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物哀、幽玄、侘寂,是日本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流基调。我始终痛恨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日本文学作品本身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我读了日本著名女作家向田邦子的短篇小说。她被誉为“日本昭和时期的张爱玲”,两人作品的共同点在于,都聚焦男欢女爱,且笔下男性所寻求的“安乐乡”,无一例外都在家庭之外。向田邦子在书中直言,女人不必被“家庭必须美好”的价值观所束缚,观点极具力量。</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这位创作力旺盛、获奖无数的作家,却在52岁时因空难猝然离世,终生未婚未育。</p><p class="ql-block">“物哀”与“侘寂”不仅是她作品的核心底色,更成了她一生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向田邦子笔下的“侘寂”,并非指向枯山水庭院或古老茶器,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处。她描写的家庭并非张爱玲笔下那种彻底的、华丽的苍凉,而是一种更隐忍的、看似平静下的残缺与磨损:夫妻间的沉默与误解、亲子间笨拙的关怀、岁月留下的遗憾与无奈。这种“寂”之美,是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短暂与粗糙之后,所生出的一种淡然与宁静。</p><p class="ql-block">· 她的“物哀”之情,体现在对人物微妙情绪的精妙捕捉上。一个眼神、一句未说完的话、一个熟悉的旧物,都能引发角色(以及读者)心中对世事无常的深切感慨。她笔下的人物在爱情与家庭的困境中挣扎,这种挣扎本身并不激烈,反而带着一种认命般的哀感,这正是“物哀”的核心——对转瞬即逝之美既深爱又哀伤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根据小说的内容,用AI绘画出小说中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隔壁的女人—AI绘画</p><p class="ql-block">在向田邦子的小说中,男性的形象大都沉默可靠,却会在意想不到的背阴处,颠覆人生。《隔壁的女人》是向田邦子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创作的短篇小说,聚焦于家庭主妇“我”与隔壁邻居“峰子”的日常互动,通过琐碎的生活片段,揭开战后日本都市中女性的孤独、婚姻困境与隐秘欲望。故事以“我”的视角展开,从最初对峰子的好奇、窥探,到逐渐共情,最终在峰子的悲剧结局中,映照出自身婚姻的空洞,展现了向田邦子标志性的“日常下的暗流”叙事风格。小说里没有受害者和反派,自由生活中挣扎的普通人。</p> <p class="ql-block">《幸福》</p><p class="ql-block">小说以女主公素子的视角展开,素子是一名二十七岁的裁缝师,她与车床工数夫交往了一个月。一天,素子接到电话,得知七十岁的父亲病倒在伊豆,便带着数夫前往。到达后,素子发现父亲健康并无大碍,素子的姐姐组子也随后赶到,此时众人发现组子与数夫竟然认识,原来数夫的哥哥曾抛弃了组子,组子还曾与数夫有过一段关系。小说通过这一家庭聚会场景,展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各自的情感纠葛。</p><p class="ql-block">素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去追求世人所说的“离开痛苦、走向新世界”的幸福,</span>选择待在还怀念着姐姐的心和身体的数夫身边,尽管痛苦,但她认为在这种痛苦中哭泣埋怨的人生更给人活着的感受,这或许也是一种幸福。</p><p class="ql-block">应了人生虽有缺憾,但仍然要积极面对的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核桃里的房间》</p><p class="ql-block">小说以桃子的视角展开,桃子是家中长女,父亲是上班族,母亲是传统家庭妇女,一家人原本生活平静。然而,父亲因失业离家出走,与情妇生活在一起。作为长女的桃子不得不替补父亲的角色,承担起养家的责任,逐渐成为控制家庭话语权的人。但随着时间推移,长大的弟弟选择搬走,母亲也和出轨的父亲私会,桃子心中的坚守瞬间崩塌,最终她选择了重新开始。</p><p class="ql-block">桃子最初将“维系家庭完整”视为人生全部意义,甚至用强势的掌控欲掩盖内心的不安。但当弟弟独立搬走、母亲选择与父亲私会时,她意识到自己坚守的“家庭”早已不是她想象的模样,而自己多年的付出,本质是“用他人的需求替代了自我的存在”。没有重复母亲“依附男性”的老路,也没有继续困在“长女责任”的枷锁里,而是主动打破了“家庭”这颗“核桃壳”的束缚,尝试寻找不被身份定义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木屐》</p><p class="ql-block">在出版社工作的中年男子浩一郎,生活原本平静。直到一位名叫浩司的外卖员出现,他喜欢穿着木屐。浩司声称自己是浩一郎已故父亲的私生子,希望认祖归宗。</p><p class="ql-block">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浩一郎陷入两难:母亲一直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坚信丈夫从未背叛,若知晓真相,病情可能加剧。于是,浩一郎决定独自保守秘密,在妻子和母亲面前遮掩浩司的身份,甚至因此被妻子误会有了外遇。</p><p class="ql-block">然而,浩司的出现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他那啪嗒作响的木屐声,每一次响起都提醒着浩一郎那个无法摆脱的家庭秘密和麻烦。浩一郎对父亲感到愤怒,对母亲的固执感到无奈,对浩司的闯入感到烦躁,又对自己被迫承担这一切感到无力。故事最终并未给出圆满的解决方案,随着出版社倒闭,浩一郎艰难找到新工作后,那熟悉的木屐声再次响起,暗示着生活的困扰将持续下去。</p><p class="ql-block">《木屐》是一个关于秘密、责任与血缘的故事。它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平凡家庭可能遇到的真实困境与人性的复杂面。通过那清脆的木屐声,向田邦子让我们听到了一种不会消失的生活钝痛,以及在疼痛中继续前行的韧性和微弱暖意。</p> <p class="ql-block">《春天来了》</p><p class="ql-block">《春天来了》讲述了大龄未婚的直子与一位广告公司上班族风见恋爱后,风见频繁到访直子家,不仅给直子个人带来了情感上的慰藉,也给直子那个原本有些自暴自弃、缺乏生气的家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p><p class="ql-block">风见的存在,像一缕春风吹进了这个沉闷的家庭。在他的影响下,家里开始收拾得整齐起来,连洗手台前的擦手巾也换上了新的。这位青壮年男子的到来,甚至激发了家中全部女性的荷尔蒙,包括直子53岁的母亲须江。一次逛庙会时,须江因为被色狼摸了一下而隐隐感到兴奋,这细微的举动揭示了被日常琐碎所压抑的女性本能欲望的悄然触动。</p><p class="ql-block">然而,这段关系并未持久。当风见与直子分手并离开后,他所带来的“春天”也骤然消逝。这个家再次变得又破又旧,恢复了往日的沉闷。更为残酷的是,须江突发疾病去世,直子在为母亲整理遗物时,发现了整柜新买的口红和化妆品。这一细节无声地诉说着母亲内心深处曾被唤醒、却未能绽放的生命渴望,以及希望破灭后的无尽怅惘。</p><p class="ql-block">《春天来了》,它用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承载了关于希望、幻灭、家庭惰性与个人欲望的沉重思考。它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相往往混杂着无奈与坚韧,外来的“春天”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改变,但真正的生机,或许更需要来自内在的觉醒和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