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后的生命沉淀

晴耕雨读

<p class="ql-block">王文年</p><p class="ql-block">晨风携三分凉意,悄然漫过雕花窗棂,轻掀素色帘幕,似有无声的呼唤在耳畔萦绕。推窗而望,天宇澄明如被玉露洗过的琉璃,蓝得通透空灵,仿佛能映照出人心最深处的思绪。几缕浮云淡若游丝,在风里若有若无地飘忽,恍若谁遗落在苍穹的梦境。这便是秋分了——一个阴阳相半、寒暑均平的奇妙时节,像天地写就的一首绝句,字里行间都是恰到好处的平衡。</p><p class="ql-block">《春秋繁露》有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人对时序的观察,精微得令人叹服。此时的天地,像一架精准的天平,白昼与黑夜各占十二时辰,暑气的余温与秋日的清寒达成微妙的和解。这平衡却并非静止的凝滞,而是流动的生机,犹如枝头那片将落未落的叶,在风里轻轻震颤,既留恋着枝头的暖阳,又向往着泥土的温润,把"过渡"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杜牧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虽已无流萤在夜色里翩跹,秋分的凉意却与诗中所咏别无二致。街巷的树木最是知时识节,梧桐叶的边缘已悄然镀上金边,在阳光下闪烁,宛若时光用金线精心雕琢的蕾丝;悬铃木的掌状叶染上浅黄,风过时便簌簌作响,像谁在轻声翻着旧书;银杏尤为敏感,早已迫不及待地将绿裳换作金衣,小扇般的叶片在枝头摇曳,窸窣声里满是对季节的喟叹。就连平日里最耐得住寂寞的松针,也似被秋露洗过,绿得愈发深沉,与周遭的斑斓形成含蓄的对照。</p><p class="ql-block">漫步公园小径,脚下的落叶发出细碎的沙沙声。有的叶片尚带着夏末的青绿,边缘却已泛黄,像未写完的信被匆匆折起;有的全然褪成赭黄,叶脉在阳光下清晰如网,藏着一整个夏天的故事;还有的被秋霜染出深浅不一的红,从橘红到绛紫,似要将一生积蓄的色彩在此刻尽情绽放。这声响是秋日独有的乐章,清脆中带着几分凄清,像竖琴的琴弦被风轻拨,令人不禁生出淡淡的忧思。孩童最喜这声音,故意踮起脚重步踏过,聆听那"咔嚓"的碎裂声,而后发出银铃般的笑,惊飞了草间啄食的麻雀;大人却多半步履匆匆,耳机里的旋律盖过了自然的私语,常与这秋日妙音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乡间的秋分别有一番醇厚的韵味。稻田像铺了无边无际的金绸,风过时翻起层层浪,穗子饱满得低垂着头,仿佛在向滋养它的土地鞠躬。农人戴着草帽躬身其间,挥动的镰刀在阳光下划出银弧,"唰唰"声里,一束束稻秆整齐地卧倒,露水顺着稻叶滚落,在泥土里洇出小小的湿痕。田埂上的稻草人斜斜倚着,破帽歪戴,褪色的衣衫在风里招摇,反倒成了雀鸟歇脚的好去处,几只麻雀落在它肩头,叽叽喳喳地啄着草帽上的草籽。远处的村落里,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的晚霞交融在一起,把天地的界限晕染得模糊而温柔。好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风光,连空气里都飘着谷物的甜香。</p><p class="ql-block">今人栖身于水泥森林,与土地的联结日渐疏离。我们多是通过手机屏幕上的日历知晓节气更替,而非肌肤感知空气里温度的微妙变化,或观察窗台上绿植的叶片是否卷曲。空调让四季都维持在恒定的舒适,电灯使黑夜失去了原本的深邃,我们用科技驯服了自然,却也在不经意间隔断了与天地的呼吸。这或许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却也是某种感知的退化——我们获得了便捷与安逸,却失去了与天地同频的韵律。白居易笔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韧性,都市中人怕是难得一见了;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清幽,也只能在诗词里寻觅。</p><p class="ql-block">秋分过后,黑夜便如悄然拉长的影子,一日比一日悠长。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何尝不暗合着人生的轨迹?人到中年,恰如行至秋分,褪去了春的躁动、夏的炽热,多了几分沉静与通透。不再用非黑即白的标准评判世界,开始懂得欣赏那些灰度的、朦胧的地带——正如秋日的晨雾,虽模糊了轮廓,却添了几分诗意;不再急于奔赴远方,学会放缓脚步,品味沿途的风景,像路边的野菊,不与春花争艳,只在属于自己的时节静静绽放。王维所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抵就是这般心境了,把进退都当作风景,在取舍间寻得自在。</p><p class="ql-block">公园的长椅上,常见独坐的老人。他们静望着前方的草坪,目光似已穿越眼前的喧嚣,回到遥远的某年某月——或许是年轻时在田埂上追逐的午后,或许是初为人父时抱着婴儿的温柔,或许是与老伴在月下散步的宁静。皱纹里镌刻着岁月的故事,银发间闪烁着智慧的光泽。偶尔,他们会微微扬起嘴角,想必是忆起了某个被时光珍藏的美好瞬间。秋阳透过叶隙,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一刻,时光仿佛静止了,天地间只剩下老者与他们的记忆,像一幅被岁月晕染的水墨画,淡远而悠长。