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写在开头</p><p class="ql-block"> 有完全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时候,也能够安静地面对自己的灵魂的时候,我总还是希望能够多看看书,用心地看完,为她写一篇读后感。如今的看书,不是用来考试和也得不到分数,时而还会得到一些飞来的“嘲讽”,但那又有什么关系,看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觉得很好就行。看这本书的初衷是,我对它抱有某种期待,期待一种智慧与勇敢,这种勇敢无惧异议果敢做自己,这种智慧,它能够跨越性别,通透不带偏见,只谈事实。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看下来,如作者所希望的那样,是一本让人想到战争就会恶心的书,是一本一想到战争就会反感、很不舒服的书,让人觉得牺牲万千普通的生命,战争一点都不伟大,是很不堪的、痛苦的、反人性的、恐怖的……活着是一种视觉、一种立场、一场偏见,向来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视觉;开车的时候,我嫌弃行人过马路走的太散漫;行走在路上的时候,面对不断催促打喇叭的车,我嫌那些司机在着急什么?</p><p class="ql-block"> 就把一些读书的感悟晾晒在这里,供纪念一场吧。</p> <p class="ql-block">————女人的战争</p><p class="ql-block"> 提起战争,谁会想起女人呢?战争向来都是男人的沙场,历史上除了像花木兰那样的极少数,还是女扮男装去参战,几乎没有关于描写战争中的女性的书籍,是不是战争中不存在女性?不见得,没有浓墨重彩地记载,并不意味着“她”不存在,女性的战争,古来就在,现如今是否已消失了?一言难尽,提起很多关于女性的话题,大多是沉重的、什么小时候重男轻女,什么招娣、来男之类,长大了被家暴,职场骚扰、造黄谣……,我只能庆幸地说,我所成长的家庭,毫无性别偏见,“常常被揍的像捡来的”,这是弟弟的原话。我的原生家庭对女孩总是极度包容的、开怀的,父亲总说,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尽管去做;女生也可以开车,去学驾照就是;女生也可以去攀登高山,尽管去就是了,女生也可以很出色,尽管去努力就是了……家人总是坚定的告诉我,有何不可,坦坦荡荡地去做你认为对的事,心地善良、勇敢前行就好。如此的家庭教育,足够我抵挡,长大以后所谓的性别歧视和关于是非的一切狂风暴雨。</p><p class="ql-block"> 回归书本,这是一本用战争定义,但实际是写人的书。那些历经战争的女性,内心的颤音是否已退去?她们遭遇过痛苦,但她们也深深地爱着她们的遭遇,因为那不仅是战争,也是她们的青春、她们的初恋。是的,尽管那些年少的时光有很多愚蠢的地方,但我也深深地爱着她,因为那是我来时的路,那正是我炙热又幼稚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我会觉得读过你这本书的人很不幸,但为我更会觉得,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很不幸”,真是道出了我的内心感受,一种沉闷的、悲伤的、太过于赤裸裸悲惨的语言和实事被文字细腻地描述出来,这让我忧虑难过许久。但仿佛,此刻,被些许忙碌的日常冲淡了很多、也被自愈缓释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写出真相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尊重。</p><p class="ql-block"> “没错,我不喜欢伟大的思想,只喜欢如此具体生动的小人物”。</p> <p class="ql-block">————“战争后遗症”</p><p class="ql-block"> 那些无法忘却的记忆,被世人称为“战争后遗症”,“战争都过去十五六年了,每个夜晚我都还在梦中去侦察敌情。要么梦见我的冲锋枪打不响了,要么梦见我们被包围了。醒过来后牙齿还咯咯作响,一时忘记了自己在哪里?在战场上还是在家里?战争结束了,我有三个愿望:第一是终于不用匍匐爬行了,可以坐在无轨电车上,爱去哪去哪;第二是买全麦面包吃;第三是在一张白色的干净床单上打滚儿睡觉,要白色的床单……”来自一个侦察员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很热爱生活、我喜欢打扮,我不想死掉”“上战场的临行前,留在家里的小女孩都羡慕我们上前线,可成年的女人们都哭了。我们真的明白战争是怎么回事了吗,老年人都怕死,年轻人就知道笑。年轻人不相信死,我当时也不相信我有一天会死去”来自一个女飞行员的描述。“我是真的不喜欢战争书籍,也不喜欢看英雄书籍,实际上我们都是疾病缠身、咳嗽不断、睡眠不够、肮脏不堪、衣衫褴褛。饿肚子是家常便饭……但是,我们胜利了”————一位冲锋枪手</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扑向火的飞蛾想必心里都是幸福的,因为她以为那里是光亮的天堂,殊不知是要命的一把火。