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访白马寺 ‍古刹秋霖里的千年回响

天道酬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篇昵称: 天道酬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篇号:339088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景点名称:白马寺</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视频:雨中白马情</b></h1> <h1><font color="#ed2308">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十二公里,汉魏洛阳故城西约一公里,北靠邙山,南望洛水,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有“中国第一古刹”“释源”“祖庭”之称。</font></h1><div><br></div><b>• 历史沿革:</b>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为供养来自西域的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及他们所带来的佛经佛像而下令修建。历史上,白马寺屡经兴废,东汉末年、西晋惠帝时、北魏末年、安史之乱等时期均遭毁坏,又在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重建或扩建。<br><b>• 名称由来</b>:有“白马绕塔”“白马驮经”“佛祖乘马”“‘莲花’音译”等多种说法。其中,“白马驮经”说流传较广,因汉明帝派使者求佛法,取得真经回国时驮回经书佛像的是白马,为纪念其功劳,便将寺院取名“白马寺”。<br><b>• 主要建筑:</b>寺内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体现了中国传统宫殿式的建筑风格,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山门东侧有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是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此外,寺内还有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相传原为汉明帝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br><b>• 文化价值:</b>摄摩腾、竺法兰在此译出了中国第一部佛家经典《四十二章经》,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起点。白马寺也是全球唯一具有中、印、缅、泰四国文化风情佛殿的国际化庙宇,2010年至2014年,印度、缅甸、泰国风格佛殿先后落成,促进了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2025年9月上旬,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时节,我们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甘南之旅。9月11日早上,我们秋雨访白马寺,感受古刹秋霖里的千年回响。 雨是清晨五点零七分叩响窗棂的。起初是细密的雨丝,像谁把宣纸浸了水,在洛阳城的天际线上晕开一片朦胧的灰。待我挎上背包赶往白马寺时,雨势已渐急,打在伞面上噼啪作响,倒像是为这场古刹之行,奏响了前奏 。 我们穿过喧闹的市区,越往城东走,街道愈发清净。远远望见白马寺的朱红山门时,雨雾正绕着飞檐流转,那对标志性的石马静静立在门侧,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温润。它们本该是威严的,可沾了雨珠,竟添了几分温顺,仿佛刚从千年的时光里缓步走来,身上还带着西域古道的风尘 。 预约了门票我们踏入山门,雨丝斜斜地织着,将整个寺院笼在一片缥缈的水汽中。脚下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浸透,泛着深褐色的光,每一步踩上去,都能听见鞋底与石板碰撞的轻响,混着雨声,格外清亮。 路两旁的古柏枝繁叶茂,雨水顺着翠绿的枝叶滑落,滴在树下的石凳上,溅起小小的水花。偶有几片泛黄的秋叶被风吹落,打着旋儿飘进积水里,像一叶叶微型的扁舟,顺着水流缓缓漂向未知的方向 。 沿着中轴线往前走,第一个殿便是天王殿。殿门虚掩着,透过门缝能看见殿内的琉璃灯在雨雾中泛着暖光。推门而入,一股淡淡的香火气扑面而来,与室外的潮湿气息交织在一起,格外安神。四大天王的塑像端坐于殿内,虽历经岁月侵蚀,依旧气势恢宏。<br> 雨水从屋檐滴落,在殿外形成一道细密的水帘,将殿内的肃穆与殿外的喧嚣隔成两个世界。