这般景象,令人不禁想起苏轼的名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把过往的悲欢都酿成酒,敬给此刻的秋风与明月。</p><p class="ql-block">我爱在秋分的午后沏一壶老茶。看蜷缩的茶叶在热水中缓缓舒展,如秋菊在风中渐次绽放,茶汤便染上琥珀般的色泽。茶香袅袅升起,与窗外飘来的桂花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秋日独有的气息——不似春茶的清浅,不似夏饮的浓烈,只带着温润的醇厚,像一位老友的絮语。捧着温热的茶杯,读几页闲书,目光掠过"采菊东篱下"的字句时,恰好有风吹过,带落几片银杏叶,在书页上投下短暂的影子。偶尔抬头观云卷云舒,看它们聚了又散,散了又聚,这般时光静谧美好,令人不忍轻易打扰。陆游诗云:"读书本意在元元,得闲便是小神仙。"在这秋分的午后,做个得闲的小神仙,实为人生难得的乐事。</p><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秋分的特色愈发显露。太阳仿佛也倦了,早早地向西山沉落,把天空让与渐浓的暮色。西天的云彩被落日染成橘红、绛紫、金粉,层层叠叠如织锦般绚丽,却又像烟火般转瞬即逝,让人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咏叹。这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刻,总带着一种诗意的伤感,像一首未完的歌,余韵里藏着不舍。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不见孤鹜掠过水面,但秋日长天的壮美,确实令人心旷神怡——远处的楼宇浸在暮色里,轮廓渐渐模糊;归巢的鸟儿掠过树梢,留下几声清脆的啼鸣;晚归的人们步履匆匆,身影被路灯拉得很长。天地间有种温柔的肃穆,仿佛在为白日举行一场安静的告别。</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秋夜的星空格外清澈明净。或许是因空气干燥,少了夏日的湿雾气霾,繁星似乎离我们格外近,像谁把钻石撒在了黑丝绒上,连银河的轮廓都隐约可见。仰望星空,那些闪烁的光点已存在了亿万年,见证过无数个秋分的来去,看过王朝更迭,听过悲欢离合。相较于宇宙的永恒,人类的生命不过是一瞬,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璀璨。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千古之问,在秋分的夜空下显得格外深邃,让人生出对时空的敬畏,也对当下多了几分珍惜。</p><p class="ql-block">一场秋雨常常不期而至。细雨如烟似雾,无声地笼罩着天地,远处的树木成了淡墨的剪影,近处的花草却被洗得愈发鲜亮。雨声淅沥,轻敲着窗户的玻璃,奏出一支柔美的催眠曲,让白日的喧嚣都渐渐沉淀。秋雨不似夏雨那般狂暴急切,总带着几分温婉的沉思气质,像一位故人在耳边低语,说着"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絮语。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混合着泥土的腥气与落叶的微苦,这是秋天独有的味道,干净而纯粹。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其实秋雨何尝不知时节?它总在最需要时悄然降临,滋润着即将冬眠的草木,也为来年的生机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路边的野菊不知何时已悄然开放。细碎的花瓣在秋风中轻摇,白的素净,黄的淡雅,虽没有牡丹的华贵,没有玫瑰的娇艳,却自有一种低调的坚韧。它们长在墙角、石缝、草丛,不需人照料,也不需人赞美,只依照自然的节律,从容地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这种默默而顽强的生命力,令人肃然起敬。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或许正来自对这种自然生命的感悟与尊重——不刻意,不强求,在平凡中活出自己的姿态。</p><p class="ql-block">秋分时节,候鸟开始了南迁的旅程。天空不时掠过排成人字或一字形的雁阵,它们扇动着翅膀,鸣叫着飞向温暖的南方,那声音清越而苍凉,像在与这片土地告别。这年复一年的迁徙,是刻在鸟类基因里的记忆,是对生存的执着,也是对自然的信任。望着它们远去的身影,我忽然想到,人类何尝不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南方"?那个能安放身心的所在,或许是一处风景,或许是一种心境,或许是一段关系,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迁徙,在不同的季节里,寻找适合自己的温度。《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鸿雁来。"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如此细致,把万物的轨迹都纳入时序的图谱,让天地的韵律有了可依循的刻度。</p><p class="ql-block">城市的秋分,少了几分乡野的野趣,多了几分人为的痕迹。