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成都三星堆博物馆之世纪逐梦(第一展厅)

龙王

<p class="ql-block">今年8月份,随包头博程旅行社到四川旅游,先后游览了九寨沟景区、黄龙景区、都江堰景区、青城山景区、峨眉山景区、乐山大佛景区后返回成都,旅行社的人员拟从成都坐车回包头。</p><p class="ql-block">旅途结束后,我们在成都多待了三天,又先后参观了四川大学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大熊猫培育基地、金沙遗址博物馆,还游览了太古里、武侯祠、望江楼公园等处,于8月底前返回了包头市。</p> <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Sanxingdui Museum),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40千米,占地面积1000亩,为现代化专题遗址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正式开放。2022年3月,新馆(陈列馆)开工建设,2023年7月26日正式落成开放,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主要文物有商青铜神树、商玉边璋、商青铜立人像、商金杖,共展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1500余件(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三星堆考古发掘及最新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6日,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p> <p class="ql-block">8月27日早上,朋友开车来酒店接上我们,一路向北,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到达三星堆博物馆的地下停车场。步行进入三星堆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习近平</p> <p class="ql-block">进入三星堆博物馆的大厅,人好多啊,今天是周三,大学又快开学了,没有想到,参观的游客还是不少。</p> <p class="ql-block">按照其参观顺序,先进入三星堆博物馆的一展厅——世纪逐梦参观。</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历年考古发掘地点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p> <p class="ql-block">前言 </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德阳广汉市鸭子河畔,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先秦时期古城古国遗址。</p><p class="ql-block">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三星堆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已发展成为大型聚落。约当商代前期,已有城墙和大型建筑。约当商代中期,城址规模宏大,冶金、制玉、丝织技艺达到高峰,独特信仰体系建立,展现出王都气派。</p><p class="ql-block">1986年、2019年,三星堆先后发现八个祭祀坑。两次发掘出土珍贵文物近2万件,包括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神坛、青铜人头像、青铜纵目面具、金面具、金杖等稀世之珍,被誉为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发现实证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文明起源中心,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创新创造的典型范例,在世界青铜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等世界其他古国文明间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拉丁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和玛雅文明</p> <p class="ql-block">古“蜀”国……</p> <p class="ql-block">世纪逐梦 </p><p class="ql-block">上世纪20至30年代,广汉月亮湾燕家院子发现玉石器,原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进行了首次发掘。50至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不断开展调查和试掘。1980年后,三星堆考古进入系统发掘和研究阶段,"三星堆文化"命名。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现"一醒惊天下"。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城墙、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遗存发现,三星堆古城格局逐渐明晰。2019年以来,六个祭祀坑的发现再次引起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百年逐梦,矢志追求。几代学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谱写了三星堆考古的世纪华章。</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考古大事记</p><p class="ql-block">1927年,等地农民在月亮湾燕家院子淘浚沟渠时发现玉石器。</p><p class="ql-block">1934年,原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在燕家院子进行了发掘。</p><p class="ql-block">1951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文物调查征集小组在广汉月亮湾一带进行考古调查。</p><p class="ql-block">1953年,宝成铁路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在广汉中兴乡马牧河一带进行考古调查。</p><p class="ql-block">1956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月亮湾、横梁子等地点进行考古调查。</p><p class="ql-block">1959~1961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广汉中兴公社开展考古调查。</p><p class="ql-block">1963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月亮湾进行发掘。</p> <p class="ql-block">1980~1981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博物馆、广汉县文化馆等单位在三星堆地点进行发掘。提出了“三星堆文化”命名,对遗址进行了文化分期。</p> <p class="ql-block">1982~1985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县文化馆等单位对三星堆、西泉坎等地点多次进行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1986年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广汉县文化馆对三星堆地点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对遗址文化发展演进有了深入认识。</p><p class="ql-block">07.18~08.1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一号祭祀坑进行发掘。