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电影制片厂——光影岁月里的家国记忆

水火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秋日的长春,阳光洒在长影老厂区的每一块砖石上,仿佛为这段中国电影的起点镀上了一层金辉。与家人一起走入长影旧址博物馆,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像是翻开一部立体的电影史书,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胶片之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进“长春电影制片厂”大门,金色大字在蓝天的衬托下更显得耀眼,门前人流如织,欢声笑语中透着对光影文化的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不远处,一尊毛泽东主席的招手塑像。</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三尊青铜人物雕塑昂然挺立,雕塑中的工人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指向前方;士兵手握钢枪;农民怀抱麦穗。这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士兵,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力量。</p><p class="ql-block">雕塑不仅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标志,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价值观和文艺方针。它激励着电影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反映工农兵生活和精神的优秀作品。此外,雕塑还成为了长春的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电影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面镶嵌的一系列金属铭牌,如同时间的坐标,标记着东影(东北电影公司)的每一个关键瞬间,从1946年接收“满映”,迁址兴山,到延安电影团抵达参与基地建设,从“七片方针”催生人民电影的“七个第一”,到首部译制片、短故事片、科教片和动画片相继诞生——每一行字,都是中国电影从无到有的心跳。</span></p> <p class="ql-block">1955年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的脉络继续延伸,北平与上海的接管往事也被铭刻于地,田方率队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钟敬之南下筹建上影,这些名字不再是遥远的文献记载,而是脚下这片土地的真实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物馆墙上的老海报,老电影院的入口门框,当年的售票点,仿佛让人也成了历史场景中的参与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