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部分内容来自百度搜索)</p><p class="ql-block">1.生平</p><p class="ql-block">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亦被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中国北宋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苏洵年稍长入学,学习句读、属对、声律,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后开始游历名山大川。27岁又开始读书(苏洵自己说是二十五开始发奋读书的,这在他写给欧阳修的《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有记录)。在考取进士和茂才时,都未中。不久,苏洵之父去世,其归家守丧。服除后,仍居住在乡里,闭门读书,文章一新,著有《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送其二子入京应试,朝廷诏试策论,辞不赴命。嘉祐五年(1060年),苏洵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除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礼书,完成《太常因革礼》100卷。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卒。</p><p class="ql-block">2.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 苏洵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文章大部分是议论文,往往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而作。其散文以气势胜,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观点明确,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谨严,妙喻连篇,呈现出雄奇高古的风格。苏洵的散文在当时就颇具影响,对改变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权书》《衡论》诸作,纵谈古今,议论圆转,纵横恣肆,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苏洵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p><p class="ql-block">《欧阳永叔白兔》</p><p class="ql-block"> 苏洵·北宋</p><p class="ql-block"> 飞鹰搏平原,禽兽乱衰草。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p><p class="ql-block"> 白兔不忍杀,叹息爱其老。独生遂长拘,野性始惊矫。</p><p class="ql-block"> 贵人织筠笼,驯扰渐可抱。谁知山林宽,穴处颇自好。</p><p class="ql-block"> 高飙动槁叶,群窜迹如扫。异质不自藏,照野明皓皓。</p><p class="ql-block"> 猎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p><p class="ql-block">《九日和韩魏公》</p><p class="ql-block"> 苏洵·北宋</p><p class="ql-block"> 晚岁登门最不才,</p><p class="ql-block"> 萧萧华发映金罍。</p><p class="ql-block"> 不堪丞相延东阁,</p><p class="ql-block"> 闲伴诸儒老曲台。</p><p class="ql-block"> 佳节久从愁里过,</p><p class="ql-block"> 壮心偶傍醉中来。</p><p class="ql-block"> 暮归冲雨寒无睡,</p><p class="ql-block"> 自把新诗百遍开。</p><p class="ql-block"> 3.总结</p><p class="ql-block"> 《三字经》有关苏洵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疾”内容,苏洵一生都在后悔自己努力读书太晚,这在他写给欧阳修的《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有写“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此外,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也有描述“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p><p class="ql-block"> 虽然苏洵读书较晚,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当时的文人圈里很有名气,为他自己及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积累了人脉 。我们从苏洵比较有名的文章来做个简单分析:</p><p class="ql-block">(1)《心术》,为将者(做大事的人),首先要治心,必须要有强大的内心,要大事不慌,小事不略,其次要有谋略,有威严,才能带团队做事,再次需要知己知彼,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因势利导。</p><p class="ql-block">(2)《六国论》,以地事秦,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燕赵扛秦不坚,齐国对秦国靖绥,最后也被灭。所以,面对强权,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映射北宋不应该对西夏,辽国卑躬屈膝纳贡。</p><p class="ql-block">(3)《辨奸论》,奸人,往往有主人重用才会使其奸危害国家和人民,有大奸似忠的人,皇帝也分辨不了,还有沽名钓誉的奸人,往往危害更大。</p><p class="ql-block">(4)《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一封给欧阳修的自荐信,表达对欧阳修的仰慕之情,陈己经历与业绩,表依附之心。韩愈也写过类似的给当时尚书的自荐信《与于襄阳书》,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酒香还怕巷子深,所以需要贵人推荐是必然的。</p><p class="ql-block">(5)《张益州画像记》,张益州,一方封疆大吏,为四川人民的父母官,辅朝廷,震敌寇,安边民。</p><p class="ql-block">6.《管仲论》,主要讲管仲没有为齐桓公留下一个合格的继任者,也不至于管仲去世,竖刁,易牙,开方用(名字就奇怪的,肯定不是好人)坏人当政,祸乱国家。虽然文章讲了国君本身的问题,但最后回到管仲没有为国君挑选合格的继任者的问题,如此也许可以避免齐桓公身死国乱的下场。有名句“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p><p class="ql-block">7.《木假山记》,能成木假山者,偶然中也有必然,且还有风骨。</p><p class="ql-block">8.《送石昌言使北引》,父亲的一个朋友出使契丹,文中忆童年往事,悔少年未学,感谢长辈的关怀,勉励长辈不要怕契丹,要气势上战胜敌人。</p><p class="ql-block">9.《名二子说》,苏轼,轼,车前横木,一马当先,首当其冲,当然有危险也是第一个波及的。苏辙,辙,与车子没有关系,不管车子是否平稳,还是车子翻覆,都不会影响车轮的辙痕,希望辙可以免除灾祸。这个描述不知道是事前预言还是事后总结,感觉基本概括了两兄弟的真实情况。苏轼,锋芒毕露,中年遭人陷害,历经坎坷,相比之下,苏辙则行稳致远,最后苏辙还去搭救他哥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