</p><p class="ql-block">08.20~09.17,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二号祭祀坑进行发掘。</p><p class="ql-block">1988~1992,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东、西城墙进行发掘。</p> <p class="ql-block">1994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南城墙等进行发掘,确定了城址范围。</p><p class="ql-block">1997~200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仁胜村墓地、月亮湾城墙、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等进行发掘。</p><p class="ql-block">2011~201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持续对城墙、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等进行发掘。</p><p class="ql-block">在三星堆遗址周边调查发现多处同时期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2019~</p><p class="ql-block">2019.10~2020.07,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三星堆开展考古调查、勘探,新发现六个祭祀坑。</p><p class="ql-block">2020.10~2022.1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全国多家考古科研机构对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进行发掘。</p> <p class="ql-block">初识三星堆 </p><p class="ql-block">1927年,广汉月亮湾燕家院子发现玉石器。1934年,在燕家院子进行的首次发掘引起了学界关注。20世纪50、60年代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对遗址年代有了初步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科学系统发掘,对遗址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和年代序列有了新的认识,将巴蜀文化研究引向深入。</p> <p class="ql-block">发现玉石器</p><p class="ql-block">1927年开始,广汉月亮湾农民淘浚沟渠时陆续挖出玉石器,包括璧、璋、琮、刀、斧、珠及玉料等。部分器物流入坊间,“广汉玉器”名噪一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的照片分别是:</p><p class="ql-block">上:挖出的部分玉石器</p><p class="ql-block">左下:刻有“燕三秦”的石璧</p><p class="ql-block">右下:挖出的石斧、石矛</p> <p class="ql-block">左上、中上:译文:大约四年前,一位思想较开明的农民准备在这条明代开凿的灌渠上架一部牛拉水车。在他疏淘灌渠底部时,挖到了地下更深处的古代文化层,并发现数枚形体硕大的砂成岩圆形石器,或称大石璧,以及质地更坚硬的石凿、石斧、石矛等。 ——戴谦和《四川古代遗迹和文物》,刊载于《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1931年第4卷</p><p class="ql-block">右上:译文:据燕道诚的大儿子所述,燕氏家族最初于1927年前后在沟渠底部发现石器,其后每年在清理渠底的淤泥时都会发现石器。 ——葛维汉《汉州发掘简报》手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下:罗雨苍(1889年~1997年)</p><p class="ql-block">中下:时任广汉县县长罗雨苍获悉发现玉石器后,认为很重要,下令采取保护措施。后董宜笃等将搜集的玉石器送交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保管。</p><p class="ql-block">照片是:罗雨苍(一排左四)、毕启(二排左三)、董宜笃(三排右二)等在广汉公园合影</p><p class="ql-block">右下:董宜笃(1886年~1968年)</p> <p class="ql-block">玉璋,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927年燕家院子出土,四川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左:玉有领璧,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927年燕家院子出土,四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右:石璧,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927年燕家院子出土,广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左:玉有领璧,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927年燕家院子出土,四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右:玉有领璧(残件),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927年燕家院子出土,四川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玉琮,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927年燕家院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璋,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927年燕家院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玉璋,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927年燕家院子出土,四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右:玉凿,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927年燕家院子出土,四川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首次发掘</p><p class="ql-block">1934年3月6日,在时任广汉县县长罗雨苍的支持下,原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应邀在月亮湾燕家院子旁进行首次发掘,采集、出土器物及残件400余件。</p><p class="ql-block">地图是:葛维汉《汉州发掘简报》中的太平场附近发掘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上:陈列在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的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左中:华西协合大学校门</p><p class="ql-block">右中: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旧址懋德堂</p><p class="ql-block">左下:葛维汉《汉州发掘简报》刊载于《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1934年第6卷</p><p class="ql-block">右下:葛维汉(1884年~1961年)</p> <p class="ql-block">左上:成都皇城外石牌坊</p><p class="ql-block">右上:成都老城墙</p><p class="ql-block">下:成都老南门大桥</p> <p class="ql-block">发掘出土的部分文物</p> <p class="ql-block">1934年</p><p class="ql-block">1934年3月,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获广汉县政府支持,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在月亮湾进行发掘。