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语:斜势、纵势 、笔势——201聊临写《圣教序》之“之”字

范云峰

<p class="ql-block">一笑三语:斜势、纵势 、笔势——201聊临写《圣教序》之“之”字</p><p class="ql-block"> 家人们早上好!我是清和堂主人范云峰。在书法的广袤天地里,《圣教序》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且永恒的魅力。它汇聚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成为后世无数书法爱好者研习的经典范本。今天,三语就来和大家聊聊临写《圣教序》里的“之”字。</p> <p class="ql-block">  然,“之”字虽简单,却是汉字中使用频率极高且在书法创作中极具韵味的一个字。在《圣教序》里,“之”字被王羲之演绎得精妙绝伦,有多种写法。今天聊的这个“之”字,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丶”和“Z” ,看似简洁,实则蕴含诸多笔法与结构的奥秘。</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斜度控制。“Z”部分的两横需保持精妙的斜度变化。第一横相对较平,但右边稍微有点向下倾斜,这看似细微的变化,却为整个字增添了灵动之感,仿佛赋予了“之”字前行的趋势。而第二横斜势更明显,这种斜度的加大,让整体呈纵势。这一纵势,打破了常规的平稳,使“之”字有了一种动态的张力,宛如一位舞者在翩翩起舞,充满了韵律与节奏。</p><p class="ql-block"> 再谈谈疏密对比。别看“之”字笔画少,但其布局却需体现“大疏大密”的原则。点画与连笔间的留白至关重要,要协调得当。点画处相对紧密,凝聚着书写者的精气神;而连笔间的留白则开阔疏朗,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这种疏密的强烈对比,让“之”字在简洁之中蕴含丰富的层次,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独特审美。</p><p class="ql-block"> 临写要点方面,起收笔是关键。点画收笔要果断干脆,如同刀刻一般,力透纸背,展现出笔画的力度与质感。连笔部分则需轻盈过渡,避免滞涩。书写者要以流畅的笔锋,巧妙地衔接各个笔画,使整个“之”字一气呵成,毫无拖沓之感。</p><p class="ql-block"> 且,节奏感同样不可忽视。在转折处稍作停顿,这一停顿就像是音乐中的节拍,起到了强调与缓冲的作用。而其余部分行笔流畅,形成“折叠”笔势。这种笔势让“之”字线条富有弹性与变化,仿佛有一股内在的力量在牵引着笔画的流动,使其充满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至此,临写《圣教序》中的“之”字,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每一个笔画的斜势、纵势,把握好笔势的变化,注重疏密对比与起收笔、节奏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领悟王羲之书法的神韵,让笔下的“之”字灵动起来,在传承经典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p><p class="ql-block">范云峰乙巳八月初四北京早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