但每一个飞蛾扑火的我们是否还有浴火重生的勇气,是否撞破南墙不回头的固执才是年少轻狂最好的成熟催化剂。</p><p class="ql-block"> 那一群奔赴战争的稚嫩少年,她们满腔热血、怀着莫名的兴奋,跑上车,挥手告别故乡的时候,未经世事的小女孩羡慕着,只有成年的女人们都流下了眼泪,因为她们知道少年们即将面临着怎样的苦难。这世界就是如此,唯有你切身走一遭,好的、坏的,美好的、丑陋的,世间的万般滋味,都需要你独自去感受、去受伤、去心碎、去重组、去成长、去绝望、去获得、去蜕变、去跨越、去失去、再去明白什么是珍贵,什么是过眼云烟。</p> <p class="ql-block">————幸福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战场上,倘若你问我幸福是什么?就让我告诉你:突然在死人堆里发现了一个活着的人,那种感觉就是幸福……一个年轻漂亮又风趣幽默的小伙子被打死了,平躺在地上。我本来以为所有牺牲的人都会得到隆重的安葬。但人们只是把他抬起来,送到了一片榛树林里,草草挖个坑。没有棺材也没有任何仪式,就把他直接放进去,盖上了土……扫射之后便开始地毯式轰炸,炸烂了这个地方,我不知道还会留下什么?—— 来自一个骑兵” 。</p><p class="ql-block"> 抛开战争回归平常的生活,问我们幸福是什么?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但这个答案必定是形形色色而不一的。幸福不是考试,并没有标准答案,但人们执着于给幸福加一些标准,什么儿女双全、事业有成、有房有车之类。想必对于失去健康的人来说,无病无灾就是最珍贵的幸福。对于肢体残缺的人来说四肢健全、行动自如就是幸福。对于失去光明的人来说,能够看一看这个世界的样子,就是最幸福的事。而倘若我问自己,幸福是什么呢?我深知这个答案,会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还会不停的发生变化,会越来越具体。年少的时候幸福是考到了满意的分数,后来幸福是考上一个理想中的大学,再后来幸福是走出校园能够考上工作,再后来幸福是能够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后来觉得幸福是能够独自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幸福是一种感知,是一种相对应存在的答案,是一种太容易获得就会无法感知的事物。</p> <p class="ql-block">———— 不同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我们虽然活在同一个地球,活在同一片土地,经历着同样的四季轮回、风花雪月,但我很确定我们活着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不是书里的内容,是我的感触。我每天上下班,走在迭部这座小城的街道上,经过了同样的人,感受着同样的气温和冷暖,但我很坚信,我们都活在各自不同的世界维度里,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并不相同,我们面对着同一颗树,经历着同一件事,我们的身份不同、心境不同、视角不同,感受、定义、结果都截然不同。就像这本书里所讲,护士看到的是一种战争,面包师看到的另一种战争,空降兵看到的是一种战争,飞行员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种战争,同样的道理,冲锋枪、步兵、每个人看到的战争都是不一样的。就像这本书,她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描写的战争,同样的战争完全又是另外的世界。这让我想起在天津培训课堂上,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老师,在讲“意识”的时候说,我很肯定,我们所有人虽然一起走进了天津,但每一个人看到的天津是不一样的,看你怎么去体会、去感受这座城市了。 是的呀,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我们曾经书本里学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强调的屈辱史的实践地,这里八国联军曾轻易的登陆、肆意的划分租界区火烧圆明园,大片的土地被割让、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经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一个个经历,才换来了一个决心要崛起的觉醒民族……你活在怎样的世界?或许我们常擦肩而过,但却并不相同,或许我们相隔千里万里,但却活在同一维度里。尝尽人情淡漠,任多少深情独向寂寞,自在花开花又落,不管世间沧桑如何,愿我们都在自己垒砌的世界里安然无恙、坚固成长。</p> <p class="ql-block">———— 那些司空见惯的温暖 </p><p class="ql-block"> “人家怎么说,我也怎么说,像报纸上写的关于英雄和功勋的文章,试图用完美的榜样教育年轻人……”这种对于普通人性的不信任,是让人震惊与无奈的,是企图用理想和理念去偷换和替代生活本身。