此次发掘约10天,出土、采集的各类玉石器、陶器标本全部送交县政府,后转送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保存。</p><p class="ql-block">右侧照片是:</p><p class="ql-block">上:林名均《广汉古代遗物之发现及其发掘》刊载于《说文月刊》1942年第3卷</p><p class="ql-block">下:采集的部分玉石器</p> <p class="ql-block">石璧残件,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1934年燕家院子出土,四川大学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石璧残件,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1934年燕家院子出土,四川大学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左:葛维汉(右一)、林名均(左一)等在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右: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1~12)陶片,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64年),1934年燕家院子出土,四川大学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13. 陶器底,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64年),1934年燕家院子出土,四川大学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4. 陶小口器,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64年),1934年燕家院子出土,四川大学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5. 陶器口沿,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64年),1934年燕家院子出土,四川大学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6. 陶高柄豆,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64年),1934年燕家院子出土,四川大学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左上:郭沫若给林名均先生的信</p><p class="ql-block">左下:郭沫若给林名均先生的信(英文)</p><p class="ql-block">右上:出土陶器</p><p class="ql-block">右下:出土石器</p> <p class="ql-block">汉州发掘日记手稿(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巴蜀文化的探讨与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广汉月亮湾玉石器等发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术界对巴蜀文化的深入讨论。1934年,葛维汉提出"广汉文化"。1941年,卫聚贤提出"巴蜀文化",顾颉刚、郑德坤、商承祚、董作宾等发表研究成果。新中国成后,伴随考古新发现,蒙文通、邓少琴、徐中舒、冯汉骥等关于巴蜀文的探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p> <p class="ql-block">巴蜀文化研究重要成果</p><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初,巴蜀文化研究经历了两次热潮,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巴蜀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川渝地区系统开展工作,初步构建起巴蜀文化的时空框架。</p><p class="ql-block">其中:</p><p class="ql-block">羊子山大型土台(1953年~1956年)、新繁水观音遗址(1957年~1958年)、彭县竹瓦街铜器窖藏(1959年、1980年)、百花潭中学10号墓(1965年)、新都马家战国木椁墓(1980年)等处分别出土的文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巴蜀地区各地考古遗址一栏图</p> <p class="ql-block">巴蜀地区考古遗址出土文物分布:</p><p class="ql-block">昭化宝轮院船棺葬(1954年)</p><p class="ql-block">青川战国墓(1979年~1980年)</p><p class="ql-block">涪陵小田溪战国墓(1972年)</p><p class="ql-block">巴县冬笋坝战国墓(1954年~1957年)</p><p class="ql-block">犍为巴蜀墓群(1977年)</p> <p class="ql-block">左:此文发表系籍知巴蜀古有文化,……依照上列出土地,除成都白马寺外,加广汉太平场等广事发福,以便出巴蜀文化论。</p><p class="ql-block"> ——卫聚贤《巴员文化》刊载于《说文月刊》1941年第3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蜀之疆域约当今之陕南川北。盖蜀为当时西南大国,地与击国羌方邻近,与殷常有交通。</p><p class="ql-block">——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1946年</p> <p class="ql-block">左:四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经济文化区,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与中原地区没有联系的。</p><p class="ql-block"> ——徐中舒《巴蜀文化初始》收录于《论巴蜀文化》,195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夏文通《巴蜀鬼的问题》收录于《巴蜀古史论述》,1959年</p> <p class="ql-block">按巴蜀的器物,有明显的地方性,照考古学的"文化"涵义来说,是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的,即"巴蜀文化"。它虽然有它的显著的特征,但还是在中原汉文化范围以内的一种地方性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冯汉骥《西南古奴隶制王国》收录于《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1980年</p> <p class="ql-block">陶尊形器,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年~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铃,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年~前1300年),1975年三星堆遗址采集,广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石璧,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956年三星堆遗址采集,四川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雒城与三星堆</p><p class="ql-block">广汉,古称雒城,又名汉州,自古有"蜀省要区,通京孔道"之称。古城历史悠久、格局井然,有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景观。据嘉庆《汉州志》等文献记载,"三星伴月堆"为当时的名胜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汉名区,雒城旧壤。