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盛顿国家艺术馆说起:十八世纪威尼斯画派的《克劳迪斯利·肖维尔爵士海军上将纪念碑》

Tieq lu (陆铁强)

<p class="ql-block"> 在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一个展厅墙上中间的一幅很大的画,就是《克劳迪斯利·肖维尔爵士海军上将纪念碑》,由18世纪意大利画家里奇叔侄两人合作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克劳迪斯利·肖维尔爵士海军上将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725年</p><p class="ql-block">塞巴斯蒂亚诺·里奇(Sebastiano Ricci,1676–1729)</p><p class="ql-block">马尔科·里奇(Marco Ricci,1659–1734)</p><p class="ql-block">威尼斯</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细节)</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本身没有太了不起,只是想引出平时人们不大会注意的两位18世纪意大利画家里奇叔侄,并且通过他们,来了解一段西方艺术史蛮重要的时期,即18世纪威尼斯画派,顺便也会提及一些绘画史上的细节。有了艺术史这方面的知识,逛艺术馆才有情趣。否则,追着几幅名画,照几张相,在朋友圈里发一下了事,似乎有所欠缺。</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不说画家,先来看画。很奇怪,在这幅画中画的是一名英国海军将领的纪念碑。那么他是谁呢?</p> <p class="ql-block">  画中的克劳迪斯利·肖维尔爵士(Sir Cloudesley Shovell, 1650–1707)确有其人,而且是名人。他曾是英国皇家海军上将,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活跃于大西洋与地中海战场。他参与过多场重要战役,包括与法国、西班牙的海战,在英国海军史上地位极高。1707年,他在返航途中因导航失误,舰队在锡利群岛触礁,四艘军舰沉没,上将本人与近2000名水手遇难。这是英国海军史上最惨烈的灾难之一。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有一座他的纪念碑如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但是画中这样宏伟的纪念碑与上面真实的纪念碑不一样。无论在英国,或者意大利,好像也从没看到过。查了一下,原来画中的纪念碑中是想象出来的,实际上是沒有的。据说是约在 1722 年之前,一位破产的爱尔兰人欧文·麦克斯维尼(Owen McSwiny)为逃避债主而定居意大利,他委托威尼斯和博洛尼亚的几位著名画家创作二十四幅巨大的画布,作为一桩商业投机。麦克斯维尼本是剧场的经理人,他策划了这一系列寓言式的纪念碑,用以纪念近来去世的英国君主与贵族,希望他们富有的继承人能够出大钱购买这些作品。究竟他是否成功,我不得而知。但是,这些画还在的话,肯定今天都被博物馆或者私人收藏起来了,就像这幅画来到了美国首都华盛顿。</p><p class="ql-block"> 这幅华丽而富于幻想的纪念碑画与这位将军生平也不大搭界,只有喷泉多少暗示了海事主题:古代船只的船首与舵柄、骑乘海豚的海神特里同雕像,以及海神涅普顿的浅浮雕。但是,这幅画还是画得相当好。其风景是侄子马尔科画的,人物与雕像是叔父画的,属于巴洛克晚期风格,多少有点洛可可风格的味道。蛮有意思的是,画中下面的人物包括古今以及东西方各族,“高山仰止”,都抬头行举目礼,对这位将领表示瞻仰与倾慕。</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看看这两位里奇是一对什么样的画家。</p><p class="ql-block"> 威尼斯画派的黄金时代是在16世纪。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旗手,曾引领了当时西绘画艺术的潮流。但奇怪的是,之后,在17世纪整整一百多年,威尼斯绘画领域出不了一个世界性的人物,当然可能也有一些很好的画家。这与欧洲其他地方不能此,譬如,在罗马的卡拉瓦乔,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弗兰德(比利时)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法国的普桑,层出不穷。但是,到了18世纪,威尼斯画派出现了转折,又重新出现了一批西方艺术史上重要人物,其中最主要的是提埃坡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1696年-1770年),【以后还会讲到】。尽管他们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最有名的艺术家不能比,但是,对威尼斯画派,甚至对整个意大利的绘画来说,是在西方艺术史上留下了一道最后的霞光,一度也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世界。之后,当欧洲其他地方艺术的风起云涌之时,老牌的意大利艺术只能退居二线。</p><p class="ql-block"> 那么,18世纪威尼斯画派这一波的崛起是从谁开始的呢?就是这对叔侄画家中的叔叔塞巴斯蒂亚诺·里奇。这是一位晚期威尼斯画派蛮重要的人物。可惜,在华盛顿国家艺术馆只有他的这一幅画,而且这幅画还仅是应景之作,并不是他们的代表作。但是,仔细看,尤其是下面这位戴头巾的中东青年的侧像,看其笔触,形象,衣折画得干净利落,非常之好,确实是属于大师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  下面从那个时代背景下来介绍一下这位画家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欣赏一下这位画家的一些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18世纪是洛可可风格在风靡全欧洲的时代。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华托。</p> <p class="ql-block">《舟发西苔岛》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17年 129×194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p> <p class="ql-block">《爱的聚会》( 1710s–1720s) </p> <p class="ql-block">   请注意,法国华托以上两幅画的时间点略早于这位塞巴斯蒂亚诺·里奇的作品,几乎是同时期的。所以可以看到,法国洛可可风格已经开始影响意大利的绘画艺术。上次我写的《从〈贝利公爵豪华日祷书〉讲起》一文中,巳经提到过法国与意大利之间的的区别。