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茶足饭饱后,我们又欣然登上山海关,继续欣赏渤海湾之波光粼粼,古长城的雄伟高大,钦佩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高超的建筑技朮,<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看《长城颂》,就不算到山海关,随后大</span>巴带我们去观赏了当地很有名气的自费表演《长城颂》。</p> <p class="ql-block"> 一进入演播大厅,一段跨越千年的长城史诗,正以光影为笔、以山水为卷,在这里徐徐铺展。当灯光初起,光束穿透室内的黑色且勾勒出长城的轮廓时,长城仿佛沉睡的巨龙骤然苏醒,伴墙壁上一位古人缓缓而沉稳的旁白讲述,演出拉开了序幕,<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秋战国的烽火狼烟中,先民们手持石夯、肩扛砖石,在悬崖峭壁间筑起第一道城墙,演员们铿锵的号子与沉重的脚步声,仿佛穿透时空,让人们触摸到了长城修建时的艰辛与执着;在秦汉的金戈铁马,旌旗猎猎中,戍边将士的身影在光影中穿梭,家国情怀随鼓点的铿锵激荡着我们的心,我们瞬间屏住呼吸,似乎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那种悲伤忠勇无以言表。</span></p> <p class="ql-block"> 当 “孟姜女”的身影在月光下掠过城墙,她婉转的歌声里满是思念与坚韧,两人空中相亲相爱的虚幻表演更真实再现老百姓的爱情平凡朴实伟大,当戍边将士举杯遥敬故乡,刚毅的眼神中藏着对和平的期盼,这些瞬间直抵子观众内心,让观众与历史产生深深的共情。此刻,这场《长城颂》的演出,早已超越了传统演艺的边界,成为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洗礼,让每一位观者都读懂了长城的筋骨与灵魂。长城的砖石会随岁月老去,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永远鲜活:坚韧赋予我们直面挑战的勇气,开放拓宽我们拥抱世界的视野,团结凝聚我们共创未来的力量,长城精神穿越千年,依然是能照亮时代的核心密码,长城精神永远是中国人奉守的魂,我们将要一直传承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如今,《长城颂》早已成为秦皇岛市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它不仅让游客在山水间读懂了长城的故事,更让“长城精神”以更生动的方式被传承,正应一句话:“山海交响处,长城入画来”。</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秦皇岛市海港区东南山区的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等人出海求仙,此地被后世公认为“求仙入海处”,并建有纪念性碑文。无疑,我们首先瞻仰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王始皇嬴政的巨大雕塑,十余米高的秦始皇身着冕服,衣袂如被海风掀起的旌旗,指尖仿佛仍握着统一六国的雄才大略,手持竹简,姿态威严,目光越过广场上的银杏林,直直望向渤海的方向。刘导说,这尊雕塑不仅是为了纪念“秦皇岛市”得名的渊源,似乎更象征始皇东临碣石求仙的历史传说。秦始皇东巡至此建行宫,刻《碣石门辞》以记功,如今秦行宫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武帝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归途,在此赋诗《观沧海》,因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迈诗句流传千古,当游客们悠闲漫步在刻有纹饰的石板上,这大大增加了广场的烟火气,我们偶尔驻足,指尖轻划过雕塑下“千古一帝”的题字,海风轻拂,仿佛竟像能听见历史与现实的轻声对话。</p> <p class="ql-block"> 我已终于明白了秦皇岛市的城市之名渊于始皇东巡求仙的传说,世界那么大,我偏执着于此地一游,亦想沾点仙气,求得福寿,打卡“山情海韵”。</p> <p class="ql-block"> 离开广场,远远望去,白色的“公主号”观光船轻游在湛蓝的海水中,船身映着蓝天白浪,像一枚被海水托举的巨大贝壳,船头那抹中国红更是最美色;步入海边沙滩,其不算辽阔,却胜在舒服愜意,细沙踩上去软得像云朵,海浪一遍遍漫过脚面,带着海水特有的微凉。海涛应着孩子们烂漫的欢叫声,五颜六色的遮阳伞下有人躺着听浪,有人弯腰捡贝壳,有人漫行在廊桥上,咔嚓声里,海风的情怀给了游人最大的情绪价值,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合谐,让人忍不住把烦恼都交给潮起潮落。</p> <p class="ql-block"> 海边的天说变就变,一片浮云漫过,天地骤暗,随之噼咧叭啦的雨滴变成了一道道雨幕,游人们四散溃逃,看来神仙亦不靠谱,我们只好在街两边的银杏树哗啦啦的嘲笑声中,逃往花筑米高林酒店,暂寻得温暖与温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