连岭矗矗以蔚霞。沱江翩翩而翔雁。其东则涌泉万斛,其西则伴月三星。南邻省会,民物殷繁。北拱神京,轮裳络绎。</p><p class="ql-block"> 嘉庆《汉州志•形势》</p><p class="ql-block">三星休月堆,治西十五里。</p><p class="ql-block"> 嘉庆《汉州志•山川志》</p><p class="ql-block">三星伴月堆,在治西十五里,地形若三星与月相伴。</p><p class="ql-block"> 《广汉县志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上角的三张照片分别是:娘娘庙、广汉城隍庙、广东金馆</p><p class="ql-block">左侧的三张照片分别是:广汉黄州会馆、广汉黄州会馆、广汉文庙棂星门</p><p class="ql-block">中间的地图是:民国时期广汉城池手绘图</p><p class="ql-block">右下角的两张照片分别是:广汉溪南祠、广汉武庙</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在马牧河右岸,与横梁子隔水相望。马牧河现在干涸。两岸成了台形的农田。河右岸,最高一级台地上的一座土岗,即是"三星伴月堆",简称"三星堆"。这座土岗纵长大约四百米,偏近南北方向。土岗上有一道约一米宽的小路穿过其间,把土岗截成南北两段;北段上又因人工关系被挖成"凹"形,使全堆变成了三个高点,加上堆微偏成弯月状,这可能就是"三星伴月堆"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王家祐、江甸潮《四川新繁、广汉古遗址调查记》刊载于《考古通讯》1958年第8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中的照片分别是:</p><p class="ql-block">左上:西门城楼</p><p class="ql-block">右上:广汉县政府</p><p class="ql-block">左中:东门城楼</p><p class="ql-block">中中:龙居寺</p><p class="ql-block">右中:石牌坊</p><p class="ql-block">右下:三星堆土堆</p> <p class="ql-block">1951年至1961年考古调查</p><p class="ql-block">1951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文物调查征集小组在广汉月亮湾一带进行考古调查。1953年,配合宝成铁路建设,西南博物院院长冯汉骥带队到广汉中兴乡马牧河一带进行考古调查。1956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家祐、江甸潮等对月亮湾、横梁子等地点进行调查。1959年至1961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多次到广汉中兴公社开展考古调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中:王家祐、江甸潮《四川新繁、广汉古遗址调查记》刊载于《考古通讯》1958年第8期</p><p class="ql-block">中中:王家祐调查日记中的手绘图</p><p class="ql-block">右中:王家祐(1926年~2009年)</p><p class="ql-block">左下: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学教研组《广汉中兴公社古遗址调查简报》刊载于《文物》1961年第11期</p><p class="ql-block">中下:冯汉骥的考古笔记</p><p class="ql-block">右下:冯汉骥(1899年~1977年,右二)</p> <p class="ql-block">1963年月亮湾地点发掘</p><p class="ql-block">1963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组成联合发掘队,在月亮湾地点进行科学发掘。发现房址、灰坑等遗迹,出土玉石器、陶器、骨器、青铜器等遗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中照片分别是:</p><p class="ql-block">上: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在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左下:登高拍摄</p><p class="ql-block">右下: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1980年至1986年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1980年以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持续在三星堆遗址开展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初步建立起遗址的分期及年代序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侧照片是:考古人员在遗址进行调查</p><p class="ql-block">右侧的文物照片是:马继贤《广汉月亮湾遗址发掘追记》刊载于《南方民族考古》1993年第五辑</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考古学文化命名</p><p class="ql-block">1980年5月至1981年5月,三星堆地点考古发掘获得重要成果,发掘者认为:</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一次发掘,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星堆遗址古文化的基本面貌。它是一种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有别于其他任何考古文化的一种古文化……故我们建议将这种古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p><p class="ql-block"> ——《广汉三星堆遗址》刊载于《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p> <p class="ql-block">巴蜀文化有它自己的诸特征因素,但并不是只指哪一种东西。我们现在说"初步形成",是说像月亮湾、三星堆和方池街的材料。</p><p class="ql-block">月亮湾、三星堆,拉的年代比较长,分了七层,三大段……四川有这样一批材料和工作成果,我看这就是生长点。</p><p class="ql-block">——苏秉琦《提高学术水平 提高工作质量》,刊载于《四川文物》1984年第3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中的照片是:</p><p class="ql-block">上:1984年,全国考古发掘工作汇报会在成都召开,参与代表合影</p><p class="ql-block">右下:苏秉琦(1909年~1997年)</p> <p class="ql-block">右上:西泉坎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下:1984年,全国考古发掘工作汇报会在成都召开,参与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陶小平底罐,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1年三星堆地点出土</p> <p