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荆棘(一篇读后感)

亮哥先生

<p class="ql-block">——-论《窄门》中爱与信仰的永恒挣扎</p><p class="ql-block">纪德的《窄门》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关于信仰、爱情与人性之间永恒挣扎的思考之门。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更是对灵魂深处信仰困境的深刻剖析。</p><p class="ql-block">阿莉莎的形象令人心碎又着迷。她将对杰罗姆的爱与对上帝的信仰对立起来,认为世俗之爱会阻碍她通往神圣的“窄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使她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她越是爱杰罗姆,就越要逃避这份爱;越是渴望天国,就越要摧毁人间的幸福。纪德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种精神撕裂的痛苦,令人不禁思考:这是崇高的牺牲,还是信仰的异化?</p><p class="ql-block">耐人寻味的是,阿莉莎所追求的完美信仰本身已成为一种执念,一种新型的“自我中心”。她在日记中坦言:“我的美德是为了取悦他(上帝)。”这句话揭示了她的信仰中潜藏的虚荣与自我陶醉。她爱的或许不是上帝本身,而是那个为上帝牺牲的自我形象。</p><p class="ql-block">《窄门》的悲剧在于,阿莉莎误解了爱的本质。她未能意识到,通过爱一个具体的人,或许正是通往神圣的道路。真正的窄门可能不在拒绝人间之爱的地方,而在学会将神圣之爱具体化于人间关系中。</p><p class="ql-block">这部写于二十世纪初的作品,至今仍与我们对话。在当代这个信仰多元又缺失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个阿莉莎,在世俗与神圣、自我与他者之间寻找平衡。纪德没有给出简单答案,但他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对灵魂的一次深刻叩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