抚今追昔说“华表”——撰文:纪明

日月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上刷牙,牙膏没啦,老婆不知从哪儿摸出一盒,一瞧:“哇塞,久违的大中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了些岁数的人,对各种“中华牌”商品太熟悉了,尤其是对商标上的“华表”图案印象特别深刻,它似乎已成为中国的象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说最著名的华表,当属天安门城楼前边的那一对。那笔直的汉白玉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柱的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长石块,一头大、一头小,仰视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霄,能给人以庄严和华丽的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您还别说,许多人们日常见惯了的东西,谁都知道是干什么的,却从不去追究它的来龙去脉。像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因为它所处的特殊位置,更因为它毕竟只是天安门前一对装饰,人们对它的关注度自然要吝啬的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道是哪根神经走了岔道,竟让我对华表产生了深度探究的欲望:它是何时诞生的、又究竟有哪些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资料显示,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诞生在尧舜时代。不过当时的华表仅仅是一种道路标识,相当于我们今天在岔道口看见的路牌,——路牌立柱上方不是也有个横牌用于标注方向吗?因为远古的时候,这种木质路牌被称为“华表木”,所以才有今天“华表”的概念。古代汉语解释:“表者,标也”,就是标识道路的木柱,这不就相当于现在常见的路牌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质的木杆路标在道边立久了,免不了有人在上边刻刻画画。不识字的老百姓对统治者有意见,可能还会在上边画些带有骂人内容的图案,而识文断字的公知们,也会在上面刻下些反映民意的意见,相当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单位大门口悬挂的意见箱。久而久之,这种木牌就被人们称之为“诽谤木”。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错,即现代的提意见,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特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代文献有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尧设诽谤木,何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说的很清楚,华表兼有指路和提意见的双重用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华表最初的设置,肯定是民间行为,后来的统治者发现它不仅可以指路,还有提意见的功能,可以用来收集民意,观察民情动态,使管理成本大大降低,于是便推而广之了,——当然,这仅指那些开明的君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以想象,诽谤木的大量设置,上边刻划的东西自然也会五花八门,倘对老百姓的这些言论不加控制,必然引发不安定的因素,于是易刻的诽谤木也就变成了坚硬的华表石;到了封建制度的完全确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权力最终被剥夺了,“诽谤木”上,再也不能写“谏言”了,而被作为皇权象征的云龙纹所代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它逐渐被置于皇宫或帝王陵寝的前面,作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它作为道路标识的职能,也大大褪化,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识,也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是很难见着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华表的这些变化,体现了统治功能、意见表达方式的不断变化。时代的发展,民意的上达单靠“诽谤木”是不够的,也是不规范的。后来也才逐渐有了谏官、击鼓、意见箱、信访局、政协、人大的设置,逐渐构成了反映民意的各种官方渠道;互联网的出现,评论栏目的设置,又形成了精采纷呈的民间通道,——以此形成了过去“诽谤木”所不可能完成的互动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倘若您到过天安门,您是否注意到,天安门前边的那对华表,每个柱头上边还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其实,天安门里边也有一对华表,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里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样的设置那是大有讲究的:头向内的是希望帝王不要沉迷于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它好像对帝王说,经常出来看看你的臣民吧,因而此兽叫“望帝出”。而头向外的是希望帝王不要耽恋山水,废弃政务,它好像在对出游的帝王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吧,因而名叫“望帝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望帝出”也罢,“望帝归”也罢,仅仅只是传达了人民群众对封建帝王朝政治理的一种愿望,能不能都做到,那是因人而异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单位门口的“意见箱”,早已不见了踪影,信访窗口也变得门可落雀,人民群众对提意见也变得有些心有余悸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说过,让人提意见,天不会塌下来。秦始皇那么大的历史功绩,何以一直招世人谩骂,焚书坑儒禁言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华表”如今除了天安门前后,大约已很难见着;即便是存在,也只是一种装饰,已经没有“诽谤木”的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以法治国的今天,华表的确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实际意义,它只能妆点天安门的雄伟,只能让人发思古之忧情,只能成为人们在天安门前拍照的一个背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中华商标已被《商标法》明令禁止,“中华牙膏”、“中华肥皂”等等,只是处于对传统商标的保护,可以有限继续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请您千万要记住:如今的“华表”仅仅只是装饰,不要将其再视为诽谤木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