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山统一 军旗升起(四)</p><p class="ql-block"> ——谈谈与八一南昌起义有关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22)南昌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人——谭平山</p><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12日,鲍罗廷宣布中共中央改组,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组成临时中央常委会,谭平山则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p><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公开背叛革命,宁汉合流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7月16日中共中央提出利用叶挺、贺龙部队暴动,以对抗蒋、汪背叛革命的问题。19日谭平山同李立三一起奔赴江西省九江,7月20日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等在九江举行座谈会,决定实行南昌地区武装暴动,并商定由李立三负责综合会议情况,书面报告党中央。</p><p class="ql-block"> 会后,谭平山马上去第二十军军部找贺龙军长谈话,把暴动的意图征询贺龙的意见,贺当即表示决心跟随中国共产党反蒋反汪。谭平山及时地将同贺龙淡话的详细情况向党中央作了汇报。</p><p class="ql-block"> 党中央接到谭平山、李立三等人在九江会议提出的暴动计划后,决定成立领导起义的党的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领导这次暴动。</p><p class="ql-block"> 正当起义将要进入行动阶段,30日张国焘赶到南昌,传达共产国际指示,提出起义需征得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同意方能进行。谭平山主张不管什么人的指示,事到如今一定要暴动,于是便和张国焘在会上大吵起来,并指着张国焘的鼻子怒斥。前委经过激烈讨论,终于否决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决定举行起义。</p><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南昌武装起义爆发了。经过战斗,至6时,起义军完全控制了整个南昌。上午9时,谭平山主持召开联席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由宋庆龄、谭平山、恽代英、贺龙、郭沫若、邓演达、张发奎七人组成主席团。谭平山作为革命委员会的代主席,主持工作。</p><p class="ql-block"> 5日,谭平山随起义部队离开南昌南下,部队到了瑞金,谭平山和周逸群介绍贺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在南下途中,遭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起义军主力在潮汕一带遭到严重损失,最后起义失败了。谭平山参加在普宁流沙召开的会议后,转移到香港。</p><p class="ql-block"> 11月,瞿秋白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政治纪律决议案”,处分了大批党内干部,谭平山被开除党籍。其中有一条原因是:谭平山曾说过张国焘若反对起义就把他杀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3)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委员——恽代英</p><p class="ql-block"> 1927年初,党派恽代英到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主任总教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坚决反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反革命行经。5月,出席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与瞿秋白、蔡和森、毛泽东等站在一起,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当选为中央委员。5月中旬,夏斗寅叛变,恽任中央独立师党代表,协助叶挺部击退夏部进犯,保卫武汉。同年7月23日,赴九江参加筹划南昌暴动。30日抵南昌,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31日早晨,周恩来召集前委扩大会议,恽代英坚决支持周恩来的主张,反对张国焘的错误意见,并跟张国焘展开了激烈辩论。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声色俱厉地斥责张国焘:“如果你要继续动摇人心,我们就把你开除出去!”</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谭平山、恽代英等坚持正确主张,确保了八一南昌起义顺利举行。</p><p class="ql-block"> 8月1日上午,在原江西省政府所在地西花厅,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选举产生了革命政权机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恽代英任革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及宣传委员会代理主席。</p><p class="ql-block"> 8月2日,恽代英在南昌参与组织了5万人参加的“庆祝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军民联欢大会”,并在会上慷慨陈词,阐述南昌起义的目的和伟大意义。他斗志昂扬地鼓励士兵和群众:“为推翻国民党的反革命统治,捍卫工农阶级的利益,建立革命政权,必须紧紧地把枪杆子握在手中……”</p><p class="ql-block"> 8月3日,起义军按原定计划开始撤离南昌南征广东。每到行军休息时,恽代英总是和战士们一起,给战士们做思想工作,宣传革命必胜,鼓动战士们英勇奋战。面对南征途中种种困难,他从未说一声劳累,还常勉励他人说:“革命本非享福与畏难的人干的事。”</p><p class="ql-block"> 起义军在抚州、广昌、瑞金、长汀、上杭、汕头等地,都组织群众集会,每次恽代英都发表通俗易懂的讲话,耐心地向群众分析国内外政治形势,阐述南昌起义的目的和政策。</p><p class="ql-block"> 在随起义军南征过程中,部队在广东潮汕遭挫,恽代英从甲子港乘船去香港。12月,与张太雷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主编机关刊物《红旗日报》。</p><p class="ql-block"> 广州起义失败后,恽代英再转香港,担任广东省委委员,从事地下斗争。1928年7月,中共“六大”以后赴上海,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宣传部秘书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4)南昌起义中共前敌军委书记、第十一军党代表——聂荣臻</p><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中旬,聂荣臻被指定为中共前敌军委书记,赴九江准备组织武装起义。1927年7月26日,周恩来来到九江,向九江的共产党员传达中央的起义部署。会后,周恩来把聂荣臻留下,交代他将驻防马回岭的二十五师拉到南昌参加起义。</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师是在叶挺独立团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在北伐军中影响很大。该师若能参加起义,其意义远远超过一个师。但此时的二十五师,内部情况十分微妙。师长李汉魂是张发奎的亲信,听命于张发奎,不会参加起义。参谋长张云逸是共产党员,可以得到他的大力配合。下面的官兵中,有的了解共产党,有的相信国民党,更多的则对两党都缺乏认识,处在犹豫彷徨之中。</p><p class="ql-block"> 聂荣臻赶到二十五师以后,时间紧迫,需要争分夺秒地做工作,但又不能公开行动,以免暴露,被敌人先下手。他分析了该师3个团的情况:第二十五师的3个团中,七十三团、七十五团是在叶挺独立团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是中共党员、黄埔第一期学生,全团军官从上到下,几乎是清一色的共产党员,士兵中也有许多共产党员,由周士第负责,整团拉出来参加起义,应该不成问题。