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4日,我应邀到陆军边海防学院。上午,我和王政委一同观摩了政治理论教研室的部分课程设计,深切感受到教研室同仁们的真诚用心。凡事用心,点石成金;用心去做,必有收获。</p><p class="ql-block">谈及“授课感染力”这一课题,政治理论教研室的薛萍主任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2019年我担任评委时,曾听过她的授课,其内容极具感染力与代入感,至今仍然印象深刻。面对在座各位政治理论领域的教授与专家,我此番分享实为班门弄斧。但作为一名曾深耕政工领域多年的“老政工”,我对政治理论教员始终怀有一份特殊的敬意与亲切感。</p><p class="ql-block">退休七年多来,我的目光与精力始终聚焦军校这块育人阵地:每一次参与院校教学评价,都要专门聆听六七堂政治理论课;每一次参加教员比武评审,都要集中观摩数十堂精品课;两次参与全军政治理论成果评奖,更系统研读了上百篇高质量理论论文。这段经历,让我有幸结识了上百名全军政治理论领域的专家,更让我既深深敬佩如今军校政治理论教学的显著进步,也真切体察到教员们肩负的沉重压力,同时对部分授课中存在的感染力不足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围绕“增强军校政治理论教员授课感染力”这一核心议题深入研讨。何为感染力?<b>它是传递政治信仰的“传导器”,</b>为筑牢铸魂育人的“忠诚之基”注入力量;<b>是融合军事与政治的“黏合剂”,</b>为锚定铸魂育人的“为战导向”夯实根基;<b>是引发情感共鸣的“连心桥”,</b>为激活铸魂育人的“内生动力”点燃火种。对于政治理论教员而言,授课感染力绝非“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雪中送炭”之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我们立足三尺讲台,面对的是未来要带兵打仗的指挥员,传递的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培育的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基因。接下来,我主要围绕“<b>课比天大、情感共鸣、身份认同、实践转化、激发思考</b>”五个要点,与各位同仁作了交流探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课比天大:把讲台当战位,让授课有“敬畏”</b></p><p class="ql-block"> “课比天大”,是授课感染力的根本支撑。“课比天大”背后的敬畏心,是感染力的“灵魂”。教员只有把授课当作“天大的事”,才会主动投入全力、精心打磨表达。对于军校政治理论教员而言,讲台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学岗位,更是承载铸魂使命的“特殊战位”;每一堂课也不只是常规的教学任务,更是为强军事业夯基固本的“政治答卷”。</p><p class="ql-block"><b>“课比天大”的方法:以“打仗标准”备授课,做到“三个绝不”。</b>“战场无小事,讲台也无小事”。践行“课比天大”,关键要把“打仗标准”贯穿备授课全过程,坚决做到“三个绝不”:</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一,绝不把“没吃透的理论”带上讲台。</b>政治理论兼具严谨性与科学性,教员自己没学深、没悟透的内容,绝不能“照本宣科”讲给学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二,绝不把“没验证的案例”带进课堂。</b>案例是理论的“鲜活支撑”,若案例虚假、过时或与实战脱节,不仅会让理论失去说服力,更会动摇学员对教员、对理论的信任。</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三,绝不把“没设计的互动”搬进课堂。</b>互动不是“上课随便提几个问题”的形式主义,而是“引导学员深度思考、深化理论理解”的关键环节。若互动环节未提前设计,上课临时琢磨“怎么互动”,很容易出现“冷场”或“偏离理论核心”的问题,反而影响授课效果。</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情感共鸣:用真情讲真理,让理论有“温度”</b></p><p class="ql-block">情感共鸣,是授课感染力的核心引擎。授课感染力的关键是“打动人心”,而情感共鸣正是通过教员传递对理论、对强军故事的真情实感,打破“理论冰冷”的刻板印象,让学员产生情绪共振,这种“走心”的连接能直接放大感染力,让课堂从“听进去”变成“记心里”。</p><p class="ql-block"><b>情感共鸣的方法:找“共同记忆”,建“情感连接”。</b>习主席强调:“要善于从官兵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更有生气。”军校学员有着共同的身份、经历与追求:都穿过军装、练过队列、摸过武器,都有“争当优秀指挥员”的目标,都怀揣“强军兴军”的期待。我们要找的“情感连接点”,就藏在这些“共同记忆”里,而非“遥远的故事”中,具体可从三个方向发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 用“学员身边事”拉近距离。</b>不必总依赖“几十年前的英模故事”,学员队的先进典型、本校校友的成长经历、学员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都是鲜活素材。</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 用“强军热点事”激发共鸣。</b>当前强军实践如火如荼,演训场的突破、新型装备的列装、维和护航的故事,都是最好的“情感素材”。</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 用“情感细节事”打动人心。</b>不必总聚焦“宏大叙事”,细微之处更见真情。戍边战士冻裂的双手、抗洪官兵泡肿的双脚、维和军人给当地孩子递糖果的瞬间,都是直抵人心的细节。