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美看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花样年华

<p class="ql-block">6月19日,上海浦东美术馆年度重磅国际大展“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作为巴黎奥赛博物馆有史以来在华规模最大的展览,“缔造现代”展览集中展出其核心馆藏精华,全球仅设此一站,堪称一场不可复制的艺术盛事。</p><p class="ql-block">昨天是秋分时节,我们瑜伽姐妹四人前往浦东美术馆欣赏法国大师级的传世之宝。</p> <p class="ql-block">展览荟萃逾百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法国艺术杰作,涵盖从学院派、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纳比派等奥赛馆藏中几乎所有重要艺术流派,构成一幅跨越时空、激荡思想的全景式恢弘艺术长卷。</p> <p class="ql-block">梵高、莫奈、米勒、塞尚、高更、马奈、德加、雷诺阿、库尔贝和修拉等艺术巨擘齐聚,以开创现代艺术语言的殿堂级真迹佳作,共同书写从古典走向现代的先锋精神与艺术变革。</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描绘其在南法生活中的私密空间,以富有张力的构图与克制的色调传达对“绝对的停息”的渴望;《自画像》则以炽烈有力的肌理与雕塑般的质感揭示了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状态。</p> <p class="ql-block">现实主义巨匠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是不少中国观众在小学课本上熟悉的艺术名画,在艺术史中具有非凡地位。米勒将普通人物与日常情景引入艺术的至高境界,凝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实处境。三位农妇在麦田中弯腰拾取麦穗的画面背后,蕴含着当时城乡结构与阶级关系下的隐秘张力。</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被广泛认为是印象派的开创者,其艺术革新在于将自然风景转化为主观感知与瞬时经验的记录。《夏末的干草堆》不仅象征法国乡村图景,更通过色调层叠与光线流变,揭示出时间与季节对视觉经验的持续塑造。《贝勒岛荒野海岸的岩石》则展现了莫奈创作风格的转变,画面形体更为凝练,构图张力十足,同时也隐约可见其受日本版画大师铃木春信与葛饰北斋影响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雷诺阿的《钢琴前的女孩》是其首件被纳入法国国家收藏的画作,描绘了两位沉浸于音乐中的少女。该作不仅静态地呈现了演奏瞬间,还仿佛传递出音乐的律动,唤起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知。</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作为“纳比派”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白猫》与《欢愉》则体现出他对生活细节与梦幻感的敏锐捕捉——猫咪的动态线条、泳池中的童年嬉戏,无不在欢快的笔触中回应其“游走于私密与装饰之间”的创作宣言。</p> <p class="ql-block">新绘画”探索者埃德加·德加则以《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在咖啡馆》等作品为代表,借助细致入微的动态构图与结构化的视角,探索都市流动中的姿态与心理空间。</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的《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滩上》)创作于其前往塔希提岛初期,体现其主动决裂现代工业社会、寻求非西方艺术灵感的创作转向,建立起一种远离自然主义的视觉语言。</p> <p class="ql-block">作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塞尚则在《塞尚夫人肖像》中展现其后期风格的核心特征——以密集笔触构建色调变化,通过简化造型与视角的不断调整,引导观众进入纯粹、静谧而深邃的观看体验。</p> <p class="ql-block">浦美三楼的镜厅也是非常出片的,站在那里,浦江风景透过玻璃的折射与反光,把对岸的万国建筑博览变成了一幅流动的长卷,美得让人挪不开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不出现场的氛围和画面,现实比照片感觉还震撼,色彩太治愈了!有些画在18年7月去法国奥赛博物馆时欣赏过。构起了游览法国的美好回忆。巴黎圣母院泛着橘粉色的光泽是最温柔的时刻,塞纳河边悠闲的行人、浪漫的情侣、调皮的孩童,喝着咖啡晚归的人,马车踢踏的脚步响彻石板路面,远处还会传来阵阵教堂的钟声🔔……真想再去浪漫之都旅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