七十五团团长是张发奎的亲信,但营长以下的军官,也大多是共产党员,实际领导这个团的是一营营长、团的中共党组织书记孙一中,他也是黄埔第一期学生,把这个团的大部分拉出来参加起义,也比较有把握。七十四团是新编的部队,党的基础薄弱,能拉出来多少,只能到时候看情况再说。</p><p class="ql-block"> 据此,聂荣臻一到马回岭,立即找到周士第、孙一中,向他们传达了中央关于南昌起义的决定,并共同商定了拉第二十五师参加起义的步骤。</p><p class="ql-block"> 8月1日凌晨,南昌响起了起义枪声。</p><p class="ql-block"> 8月1日上午,一列火车开到了马回岭。聂荣臻立即明白南昌起义已经成功,便按事前与周恩来的约定,迅速组织部队行动,七十三团、七十四团、七十五团大部分官兵上了火车。8月2日拂晓,部队赶到南昌。聂荣臻把部队安顿好,自己赶到起义指挥部,找到周恩来,汇报了部队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师3000多人被编为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这支部队在随后的南征途中,成为主力部队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5)南昌起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p><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上旬,叶剑英从广州抵达武汉,出任张发奎任总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并经周恩来同意,经李世安介绍,中共中央批准叶剑英为中共正式党员,从此,叶剑英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上武装革命的正确道路。</p><p class="ql-block"> 八月一日, 叶剑英虽没有直接参加南昌起义,但对南昌起义起的作用非常大。</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时,张发奎部队贺龙的第二十军和叶挺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高涨的革命情绪,引起了反动派的关注。汪精卫与张发奎商量决定立即解除贺龙与叶挺的兵权。如果这两支部队没有了贺龙与叶挺,便群龙无首。</p><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24日,张发奎通知叶挺、贺龙上庐山参加军事会议,并将部队集中到德安。此时,正在庐山的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利用与张发奎等人的关系,探知贺龙、叶挺等第二方面军将领将要被扣留解除兵权,立即连夜找到叶挺告之此讯,并约贺龙、叶挺、廖乾吾、高语罕四人到甘棠湖共商对策。</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甘棠湖畔聚集了不少游湖赏景的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见此情景,贺龙机警地叫副官找来一条小船,相邀着与叶剑英、叶挺、廖乾吾、高语罕一起登上小船,他们自己划着船,摆出一副游湖赏景的姿态。当船渐渐地与烟水亭拉开了距离,叶剑英迫不及待地说出张发奎和汪精卫的企图。经过讨论,最后作出三项决定:一、贺龙、叶挺不上庐山;二、不接受张发奎调贺龙、叶挺部队到德安集中的命令,部队立即开往南昌;三、叶挺部队先行,贺龙部队随后。</p><p class="ql-block"> 这次甘棠湖聚会,在党史上被称为“小划子”会议。它对保证起义领导人的安全和将起义的主力部队及时开往南昌,起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此次会议后,叶挺、贺龙率部队立即向南昌进发。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在前,第二十军随后,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沿南浔铁路线疾进,</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 起义军撤出南昌后,叶剑英还极力劝阻了张发奎对起义军的追击。</p><p class="ql-block"> 8月上旬,叶剑英兼任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长,他机智地将这支革命武装带回广州,使之成为广州起义的主力。12月11日,他与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这次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连接,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开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6)南昌起义11军25师73团党代表——陈毅</p><p class="ql-block">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陈毅正在武汉,此时宁汉合流,任职的武汉军校被改编成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陈毅就成了教导团的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起义的第二天,他奉命从武昌乘船沿江东下,急赴南昌。可是,当他克服沿途阻挠与艰险到达南昌时,起义部队已于前一天撤走了。他又不顾一切艰险,日夜兼程向南追赶,闯过了沿途军阀部队、地方民团的盘查和搜捕,终于在临川、宜黄地区赶上了起义部队。</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找陈毅谈话,分配他到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当指导员。陈毅于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入团,1923年入党,在武汉时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党组织负责人。周恩来对陈毅是了解的,便笑着对他说:“派你干的工作太小了,你不要嫌小。”陈毅爽朗地回答道:“什么小不小哩!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武装我就干。”</p><p class="ql-block"> 他领受了任务,当即上任去了。后来,陈毅协助朱德,经过湘南起义等艰苦斗争,最后把部队带上了井冈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7)南昌起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p><p class="ql-block"> 1926年3月,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奔赴广州,由瞿秋白介绍先后出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和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并结识了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在邓演达的安排下,郭沫若投笔从戎,出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北伐军行营秘书长。由于郭沫若擅长宣传和动员工作,因此受到了蒋介石赏识,升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由蒋介石亲自授予中将军衔,全权负责江西一带的政治工作。</p><p class="ql-block"> 但是当1927年3月,在郭沫若辖区的江西赣州,发生了总工会委员长,中共党员陈赞贤遇害,以及国民党九江市党部遭到右派捣毁后,郭沫若认清了蒋介石本质,而蒋介石为了留住郭沫若,许诺由郭沫若来替代邓演达。但郭沫若却不为所动,毅然写下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第一个喊出“打倒蒋介石”的人,正式同蒋介石决裂。</p><p class="ql-block">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后,起义军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成立领导机构七人主席团,郭沫若位列其中并被任命为宣传委员会主席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当时郭沫若在九江驻防,收到消息后立即启程,于8月4日与李一氓、阳翰笙等追赶上起义大部队,更于8月5日在江西瑞金同贺龙一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