那些司空见惯的温暖,其实是冰冷之光。在《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一句话,说“大多数人都去做的事就是正确的事吗?”我常常也如此反问自己,大多数人都去做的事就是对的事吗?别人都那样,我也就那样?当温暖变得司空见惯,还有什么是最珍贵的事?爱情、亲情、友情,这种敬畏和向往还存在吗?都说这是一个快餐的时代,是你如此认为还是你就是这样的人才认同如此的时代?那个深情款款,一直告诉我们说,你是什么样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许老先生已隔世。但我依旧会记得来自他的谆谆教诲,记得他的温暖关怀和嘱托,在时代发展的洪流里在做一个心有天下、胸怀家国的人。倘若我能活到七老八十的年纪,那现在正是我生命旺盛的时候,我又足够的精力去奔跑、去书写,只要时间允许,我可以很轻便的去任何一个我想要的地方,毫不费力,这何尝不是一种恩赐。感念一切温暖。</p> <p class="ql-block">———— 回家吧</p><p class="ql-block"> “家是一种感觉,她比居住在房子里的人更重要,更比房子本身更加重要。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家。那些我们经历过的真实苦痛和忘不掉的回忆是不会被轻易改写的。这不是垃圾和灰烬,这是我们的生活。”作者为何如此说,或许那是一个念想、一种期待、一种执念,足以支撑我们走过许多艰难的日子。想的更深远些,或许那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支柱,她常常使得凡人肉体的人们,能够超越肉体所能承受的苦痛依旧坚定的撑下去,许多苦难的经历,因此变成了一种回忆,仅此而已。故乡对于每个人的执念真的是无法估量的。但很多时候在我的生命里,奶奶就是家。有奶奶在的地方就有踏实的家的感觉。每次放假奶奶回老家的时候,我觉得我仿佛拥有的是一件没有灵魂和温度的房子,它们由钢筋和水泥堆砌而成,只有奶奶在的时候,房子才会是一种温暖而又舒适的存在。那是一种气息、更是一种温存,一种自小就陪伴的细水长流的温暖。但不论是物质的家还是精神家园,我们总需要属于自己的家,没有物质我们会让躯体颠沛流离,没有精神我们会让躯体形同虚设,缺一不可。我很庆幸我都拥有。老家和故乡,家和奶奶,手可摘星辰和亲友,组成了我坚不可摧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无可奈何的生命 </p><p class="ql-block"> “我们抢救人的生命……可是很多医务人员都非常后悔干了医生这行当,因为她们能干的只是包包扎扎,而不能拿武器,不能去射击。我记得……我记得那种感觉。我还记得在雪地中鲜血的味道特别强烈……那些死人……他们躺在田野上。鸟群啄着他们的眼睛,吃着他们的脸和手。唉,无可奈何的生命……”“我能记得的是什么……有什么截留在我的记忆中?记忆最深的是寂静,病房里不寻常的寂静,躺着的都是重伤员……奄奄一息……他们彼此间不说话,谁都不打招呼,很多都不省人事。他们就那样寂静地躺在那儿。可是他们都在想事,他们总在望着什么方向思考着。就算你大声叫他们,他们也听不见。”</p><p class="ql-block"> 要不是文字如此坦白的书写,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世界。当无可奈何的面对死亡的时候。第一次如此坦然讨论死亡是我在看《西藏生死书》的时候,那些日子,我又很认真的想过,假如那一天到来,我要如何离去,我要如何面对,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平静地面对,去坦然的回首这一生。每当我觉得,生命是一场随时就会收场的剧目,不会等到地久天长、也不会等到白发苍苍,我总是决定,要豁然开朗地去面对生命中一切的琐碎,失去也好、得到也罢,不愤怒、不狂欢,不绝望也不麻木,珍惜所有,惺惺相惜也好,虚情假意也好,人来人往,感念一切。</p><p class="ql-block"> 生命,我们如何看待生命?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平静的坐下来,聊聊关于生命的话题,像《悉达多》那样,在时间的河流旁,坦然回首那些过往,真诚地走向未来 。</p><p class="ql-block"> 生命中那么多的日子,来不及感慨,都已成为了过往。</p><p class="ql-block"> 别回头、别悔恨、别失望,生命的厚重,酸甜苦辣个中滋味,缺一不可。而关于战争,我们显然无法感同身受,也不想遇到如此经历,但我们却可以拥有一种感受,一种不旁观的慈悲,一种不麻木的悲悯。</p> <p class="ql-block">———— 那已经不是我了 </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最难忘的?最难忘的,是讲述者们那种轻轻的、充满惶恐的声音。人们面对自身感到惊奇,面对身边的事感到困惑。往事如烟,早已被炽热的旋风所遮蔽,只有惊奇和困惑依旧,保存于平凡的生命中。周围的一切都平凡无奇,唯有记忆非凡。人们回忆些什么,如何去回忆,愿意说些什么,企图忘却什么,或者想把什么抛弃到记忆中最遥远的角落中去?