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淅淅沥沥的雨丝还未完全停歇,我踏进这条老街的入口,迎面便是一座巍然矗立的石牌坊。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岁月的门槛,不言不语,却让人不由放慢脚步。牌坊高耸,檐角微翘,仿佛要刺破那层低垂的灰云。广场前的菊花开得正盛,黄与红交织成一片暖意,像是为这肃穆之地添了一抹人间烟火。我站在那儿,看雨水顺着瓦当滴落,忽然觉得,这不只是通往一条街的门,更像是通往千年前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红墙金顶在微光中格外醒目,庙宇静静卧在雨雾深处,像一本被时间合上的书,只等有人轻轻翻开。门前铜炉里青烟袅袅,缠绕着檐角的风铃,不响,却似有声。我走近时,脚步不自觉放轻,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圣贤。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静谧中透出的庄严,让人一踏进来,心就沉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往里走,眼前出现一段古老的城墙,拱门之上,“万仞宫墙”四字赫然入目。字迹苍劲,仿佛带着某种不可逾越的威严。游客们撑着伞,静静地穿过门洞,脚步轻缓,像是怕惊扰了沉睡的历史。我也随人流步入其中,脚下的青砖被雨水浸润得发亮,映着灰天,也映着来往的影子。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万仞”并非仅指墙高,更是后人仰望先贤时,心中那道无形而深远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穿过门廊,我终于来到那尊孔子像前。他端坐中央,面容平和,目光似能穿透人心。像前几盆秋菊开得正艳,红黄相映,肃穆中透出生机。墙上挂着一幅书法,笔力遒劲,写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驻足良久,忽然觉得,这位被尊为“万世师表”的老人,从未真正离开。他的言语藏在书页里,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块砖石之间,甚至,就在这细雨微风之中,轻轻拂过我的肩头。</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一座红瓦金檐的殿宇静静伫立在雨幕中。屋檐下彩绘斑驳,却依旧能辨出飞龙舞凤的痕迹。游客们拾级而上,伞面汇成一片流动的色彩,像雨中绽放的花。我站在台阶下仰望,雨水顺着斗拱滴落,仿佛时间也在此刻缓缓流淌。这座建筑不只是一具躯壳,它承载的是一种延续千年的仪式感——我们一步步向上,不只是走向殿堂,更是走向内心的某种皈依。</p> <p class="ql-block">建筑的门洞敞开,红墙映着阴天的微光,显得格外沉静。门前的信息牌上写着几行小字,讲述着这座庙宇的来历。我读着,忽然想起小时候背《论语》的日子,那些字句当时不懂,如今走在这青砖红瓦之间,竟一一浮现,像老友重逢。原来有些东西,早在童年就种下了根,只等某一天,在某个雨天,被一阵风唤醒。</p> <p class="ql-block">穿过重重门廊,我终于来到这尊孔子像前。他端坐中央,面容平和,目光似能穿透人心。像前几盆秋菊开得正艳,红黄相映,肃穆中透出生机。墙上挂着一幅书法,笔力遒劲,写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驻足良久,忽然觉得,这位被尊为“万世师表”的老人,从未真正离开。他的言语藏在书页里,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块砖石之间,甚至,就在这细雨微风之中,轻轻拂过我的肩头。</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门楣上的牌匾写着“生民未有”,四字如钟鸣般撞击心扉。蓝底金书,龙纹环绕,庄严得让人不敢直视。可我却从中读出一种温柔的坚持——在众生未开化之时,有人已点燃灯火;在世人尚懵懂之际,有人已立下师道。这四个字,像是一句低语,提醒我们:文明的起点,从来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某个静默的身影,在风雨中执笔、授业、传道。</p> <p class="ql-block">殿内金碧辉煌,中央的宝座空着,却仿佛有人端坐其上。香炉中青烟袅袅,祭品整齐摆放,像是随时准备迎接一位至圣的归来。我站在红墙之下,听不见钟鼓,却仿佛听见了琅琅书声,从曲阜传来,从长安传来,从每一个私塾的清晨传来。这位老师没有留下王座,却让无数殿堂为他而设;他未曾称帝,却让万代君王为之躬身。</p> <p class="ql-block">一处厅堂里,“瑞麟瞻”三字高悬,红布上的“寿”字熠熠生辉。这里不像祭祀之所,倒像是为某位长者祝寿的家宴现场。可转念一想,我们对孔子的纪念,何尝不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祝寿?每一年的祭典,每一句“子曰”,都是后人捧上的寿桃与贺词。他活在我们的语言里,活在教育的根基中,活在每一个孩子第一次背诵《论语》时的稚嫩声音里。</p> <p class="ql-block">院中有一棵古树,树干粗壮如龙脊,枝叶撑起一片苍穹。几位游人站在树下,仰头凝望,仿佛在寻找树皮上的年轮里是否刻着某句箴言。我走近轻抚树干,粗糙的纹理像极了竹简上的刻痕。这棵树或许不曾见过孔子,但它见证过多少学子在此徘徊、诵读、沉思?它不言,却比谁都懂得什么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p> <p class="ql-block">祭坛前香火未熄,供品整齐,烛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块小标牌写着“注意脚下 步步平安”,竟让我心头一暖。原来在这庄严之地,也不忘提醒世人:敬仰之余,更要踏实前行。我们朝拜的不只是一个雕像,而是一种人格的典范,一种思想的灯塔。每一步走得稳,才配得上那千年的注视。</p> <p class="ql-block">雨又下了起来,我沿着石板路缓行,橙瓦红墙在雨中显得格外温润。屋檐下的雕刻在水汽中若隐若现,像是一幅未完成的工笔画。行人撑伞而过,脚步轻悄,仿佛怕惊扰了屋檐下栖息的时光。这座建筑不张扬,却自有其厚重。它不说话,但只要你愿意停下,它就会把千年前的故事,一缕一缕地讲给你听。</p> <p class="ql-block">最后回望,另外一群人正站在“孔庙”牌匾下合影。金色的字在灰天背景下格外醒目,像是一道穿越时空的光。他们笑着,打着伞,脚下是湿漉漉的石板,倒映着松柏与屋檐。我按下快门,也将这一刻收入心底。我们来此,并非只为拍照留念,而是想告诉自己: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仍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冒雨前来,静静仰望——比如一位老师,比如一种精神,比如,那被称作“师表”的永恒重量。</p> <p class="ql-block">孔林(Confucius Forest),又称至圣林,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鼓楼北街18号,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与孔庙、孔府并称“三孔”,始建于公元前479年,占地约200万平方米,拥有坟冢10万余座,是中国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和人工园林,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参观后感觉很震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