class="ql-block">前:陶圈足罐,商末至西周前期(公元前1100~前900年)1984年西泉坎地点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陶尊形器(口部),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年~前1300年),1984年三星堆地点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陶圈足钵,商末至西周前期(公元前1100~前9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盉,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4年三星堆地点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前:高领陶器,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右前:陶瓶,(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后:陶圈足盘,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0年三星堆地点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陶鸟头勺把,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陶钵,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陶镂孔圈足盘,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陶小平底罐,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高领瓮,商末至西周前期(公元前1100~前9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镂孔圈足盘,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后:铜高领壶,商末至西周前期(公元前1100~前9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右后:陶盉,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左前:陶片,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右前:陶瓶,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第三发掘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1986年3月至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发现房屋、灰坑等遗迹,出土陶器、玉器、石人雕像、漆木器等文物。第三发掘区文化堆积多达16层。此次发掘,丰富和完善了三星堆遗址文化内涵和年代序列。</p> <p class="ql-block">上:二区房屋遗迹</p><p class="ql-block">左中:参加发掘的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师生</p><p class="ql-block">左下:发掘情况报告会</p><p class="ql-block">右下: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向(1932~2021)在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上:发掘前现场环境</p><p class="ql-block">中: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下: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一醒惊天下 </p><p class="ql-block">"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1986年夏秋之际,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相继发现,出土文物上千件。神奇的纵目面具、威严的青铜立人像、高大的青铜神树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展现出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p> <p class="ql-block">一号祭祀坑 </p><p class="ql-block">一号祭祀坑发现于1986年7月18日,发掘工作持续至8月14日。坑口长4.50~4.64米、宽3.30~3.48米,坑深1.46~1.64米,面积约16平方米。出土金杖、金面罩、金箔虎形饰、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青铜龙柱形器、青铜龙虎尊、玉璋、玉戈、玉剑等420件,以及象牙、海贝、骨器残片等。</p> <p class="ql-block">一号祭祀坑(右侧照片)及出土的各种文物(左侧照片)</p> <p class="ql-block">左上: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右上:高空拍摄</p><p class="ql-block">左中:取出文物</p><p class="ql-block">左下:一号祭祀坑</p><p class="ql-block">右下:一号祭祀坑</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头像,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尖底盏,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前排</p><p class="ql-block">左:玉锛,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中:玉有领璧,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青铜夔龙形饰,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排:</p><p class="ql-block">左一:玉戈,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左二:玉璋,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左三:玉璋,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左四:玉斧,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右一:青铜戈,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铜尖底盏、陶器座,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右:玉锛,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平底罐,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二号祭祀坑 </p><p class="ql-block">二号祭祀坑发现于1986年8月16日,发掘工作持续至9月17日。坑口长5.30米、宽2.20~2.30米,坑深1.40~1.68米,面积约11.9平方米。出土金面罩、青铜大立人像、青铜面具、青铜人头像、青铜神坛、青铜神树、青铜尊、青铜罍、玉璋、玉璧、玉戈等1300件,以及象牙、虎牙、海贝等。</p> <p class="ql-block">二号祭祀坑</p> <p class="ql-block">二号祭祀坑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左一:玉璋,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左二:玉璋,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左三:玉璋,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右:玉戈,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玉凿,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中:玉凿,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右:玉璋,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有领璧,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青铜羽翅饰,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青铜鸟形饰,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青铜挂饰,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青铜铃,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青铜鸟,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青铜有领璧,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二号祭祀坑发掘现场及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1987年古城探索</p><p class="ql-block">1987年至2005年,考古工作者对成都与广汉的三星堆遗址、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等处的遗迹进行了多次发掘,对三星堆古城范围、功能布局以及建造过程有了基本认识。