“人的心灵在战争中老化了。战争之后我已经永远不再年轻……这就是主要的。后来我居然当了母亲,还成了奶奶。如今想起这一切,我都觉得,那已经不是我了,而好像是另一个姑娘……”——步兵连卫生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我从战场上回来时,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人……长久以来,我早就和死亡建立了一种非常寻常的关系,我要这样说,我已经习惯于死人中活着,与死者为伍。我们就在尸体旁边抽烟、吃饭、聊天。那些死去的人,她们既不在远处也不再地下,就像和平常生活时一样,永远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后来我的感觉恢复正常了,看到死人又会感到害怕了,我仿佛又变回了一个正常的人,变得和其他人一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看到这些文字描写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那句话“独自穿过了很多个悲喜,我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我了”,我们虽然还是那面孔、那骨骼,但很多时候,昨日之我在夜幕里死去,今日之我,在晨曦里重生……就让我们赋予自己不断重生的能力,像落叶、像春草、像花开花谢、像春去东来又一年,你是否还和去年一样……</p> <p class="ql-block">—— —— 我永远记得……</p><p class="ql-block"> 那是前所未有的丰收年景,庄稼长得很高很高。绿油油的青草、明晃晃的阳光,可是地里却躺着死人,凝着血……死人当中也有活人。树木烧黑了……火车站被炸毁了……在熏黑的车厢上,挂着烧焦的尸体……我们就这样走到了罗斯托夫。经过在连片被炸毁的地方,我们带着各自的马儿,优势也在它们的退下睡觉,它连移动腿都很轻,绝不碰到人。它永远不会去踩踏死者,而对于活人,如果主人只是受伤了,它就绝不会离开,不会抛弃你,真是非常聪明的动物。我急忙把自己的伤员放到救护马车上运走……但是我又眼睁睁看着一颗炮弹落到救护马车上,把它炸的粉碎。当我再看过去时,只看见有一个人还活着。这时候德国人已经上山来了……那个伤员求我:“护士,丢下我吧……别管我了……我就快死了”他的肚子炸烂了……肠子都流出来了……这样子……他又自己把肠子拢在一起,塞回肚子里……我的马也受了伤,我把全部的额急救包都给马用上了,最后发现身上还有几块糖,就把糖也给它吃了。子弹从四面八方射过来,我骑着马走了十几公里。一路上都是伤员,我想我还得找到一架马车,把所有伤员都带走。来到一个三岔路口:一条向左、一条向右,还有一条向前,到底要想哪儿去?只好牢牢地抓住缰绳,任由马儿走,往那儿走都可以。听说走到三岔路口,马儿可以凭着嗅觉找方向……就这样走了不知多远的路,马儿一头撞到了前面的大车上,我心想可别是德国人啊,大车上躺着我们的伤员,就是说找到了我们骑兵连的散落人员。不就救援人员也找到了我们,带来了马车、牛车……原来上级下了命令,要找回所有人员。哪怕冒着枪林弹雨,也要把自己人都找到,都带回去,我也上了一辆牛车。我在那里找到了所有人,包括那个肚子炸开的伤员也找到了,所有人都运了出来。只有被射杀的战马留在了那里。黎明那么美丽,一边走一边看,成群结队,那么漂亮而强壮的马群……晨风吹起了它们的鬃毛……”</p><p class="ql-block"> 是的,生命中有很多个瞬间,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来自一种不知名的感动,那种感动无法言喻,却真实存在。我还记得在日喀则的那个夜晚,父亲和母亲说走了一天,已走不动,要在宾馆休息。我显然还精力旺盛,独自一个人带上耳机,走了很远的夜路,沿着滨河路,听着韩红的《我的家乡在日喀则》,经过一家藏餐厅,落地窗里看见,大厅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欢聚一堂,欢歌起舞,好一派热闹的场景。要一壶甜茶,点两三个美食,坐下来,融入那里的欢乐,不亦乐乎。我仿佛会永远记得那种欢乐。心想要是弟弟或者妹妹在就好了,还可以小酌一杯助助兴。那种不知名的快乐真是神奇又美妙。要是说生命中有没有一双忘不掉的眼睛,我竟也想不起来个所以然。但是忘不掉的瞬间,日喀则的夜晚绝对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当时那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是时代把我们变成当时那样的人,我们也展现了自己。以后不会有这样的时机了,历史不会重复。那时候我们的想法是年轻的,我们的身体也是年轻的。但是战争就那样爆发了。”战后我返回了家乡。我还间谍踏上祖国土地的第一站情景,我们跳出车厢,亲吻土地,把泥土捧在怀里,我当时想的是,我怎么能和祖国分开呢?怎么能和亲爱的土地分开呢?“我终于回家了,家里人都还活着……是我的妈妈保护了所有人:爷爷奶奶、妹妹 和弟弟,现在我也回来了……一年之后我们的爸爸也回来了。爸爸带回来一大堆奖章 ,但是在家里,我们的名次里大英雄是妈妈。在战争中她独自保护了全家啊,保护了家人与保护了房子,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战争。