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专刊】配乐朗诵《手执笔墨绘山河,七十六载换新颜》作者/于德宽 合诵/安然·看海·渺邈

安然

<p class="ql-block">手执笔墨绘山河 七十六载焕新颜</p><p class="ql-block">作者:于德宽</p><p class="ql-block">合诵:安然、看海、渺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晨,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在76响礼炮声中升起。这抹中国红,藏着民族的沧桑与荣光。从1949到2025,七十六载间,既镌刻着抗战胜利80年来的民族风骨,也流淌着奋斗者的热血,更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铿锵足迹。</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中国人民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土地改革夯实根基,抗美援朝筑牢屏障,一系列举措巩固了新生政权;工业、农业与科技事业同步发力,逐步搭建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发展铺就坚实基底。</p><p class="ql-block"> 犹记儿时捧读课本的时光,字里行间皆是滚烫的故事:前辈们在硝烟中扛起钢枪,以血肉之躯筑牢防线,凭"亮剑"精神击退侵略者,为破碎山河挣得生机;科学家们在戈壁滩隐姓埋名,让蘑菇云在荒漠绽放成震慑寰宇的奇迹;工人们在轰鸣厂房里紧握扳手,以铁骨与匠心锻造国之重器,让机器的脉搏与时代的心跳同频共振;田埂上的农人躬身劳作,汗珠砸进泥土,浇灌出一代人对温饱的热切希冀。</p><p class="ql-block"> 那时不解"家国"二字千钧之重,只觉课本里的每一个名字、每一段故事,都让老师的语调格外凝重,让教室的空气浸满敬畏。后来在笔墨耕耘中渐渐读懂,正是这一代代人的"敢教日月换新天",才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句宣言,从历史的瞬间化作绵延至今的壮阔篇章。</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展卷描摹这片土地,早已是换了人间的新图景。这份日新月异,从城乡一隅的细微变迁,蔓延成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共同风景。</p><p class="ql-block"> 于我生长的辽宁台安和助我成长的钢城鞍山而言,变迁是落笔成画的生动素材。城乡两端,各自铺展着愈发鲜活的图景。</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工业热土上,低矮厂房与老旧街巷渐次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宽阔街道纵横交错,串联起人声鼎沸的商场超市与笑语飞扬的公园广场。下班归家的工人、休闲散步的老人、嬉戏打闹的孩童,脸上都漾着满足的笑意,幸福在烟火日常里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 乡村的模样早已换了新颜。曾经雨天泥泞、晴天扬尘的土路,蜕变为纵横交错的硬化路网,车流如织间连起晨雾中的村落与霓虹下的城镇。辽河岸畔林带如翠屏蜿蜒,田野里稻浪翻涌金波,乡亲们站在田埂上笑意盈盈,安居乐业的图景在天地间徐徐铺展。</p><p class="ql-block"> 乡村的衣食住行,藏着最鲜活的时代密码。衣着上,从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布料单调、颜色灰暗;如今四季衣物齐备,棉麻丝绸各取所需,田间防晒服耐磨、赴宴衣裳雅致,老人闲谈时衣角翻飞皆是体面。饮食上,曾“半年糠菜半年粮”,猪油拌饭已是珍馐;如今餐桌“四季鲜蔬不断,顿顿荤素搭配”,大棚菜脆嫩、冷链海鲜肥美,从“吃饱”到“吃好”,碗碟间盛着实在幸福。住房上,土坯老屋难觅踪迹,青砖庭院窗明几净,空调、冰箱一应俱全,阳光房里花草盎然,日子过得比城里更雅致。出行上,柏油路修到家门口,电动三轮车、小汽车成寻常家当,公交半小时到县城、两小时抵省城,乡村与世界愈发亲近。</p><p class="ql-block"> 放眼全国,笔墨难尽山河之变。科技突破的惊雷在九天深海回响:曾经的"卡脖子"技术壁垒逐一攻破,"天宫"空间站在太空搭建起"中国家园",航天员的实验身影刻下东方印记;C919大飞机划破长空,终结大飞机领域空白;航母编队劈波斩浪,守护万里海疆。从"蛟龙"探海到"嫦娥"奔月,从量子计算机算力突破到5G技术引领全球,"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跨越,创新火种在各行各业燎原。</p><p class="ql-block"> 身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学会会员,那些亲历的山河蝶变、动容的民生故事,早已在时光淬炼中沉淀成墨,稠得化不开,浓得藏不住。我愈发笃定:笔墨从不是冰冷的记录工具,而是连通过往与当下、勾连个体与时代的传承载体,每一滴墨都该浸润土地的温度,每一笔划都该镌刻发展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我愿以笔为犁,深耕乡土文脉。蘸取田埂晨露为墨,描摹柏油路串联的远方、市井间流淌的笑语、科技护航下饱满的稻穗;用文字拾起晒谷场的阳光,定格乡亲们闲谈里的乡音俚语,让浸润着民俗烟火的乡村日常,沉淀为温暖绵长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更愿以墨为镜,映照山河气象。书写城乡变迁中的文脉赓续与时代新声,让七十余载的奋斗史诗在文字中生生不息,让祖国的蓬勃生机在篇章里历久弥新,这是笔墨对土地的致敬,更是赤子对时代与人民的赤诚答卷。</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于德宽:台安县人,笔名北方三月,原就职于台安县大张镇人民政府,1990年调入鞍钢民政企业集团公司,相继担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工作部部长。鞍山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鞍山市社科联研究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