</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迹发掘现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左上一:玉环,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7年仓包包地点采集</p><p class="ql-block">左上二:玉环,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7年仓包包地点采集</p><p class="ql-block">左上三:玉环,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7年仓包包地点采集</p><p class="ql-block">左下一:石璧,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7年仓包包地点采集</p><p class="ql-block">左下二:石璧,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7年仓包包地点采集</p><p class="ql-block">左下三:石璧,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7年仓包包地点采集</p><p class="ql-block">右:玉璋,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7年仓包包地点采集</p> <p class="ql-block">左:石璧,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7年仓包包地点采集</p><p class="ql-block">右上三:玉环,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7年仓包包地点采集</p><p class="ql-block">右上二:玉环,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7年仓包包地点采集</p><p class="ql-block">右上一:玉环,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7年仓包包地点采集</p><p class="ql-block">右下二:石璧,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7年仓包包地点采集</p><p class="ql-block">右下一:石璧,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7年仓包包地点采集</p> <p class="ql-block">月亮湾城墙南壁剖图</p> <p class="ql-block">左侧照片是: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2012年至2015年,在青关山土台发现三处大型房屋建筑遗址。其中一号建筑呈西北~东南走向,长逾65米,宽近16米,面积逾1000平方米,是三星堆遗址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遗址。</p><p class="ql-block">下侧照片分别是:一号建筑基址俯瞰图、一号建筑墙基局部、一号建筑柱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侧一组照片是:月亮湾台地</p><p class="ql-block">2000年12月,在月亮湾城墙至燕家院子之间的台地上进行发掘,出土了多件陶质“瓦形器”,推测应是大型建筑构件。</p><p class="ql-block">下侧照片分别是:月亮湾台地发掘现场、月亮湾城墙侧发现的早期墓葬和房基遗迹、瓦形器</p> <p class="ql-block">仁胜村遗址</p><p class="ql-block">1997年至1998年,在三星堆城址以西的仁胜村清理发掘29座排列有序的三星堆遗址一期土坑墓,出土陶器、玉锥形器、玉泡形器等。2019年,在附近发掘一座同时期大型房址,已揭露部分房基面积超过2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下侧照片是:</p><p class="ql-block">上:仁胜村遗迹俯瞰图</p><p class="ql-block">中:仁胜村大型建筑遗迹</p><p class="ql-block">中二:仁胜村墓葬分布图</p><p class="ql-block">下:仁胜村墓葬出土部分玉石器</p> <p class="ql-block">周边遗址</p><p class="ql-block">近年来,考古人员在三星堆遗址周边包括什邡、彭州、新都、青白江等市(区、县)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发现一批同时期重要遗存。</p><p class="ql-block">左上的地图是:三星堆遗址西北侧鸭子河两岸遗址分布图</p><p class="ql-block">右上角和中部的照片是:</p><p class="ql-block">右上:联合遗址</p><p class="ql-block">左中:新药铺遗址</p><p class="ql-block">中中:联合遗址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右中:联合遗址灰坑</p><p class="ql-block">最下面的出土文物分别是;</p><p class="ql-block">左一:新药铺遗址出土铜小平底罐</p><p class="ql-block">左二:新药铺遗址出土陶斜领壶</p><p class="ql-block">左三:联合遗址出土陶猪</p><p class="ql-block">右一:联合遗址出土龙凤纹陶盘线图</p> <p class="ql-block">左:玉斧,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97年仁胜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中:玉锛,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97年仁胜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右上:玉锥形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97年仁胜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右下:玉斧,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97年仁胜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上:玉牙璧形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97年仁胜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左下:玉牙璧形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97年仁胜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中上:玉牙璧形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97年仁胜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中下:玉漩涡状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97年仁胜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右上:玉斧形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97年仁胜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右下:玉泡形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97年仁胜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黑曜石珠,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公元前2500~前1600年)1997年仁胜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广泛影响 </p><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物先后70余次出境展览,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座城市。