爸爸从来都不佩戴任何勋章或者军功章,他认为在妈妈面前夸耀战功是很羞愧、很尴尬的,因为母亲没有任何奖章……但是这一生中,我从没有像爱妈妈那样去爱国任何人……”斯大林格勒……人类最惨烈的战役,最残酷的厮杀。告诉你吧,我最亲爱的……人不可能有两颗心,一颗是为了恨,另一颗是为了爱。每个人都只有一颗心,而我永远都在想的,是如何保护我这颗心。在战争结束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害怕天空,甚至不敢抬头去看天空。我也不敢去看深耕的土地,虽然白嘴鸦们早已悠然地在地上闲逛,鸟儿很快就忘记了战争……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怎么会雷同呢?一个参加了战争,拥有奖章和功勋的男人会在妻子面前觉得惭愧和尴尬,觉得是妻子守候了全家,而现实中一个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男人经常会自恃清高而家暴妻子,这世界如此丰富多彩而差异巨大,我们大可不必因为他人的举动而绝望,也不必失落。我们需要的是始终守护好自己这颗滚烫的心,让她温柔坚定,别在尘世落灰。</p><p class="ql-block"> 在某种时候,我们都是当时那样的人,时势造就英雄,而我们自己不断创造新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为了自己,这很重要 </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德国人的医院,医院中间有一个大坑,里面有一些被枪毙的德国伤兵,逃跑之前,德国人杀死了自己的伤员。还有一个病房,里面有他们来不及动手杀掉的伤员。可能是来不及杀掉也有可能是存心抛弃,反正他们没有腿脚 。我说不出是怎样的心情,着或在那个感情不是怜悯也不是同情。我当然不会忘记对敌人的仇恨,我绝不会忘记。但是我却不能去打俘虏,虽然因为他们已经没有武器。不过,这是每个人自己的决定,为了自己,这是很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回归自己,我们的生命中,会不会又如此的执念,为了自己这很重要的事呢?看书,为了自己这很重要。保持善意,为了自己这很重要。写些什么,为了自己这很重要……听一首好歌,为了自己,这很重要。给好朋友打一个无关紧要的电话,为了自己。给家人打个电话问候琐碎,为了自己这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是的,生命中很多坚持,没有奖励没有考试,但是为了自己这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痛苦的的书</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痛苦的书, 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正是如此普普通通的男女,默默无名的小人物,以巨大的牺牲和惨痛付出,从纳粹的钢铁履带下拯救了苏联。写于2015年的莫斯科。” </p><p class="ql-block"> 看完这本书,不算是我的长舒一口气。只有为她写完读后感,我才会觉得对得起作者如此的赤城的勇敢和真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的事,好的、坏的,但是我们不必经历战争,是一种莫大的而幸福。因为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大可以高谈阔论人生理想,也可以分享彼此的喜悦与悲痛,是因为时代的包容与安宁,我们才可以拥有个体的喜悦与欢乐。是因为强大的祖国,我们才可以坐而论道、追求喜悦与获得。</p> <p class="ql-block">———— 写在最后</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很多值得感恩的事,想起故乡的田野上,丰收的果实。想起霜降的清晨、想起慵懒的午后,思念许多远走的亲人,感念我不曾经历书中所写的那些苦难。感念生命中遇到的一且温暖与鼓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读完了《战争中没有女性》。此刻,在安静的初秋里,我独自静坐,任由思绪悠扬舒张,写下属于自己的一知半解,作为一种收获,一种分享,放在手可摘星辰里。</p><p class="ql-block"> 而我想起很多琐碎的事,开心的、难过的,想到故乡初秋的田野上,丰收的果实。想起霜降的清晨、想起慵懒的午后,想起夜幕初降,思念许多远走的亲人,感念我不曾经历书中所写的那些苦难。感念生命中遇到的点滴温暖与鼓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陌生的、熟悉的你,倘若你也读到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见字如面,感念一路同行。</span></p><p class="ql-block"> 祝自在喜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