我站在殿中,听着雨声、风声,还有远处隐约传来的钟声,只觉得心头的浮躁渐渐消散,只剩下一片澄澈 。 从天王殿出来,雨势稍缓。抬头望去,大雄宝殿的鎏金屋顶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屋檐下的风铃被风吹得叮当作响,清脆的声音在空旷的寺院里回荡。殿外的石阶上,几株盆栽的兰草沾着雨珠,叶片愈发青翠。殿内,僧侣们正在做早课,低沉的诵经声透过门窗飘出来,与雨声、铃声相融,构成一曲独特的梵音。我悄悄走到殿外的回廊下,找了个角落站定,静静聆听这份宁静。雨珠顺着回廊的栏杆滴落,在地面积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殿宇的飞檐与天空的云影,恍惚间,竟不知是身在画中,还是画在眼中 。 绕过大雄宝殿,后院的清凉台藏在一片浓荫里。这里是白马寺的发源地,相传东汉时期,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便是在此译经传教。雨雾中的清凉台更显清幽,台上的殿宇飞檐翘角,古朴典雅。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指尖触碰到冰冷的栏杆,上面还沾着未干的雨珠。 台上的几株古桂正值花期,细碎的黄花缀满枝头,雨水打湿了花瓣,却让那股清甜的香气愈发浓郁,丝丝缕缕地钻进鼻腔,沁人心脾。我站在台边,望着远处被雨雾笼罩的洛阳城,仿佛能看见千年前,两位高僧在此点燃青灯,伏案译经的身影,那一盏灯火,穿越千年时光,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 清凉台西侧,是齐云塔院。雨丝中的齐云塔通体洁白,像一支玉笔,直插云霄。塔身上的雕刻在雨水的冲刷下愈发清晰,飞天、力士的形象栩栩如生。我撑着伞绕塔而行,雨水顺着塔身流淌,在塔基处汇成细小的水流,蜿蜒向远处的草丛。 塔旁的几株石榴树,枝头还挂着饱满的果实,被雨水打湿后,红得愈发鲜艳。偶有一只麻雀从塔檐下飞出,扑棱着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随后便消失在雨雾深处 。 行至寺院东侧的国际佛殿区,雨又大了起来。这里的建筑风格迥异,泰国佛殿的金碧辉煌、缅甸佛殿的庄严肃穆、印度佛殿的古朴厚重,在雨雾中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泰国佛殿的金色屋顶被雨水冲刷得耀眼,屋檐下的浮雕在水汽中仿佛有了生命; 缅甸佛殿的白色墙体与深色门窗形成鲜明对比,雨水顺着门窗的雕花流淌,勾勒出优美的线条;印度佛殿的石柱上刻满了繁复的花纹,雨珠落在上面,顺着纹路缓缓滑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 我在印度佛殿旁的亭子里避雨,亭外的雨帘将整个世界隔绝在外。不一会儿,一位身着僧衣的师父撑着伞走过,见我在亭中,便笑着点头致意。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视频:雨中游白马寺</b></h1> 我们闲聊起来,师父说,雨天的白马寺最是清净,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古刹的韵味。他指着亭外的一株菩提树说,这树已在此生长了数十年,每到雨天,叶片上的雨珠便像佛珠般晶莹,仿佛在聆听佛法,感悟禅意 。 雨渐渐小了,天空泛起淡淡的微光。我辞别师父,继续在寺院中漫步。此时的白马寺,少了几分喧闹,多了几分静谧。香火缭绕中,偶有香客虔诚地跪拜,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衫,却丝毫未减那份信仰的坚定。寺院的角落里,几位工作人员正在清扫落叶,扫帚划过青石板路的声音,与雨声、钟声交织在一起,格外和谐 。 临近正午,雨终于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下来,照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泛起一道道彩虹般的光晕。古柏的枝叶上挂着晶莹的雨珠,随风轻轻晃动,折射出细碎的光芒。 我站在山门前,回望这座千年古刹,石马依旧静静伫立,飞檐上的风铃还在轻轻摇曳。这场雨中的邂逅,让我感受到了白马寺不一样的美,那是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沉静,一种历经沧桑后的从容 。 离开白马寺时,口袋里还装着从寺院里摘下的一片桂花瓣,上面还残留着雨水的痕迹与清甜的香气。我知道,这场雨,这座寺,这份宁静,将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段难忘的时光印记 。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视频:白马寺中听秋雨</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谢谢点赞欣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