</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身份认同:做有兵味教员,让课堂有“气质”</b></p><p class="ql-block">身份认同,是授课感染力的精准锚点。授课感染力需贴合军校学员的特殊身份,当内容紧扣“使命担当”“未来履职”,能让学员感受到“这堂课为我而讲”,身份上的契合会让感染力更有针对性。</p><p class="ql-block"><b>身份认同的方法:让课堂有“部队的样子”,有“军人的味道”。</b>军校的课堂不同于地方大学的课堂,应具备“军人的规矩”“部队的氛围”以及“实战的导向”,如此才能让学员在课堂上感受到“军人的身份”,培养“军人的意识”。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课堂语言要多些“兵言兵语”,少些“学术腔调”。</b>“兵言兵语”接地气、易理解,学员一听就懂,也容易牢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课堂氛围要多些有“纪律血性”,少些“松散随意”。</b>军校的课堂要讲究“军人的规矩”,学员坐姿要端正,回答问题要响亮,讨论时要围绕主题,不能像地方大学那样随意聊天、玩手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课堂内容要多些“军味战味”,少些“脱离实际”。</b>我们所讲的理论最终要应用于部队、用于战场,因此课堂内容必须“与部队需求对接、与实战要求挂钩”,这样才更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实践转化:给课堂添实例,让理论能“落地”</b></p><p class="ql-block">实践转化,是授课感染力的现实落点。授课感染力不止于“情绪打动”,更需“价值认可”,若能将理论与学员的练兵实践、未来岗位需求结合,学员会直观感受到“课有用、能落地”,这种“实用性”认知会增强对课堂的投入度,让感染力从“短暂共情”升级为“持久认同”。</p><p class="ql-block"><b>实践转化的方法:把“理论问题”变成“现实问题”,把“课堂”变成“战场”。</b>实践转化并非“课后布置实践作业”这般简单,而是要将“实践”融入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让学员在课堂上就“面对现实问题、模拟实战场景、解决实战难题”,真正实现“课堂即战场,学习即备战”。具体而言,有三个路径:</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个是,用“现实问题”导入理论,让学员“带着问题学”。</b>不用“理论定义”开篇,而是以“基层现实问题”“实战热点问题”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让学员“先有问题意识,再学理论方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另一个是,用“实战场景”模拟训练,让学员“在模拟中练”。</b>教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战前动员、战场鼓动、战后总结”等实战场景,让学员模拟“指挥员”,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战中的政治工作问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再一个是,用“部队需求”设计任务,让学员“在实践中用”。</b>可以与基层连队建立“共建关系”,让学员带着“理论任务”去基层实践。</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激发思考:请学员当主角,让课堂有“活力”</b></p><p class="ql-block">激发思考,是授课感染力的活力来源。授课感染力不是单向的“灌输式感动”,而是双向的“思维互动”,通过设置强军现实中的矛盾点、岗位履职的困惑点引导学员思考,能让课堂摆脱“一言堂”的沉闷,思维碰撞产生的参与感会让感染力更具“生命力”,让学员从“被动听”变为“主动融”。</p><p class="ql-block"><b>激发思考的方法:让学员“主动说、主动辩、主动做”。</b>激发思考不是“教员多提问”这么简单,而是要设计“让学员能主动表达、主动辩论、主动实践”的环节,让学员“在表达中理清思路,在辩论中深化理解,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用“开放性问题”让学员“主动说”。</b>不用“封闭式问题”,如“这个理论的核心是什么?”“这个案例体现了什么精神?”,而是用“开放性问题”,如“你对这个理论有什么看法?”“这个案例对我们未来带兵有什么启发?”“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用“辩论式话题”让学员“主动辩”。</b>针对一些“有争议、有深度”的话题,组织学员开展辩论,让学员“在辩论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用“项目式任务”让学员“主动做”。</b>给学员布置“需要团队合作、需要思考创新”的项目式任务,让学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索”。</p><p class="ql-block">三尺讲台,方寸之间,它以“小地盘”承载“大使命”,以“微课堂”托举“大理想”。<b>“课比天大”</b>是我们扎根讲台的初心坚守,<b>“情感共鸣”</b>是我们传递信仰的温情纽带,<b>“身份认同”</b>是我们凝聚共识的精神根基,<b>“实践转化”</b>是我们对接战场的价值落点,<b>“激发思考”</b>是我们点燃学员的关键密钥。掌握好这“五个要点”,政治理论教员必能交出“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出彩答卷”——这份答卷里,有讲台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更有支撑军队向胜而行的信仰厚度!</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