法国一直比较重视世俗生活,艺术中会经常表现宫廷生活,而且画风轻盈飘逸,无论从《贝利公爵豪华日祷书》还是上面华托的两幅作品都可以体现这一点。意大利不同,意大利人重视宗教,艺术中大都表现的圣经里的故事,即便表现异教色彩的艺朮,相对也比较沉重。最典型的是17世纪卡拉瓦乔的作品,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塑造人物,相对而言,构图比较沉重,富有戏剧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圣马太的召唤》</p> <p class="ql-block">《大卫》</p> <p class="ql-block">  在法国洛可可画风的影响下,18世纪的意大利也开始变化了。这位塞巴斯蒂亚诺·里奇就是第一位将洛可可风格中“节庆”与“仙境”般的意境融入进他的画面,有意思的是,尽管画的还是宗教的题材;从而使意大利从“十七世纪风格”(巴洛克)的沉重中(譬如卡拉瓦乔)获得了转化。使得画中人物仿佛漂浮在由光与空气编织的彩色薄雾中:他的色彩开始轻盈透明,动作也充满激情。尽管,他与以后威尼斯画派(也可说是当时整个意大利绘画)最后的大师提埃坡罗没有直接的师生关系,但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提埃坡罗的艺术风格。下面我们来看他的其他几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利马的圣女德肋撒的狂喜》</p> <p class="ql-block">  这个题材曾由贝尔尼尼在胜利圣母堂(S. Maria della Vittoria)以雕塑形式演绎。在那组著名的作品中,一位面带微笑的天使用金箭刺穿圣女的心脏,她被托举至半空,沉浸在灵魂升华的狂喜中。里奇的这幅画中,远不如贝尔尼尼的那般印象深刻。但从这幅作品能见到威尼斯洛可可风格在宗教题材上的柔媚甜美,充满了活力。以及可见画家处理衣褶的变化有一种韵律感,而且对人体结构把握的高超技巧。</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幅代表作是他在佛罗伦萨马鲁谢利宫(Palazzo Maruscelli)所绘的天顶画《赫拉克勒斯升入奥林匹斯山》。</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他彻底摆脱了早期创作中那种较为沉重、阴暗的纪念碑式风格,转而描绘出一场自由畅快的空中幻想:众神衣袂飘扬,以耀眼的色彩漂浮或半卧于云层之上,沐浴在广阔、通透的光空间中。这幅椭圆形天顶画的光辉灿烂令人瞩目:诸神或跨坐于画框式的檐口之上,或渐隐于透明天穹,其构图之轻盈、意境之空灵,预示了以后提埃坡罗那种解放而欢快的艺术风格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下面两幅画也值得一提。尤其,我们在罗马旅游时经常会去著名的科隆纳宫。原来,它的天顶画的作者就是他。</p> <p class="ql-block">塞巴斯蒂亚诺·里奇:《马尔坎托尼奥·科隆纳勒班陀战役胜利的寓意》,1693–95年,湿壁画,罗马科隆纳宫</p> <p class="ql-block">塞巴斯蒂亚诺·里奇:《安忒洛斯惩罚丘比特》</p><p class="ql-block">1706–1707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马鲁切利-芬齐宫</p> <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讲一下他的的侄子马尔科. 里奇。从这幅画的合作,我们就能看到如下这点,叔叔擅长画人物,而侄子擅长画风景。</p><p class="ql-block"> 再回过头来看这幅画,蛮有意思的是其背景又有希腊的柱头,又有埃及的方尘碑,还有一个古典的雕像,都放在一起,是什么玩意儿?这就是他的发明,艺术史上称为“幻想风景”(capriccio),把现实的景物与想象的废墟结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要看它一片混沌,当时还风行过一时。类似的画,我们可以在博物馆里经常见到。</p><p class="ql-block"> 画中出现废墟,柱子的现象,所谓“废墟风景”,以前就有,之后也有。这个课题相当有趣。我倒想弄得更明白一些。 </p><p class="ql-block"> 我个人觉得是自17世纪法国的两位画家开始。一个是普桑,一个是洛兰。尽管更早像拉斐尔等画家也会在画面背景上画上一些古典的建筑,但是好像画中断墙残垣,柱子等不大见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示巴女王启程的海港景致》</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 克洛德·洛兰(Claude Lorrain) 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 1648年,现藏于 伦敦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London)。</p> <p class="ql-block">普桑:〈圣约翰在拔摩岛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蛮有意思的是,18世纪之后,这种“废墟风景”仍然有它的市场。请看下一幅。</p> <p class="ql-block">19世纪的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橡树林中的修道院》,1809–1810年,柏林旧国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荒凉冬景中一座哥特式修道院的废墟,周围是枯木与墓地,透出浪漫主义的崇高与宗教感伤气氛。)</p> <p class="ql-block">看来怀古寓意的心情,古今中外都有。</p> <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马尔科. 里奇的其他一些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与修士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其中也有废墟,以及高耸嶙峋的岩石、暗影中的树木轮廓、倾泻而下的瀑流,构成一种野性而未被驯服的大自然景象</p> <p class="ql-block">他的海景也画得相当有气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尔科·里奇,《海上风暴》,藏于巴萨诺市立博物馆(照片来源: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既奇幻又近乎现代感十足,画中无明确轮廓,仅以笔刷随性而激烈地扫擦堆叠,营造出船只遇难、海浪拍岩、风暴肆虐的景象。这种笔触混乱却充满表现力,呈现出自然元素的动荡不安,与画面中色彩的猛烈与粗犷达成一致的张力。这巳属于超前的浪漫派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