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市老干局“感受文明传承文脉”活动随感

昊天影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探寻古迹·触摸历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加市老干局“感受文明传承文脉”活动随感</div> 9月24日,西安市老干局组织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开展“探寻古迹触摸历史,感受文明传承文脉”参观研学活动。在退休近四年后,第一次参加由西安市老干局组织的“探寻古迹触摸历史•感受文明传承文脉”主题活动。归属感、收获感满满。 市老干局组织的这次活动,行程包括参观关中书院和西安历史博物院两个点,在岗的时候,虽然多次到这两个地方来检查或组织活动,但都是从自己所从事的业务方面考虑问题。这次参加这个活动,由于角色的转变,观察的角度和心情与以前大所不同。参加这次活动,不仅让我重温了千年学府的书香,也在博物院的展厅里,感受到了古都西安的沧桑变迁。更难得的是,活动中让我与许多昔日的老领导相聚,情谊浓厚,倍感亲切。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被誉为“西北书院之冠”。它坐落在碑林区书院门街,建筑群保留了宏伟的讲堂、假山、方塘等传统布局,门楣匾额写有“崇文尚德”。<br> 走进书院,我仿佛穿越回明万历年间的讲学场景:石牌坊两侧的石狮、讲堂后方的“三峰耸翠”假山、方塘边的亭桥,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书卷气。书院历经多次修缮,2025 年更是完成了“焕新”改造,古色古香中透出新的活力。 在导览员的讲解下,我了解到关中书院的创办者冯从吾以“讲学即讲德”为理念,强调“崇文尚德”,培养了无数关学人才。书院的历史脉络从明代创立、清代重修,到近代改为陕西师范学堂,再到今天的西安文理学院书院校区,四百余年的教育精神仍在这里薪火相传。 特别是书院中介绍的张载的关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学术思想被称为“关学”。关学因张载长期在陕西关中地区讲学、著述而得名,是宋明理学中以“经世致用”为鲜明特色的学派。 张载的思想核心包括“气本论”“一物两体”“民胞物与”等。他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太虚即气”的观点;强调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统一的“一物两体”学说;倡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学注重实学,强调学以致用,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周敦颐的濂学、程颢程颐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称宋代四大理学流派。 站在古老的讲堂前,我体会到“德教为先、崇文尚德”的教育理念仍然鲜活;书院的每一块砖瓦、每一段石碑,都在诉说着先贤的求学精神,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西安历史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集博物馆、古迹和园林于一体,主体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主持设计,馆藏文物逾11 万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超过1 万件。 博物院的重点展厅:<br> “古都西安”基本陈列:以周、汉、唐、宋、元、明、清七个朝代的城市模型为主线,展示了西安从十三朝古都到现代城市的演变。模型细致到街巷布局、城墙走向,让人直观感受千年都城的宏伟格局。<br> “宝相庄严”佛教造像展:展出唐代佛教雕像、金背镜等精品,体现了长安作为北方佛教中心的历史地位。<br> “天地之灵”玉器展:精选120余件古代玉器,阐释玉在中华文明中的象征意义。<br> 在小雁塔旁的展区,我看到唐长安城模型、隋唐城墙遗址复原图,仿佛置身于盛唐的繁华街市。导览员还特别提到,博物院近期完成了5 个月的提升改造,基本陈列的二、三展厅重新开放,1100余件文物精品在1300 平方米的展厅中全新亮相,进一步丰富了“千年古都”的叙事。 站在古都模型前,我仿佛看见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佛像与玉器前,我体会到中华艺术的精湛与深邃。博物院的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段活的历史,让我对西安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活动期间,我与多位曾今的老领导相逢,大家在书院的古树下、博物院的展厅里,互相问候、分享退休生活的点滴。老领导们对新一代的文化传承工作表示赞赏,也对我们这批老干部能够继续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感到欣慰。久别重逢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依旧;在历史遗迹的陪伴下,大家的情感也像古建筑一样历久弥新。 通过实地参观,我对关中书院的教育精神和西安博物院的城市史有了系统的了解,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亲眼看到千年文物与古建筑的保存与活化,让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信心;与老领导的相聚让退休生活不再孤单,大家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找到了新的归属感。 这次“探寻古迹 触摸历史 感受文明传承文脉”活动,让我在关中书院的书香中感悟古代教育的崇高理想,在西安历史博物院的展厅里领略千年都城的宏伟画卷。更重要的是,活动把我们这些退休干部重新聚合在一起,激发了对历史、对文化、对社会的持续热情。愿我们每一位老干部都能在时代的长河中继续发挥余热,让文明的火炬代代相传。(市应急管理局黄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