所到之处引起轰动,接待观众逾1000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四川这段工作有划时代意义,在这个基础上看两个坑和城, 不妨说是看到了四川的古文化古城古国。</p><p class="ql-block"> ——苏秉琦</p><p class="ql-block">即便在长江流域乃至于整个中国青铜文化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下,三星堆祭祀坑也同样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邹 衡</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和大洋洲等南方的发现很重要,它们把中国上古的历史又作了很大的修改。</p><p class="ql-block"> ——张光直</p><p class="ql-block">两个祭祀坑所表现出来的是早期蜀人的一个相当丰富、相当完整的一整套世界观。</p><p class="ql-block"> ——俞伟超</p><p class="ql-block">像三星堆以及巴蜀文化这样的发现,应该和历史上特洛伊、尼尼微等等一样,列入世界考古学的史册。</p><p class="ql-block"> ——李学勤</p> <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p><p class="ql-block">1995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成都平原发现9座史前城址,包括新津宝墩古城、温江鱼凫古城、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古城、崇州双河古城和紫竹古城、大邑高山古城和盐店古城、眉山登云古城等。城址规模10万至276万平方米,年代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所代表的文化被命名为"宝墩文化"(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对于探索三星堆文化的渊源以及长江上游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位置示意图及其发掘的主要文物图示</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 </p><p class="ql-block">2001年初发现的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遗址规模达5平方公里,可分为宫殿区、祭祀区、生活区、墓地等,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陶器、漆木器、象牙等珍贵文物上万件。金沙与三星堆有承继关系,应是三星堆之后又一古蜀文明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中:三星堆、金沙位置图</p><p class="ql-block">左下:金沙遗址祭祀坑发掘成果</p><p class="ql-block">右上:金沙遗址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右下:金沙遗址出土部分文物</p> <p class="ql-block">盛世续华章 </p><p class="ql-block">2019年秋至2020年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勘探发现六个祭祀坑。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考古科研机构对祭祀坑进行发掘,出土大批珍贵文物。本次发掘开展跨领域、多学科合作,开创了三星堆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新模式。</p> <p class="ql-block">三号至八号祭祀坑</p><p class="ql-block">六个祭祀坑发掘出土的金器、铜器、玉器、牙雕等文物共计一万多件,包括青铜大面具、青铜鸟足神像、青铜神坛、青铜扭头跪坐人像、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黄金面具、神树纹玉琮等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2022年三星堆八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拍摄的青铜扭头跪坐人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拍摄的青铜扭头跪坐人像之二</p> <p class="ql-block">三号至八号祭祀坑简表</p> <p class="ql-block">左:七号祭祀坑,约13.5平方米,重要文物有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彩绘青铜人头像、青铜戈、青铜铃、玉璋、玉瑗、玉凿等</p><p class="ql-block">右:六号祭祀坑,约4.1平方米,重要文物有玉刀等</p> <p class="ql-block">八号祭祀坑,约19平方米,重要文物有青铜神兽、青铜神坛、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着裙立人像、金面具、玉璋等。</p> <p class="ql-block">六个祭祀坑出土文物照片</p> <p class="ql-block">六个祭祀坑出土文物照片和发掘现场及文物修复现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青铜着裙立人像,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2022年三星堆八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拍摄的青铜着裙立人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拍摄的青铜着裙立人像之二</p> <p class="ql-block">保护与研究 </p><p class="ql-block">祭祀区的考古发掘工作坚持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理念,聚集国内一流的考古、科研与文保团队,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发掘与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体现新时代考古理念和技术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研究促进了国内诸多学科的研究,包括:象牙保护与研究、青铜器综合研究、丝绸考古研究等。</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研究促进了国内诸多学科的研究,包括:丝绸考古研究、植物研究、碳十四测年、祭祀坑掩埋环境研究等。</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是位于四川广汉市的重要遗址考古博物馆,里面的藏品众多、辉煌无比、精美绝伦;早上成都出发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到中午时分看了两个展厅,这是第一展厅,第二、第三展厅的内容请期待后续的美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隆九编辑于包头——2005年9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