公园里,园艺工人正更换着花坛里的花卉,撤下开败的夏堇、百日草,换上耐寒的秋菊、一串红,用人工的色彩挽留着季节的斑斓;咖啡馆的菜单上,悄然增添了南瓜拿铁、桂花乌龙等应季饮品,杯身上印着"秋分"的字样,用商业的方式提醒着季节的变换。这些提醒虽带着刻意,却也未尝不是一种与时节对话的方式。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重要的并非外界的提醒,而是内心的感知——当你留意到咖啡上的桂花碎,当你闻到街角的糖炒栗子香,便是与秋分撞了个满怀。</p><p class="ql-block">古籍《淮南子》载:"八月仲秋,律中南吕。"南吕是十二律之一,古人将音律与节气对应,认为秋分属南吕之月,其声清越,如秋露坠叶。这种将天地万物相连的智慧,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旁观者。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我们或许更需要秋分的精神,在忙碌与闲暇、索取与给予、喧嚣与宁静之间寻得平衡,像琴瑟的和弦,少了哪一个音符,都不成曲调。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旷达,或许正是这种平衡的极致体现,在孤独中寻得自在,在喧嚣中守得清明。</p><p class="ql-block">然真正的秋分,不在菜单上的新品里,不在花坛的秋菊中,而在那渐凉的秋风里,在那渐短的白昼中,在人们清晨出门时不经意添上的衣衫里,在傍晚归家时点亮的第一盏灯里。它不需提醒,自顾自来去,遵循着千古不变的规律,像一位沉默的老友,每年此时都如期赴约,带来相似的凉意,却也带来不同的心境。《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记载,说明古人早已洞察这自然的规律,在时序的流转中,安排着耕耘与休憩,让生活与天地同频。</p><p class="ql-block">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秋分年复一年地到来,但每次都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同一节气,在孩童眼中是踩落叶的乐趣,在农人心中是丰收的喜悦,在老者记忆里是岁月的沉淀。这或许就是时间的魔力,让一切在变化中保持着某种永恒,让每一个秋分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注脚。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秋分的气象,又何尝不是如此?晴时有晴时的清朗,雨时有雨时的温润,每一种模样,都是天地的馈赠。</p><p class="ql-block">站在秋分的节点,回望过往的春与夏,那些春日的梦想,有的已在夏日的炽热中绽放,有的尚在酝酿;那些夏日的热情,有的已沉淀为秋日的果实,或甜美,或酸涩,皆是生活的滋味。而即将到来的冬日,虽带着寒凉,却也预示着新一轮的开始——像种子在土里积蓄力量,等待着春的召唤。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豁达的秋日观,值得现代人借鉴——不叹时光易逝,只惜当下所得,在收获中感恩,在沉淀中蓄力。</p><p class="ql-block">夜深了,秋分之日即将结束。我关上窗,将窗外的秋凉阻于室外,却将那份清宁的秋意留存心中。这秋分,不过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普通的节点,却因人的感知与情感,变得非凡而珍贵。《周易》云:"天地节而四时成。"节气的循环,是天地的节奏,也是生命的节奏,我们在这节奏中出生、成长、老去,与万物一同经历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p><p class="ql-block">天地无言,却用四季书写着真理;四时行焉,却在轮回中昭示着永恒。秋分来了,又走了,留下的是细微的变化——一片叶的黄,一滴露的凉,一声雁的鸣,待有心人去发现,去品味。而那些被秋分触动的心弦,将在记忆深处久久回荡,像一首无字的歌,直至下一个秋分来临。正如杜甫所言:"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自然的循环永不停止,生命的节律永远延续,我们只需在这流转中,守着内心的平衡,像秋分那样,从容地接纳每一个当下。</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文年,字北张,号清流,笔名晴耕雨读,1984年入伍,1986年入党,大学文化,安徽省肥西县人。先后在《群众》《旗帜》《机关党建研究》《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省和中央级刊物发表新闻、散文、人物传记、工作论文、调查报告等作品830余篇。多篇研究成果被收入《全国党建思想理论研究专卷》《全国党建成果经典实践名人录》等。2017年以来连续八年在全省和全国机关党建课题研究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连续四届在全国机关党建创新案例交流竞赛中获得2个金奖和2个银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