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曾总不解,女儿作为小学教师,每日归家便累得瘫倒在床上——毕竟我当了二十多年班主任,从未有过这般疲惫。直到这几日替外出培训的女儿代班,我才真正知道了她为什么会这样。</p><p class="ql-block"> 一节课下来,喉咙干得发紧,连多余的一句话都不想说。即便反复强调坐姿,不到一分钟,便有孩子摆弄笔尖、与同桌私语,我这才深知,孩童习惯的养成,是一场需要极大耐心的持久战。</p><p class="ql-block"> 但孩子们的思维,却在不经意间撞开了惊喜的大门。仿说句子时,一个小女孩说:“旧时的中国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充足的粮食,更没有强大的战斗武器。”不仅精准运用“三个没有”的句式,更用细腻的形容词进行修饰,句子间完美的形成了递进,她的回答让我心头一震,好厉害的小姑娘。讲到“一道残阳铺水中”,当我问“铺”能否换成“照、射、落”时,一个男孩站起来回答:“因为是残阳,已经接近水面了,所以应该是铺开的。”这般贴合诗意的思考,哪里像是一个四年级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听着一句句超出预期的发言,我忽然明白:教育从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点燃一颗颗充满潜能的星火。这些孩子的未来,藏着无数不可估量的可能,而挖掘每一份潜能、调动每一次思维迸发,正是教师肩上沉甸甸的使命——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未来的“摆渡人”。</p><p class="ql-block"> 教育本就是“慢”的艺术,它需要我们放下急躁,用心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而当这些优秀的孩子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时,我们更该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引导与热爱,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照亮未来的光。为这群闪闪发光的孩子,也为肩负使命的教育者,深深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