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民族的战斗英雄事迹太感人了。艾文听了那流传很久悲壮动人的故事后,她想应该把这些故事传扬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p><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民族是了不起的。鄂伦春旅女性以刚柔并济的姿态,在民族存亡、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中书写着壮丽史诗。她们或持枪抗敌于烽火岁月,或执针线守护千年技艺,或以赤诚之心投身建设。</p><p class="ql-block"> 鄂伦春巾帼英雄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比如关丽华,她曾带领族人用桦皮船为抗联运送物资,多次穿越日军封锁线。1930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鄂伦春人的山林,出身猎户家庭的鄂伦春女性关丽华,以双枪为刃,在林海间劈开一条抗争之路。她自幼练就百步穿杨的枪法,当马占山部队在庆安遭遇日军伏击时,她率族人冲入火线,将受伤的将军掩护至凌云山庙;当杨靖宇被伪军倒吊于铁匠炉时,她飞马驰援,双枪齐发击倒敌兵,背起浑身是血的抗联领袖奔向蒙古山。更传奇的是她与赵尚志的结义。1936年,赵尚志为赔还拉走的马匹登门致歉,关丽华却赠马三十余匹,两人跪地结拜:“同生死、共患难,不出卖兄弟!”此后,她带领山林队专拔鬼子据点,教抗联战士骑射,被战士们敬称为“嫂子”。</p><p class="ql-block"> 孟英兰则利用狩猎技巧为抗联传递情报,用兽骨哨模仿鸟鸣传递密信;阿吉布在“血泪山”战斗中用弓箭射杀日军哨兵,协助抗联突围;葛黛琳组织妇女为伤员采药疗伤,还用桦树皮制作防水绷带。她们还发明了“兽皮地雷”——将火药裹在獐子胃囊中埋设,炸毁过日军运输队。据记载,1939-1942年就有17名鄂伦春妇女直接参战,其中6人牺牲。她们的事迹被刻在黑龙江黑河市的鄂伦春抗日纪念碑上,其狩猎工具和桦皮密信现存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当硝烟散去,另一群鄂伦春女性以针线为笔,续写民族史诗。关红英与葛长云,两位年过半百的非遗传承人,将千年技艺倾囊相授。她们免费开办培训班,从剥狍皮、鞣制到缝制“苏恩”(传统狍皮大衣)。</p><p class="ql-block"> 她们不仅复原了失传的“神树纹”刺绣,更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让狍皮帽、手套走向市场。</p><p class="ql-block">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场上,鄂伦春女性同样以柔肩担重任。</p><p class="ql-block"> 她们是猎人,是战士,是教师,更是母亲——在民族存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她们都以不同的身份挺身而出。</p><p class="ql-block"> 如今,那些曾被风雪掩埋的名字,正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化作民族精神的不灭火种。</p> <p class="ql-block">桦树皮纯手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狍子皮大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