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之大理古城

温柔的虎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承载着大理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在古城内分布了十四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于1982年2月8日列入由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此大理的盛名远播于国内外。 大理古城的最早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国国王归顺中央王朝后,汉武帝在此设置叶榆县;唐、宋500多年间,这一带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贞元四年(779年),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之曾孙将都城迁至羊苴咩城,即大理旧城。今天我们所游历的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 若从空中俯瞰,大理古城呈长方形的布局,方圆约十二里,东西宽约一千余米,南北长约二千余米,南北纵向有三条基本并列的大街,东西向有五六条小巷,保持着典型的棋盘式格局。城内房屋皆为土木结构覆瓦顶,街道大多由青石板铺设。 古城建有四座城门楼以及四座角楼。东门洱海门(又称通海门),南门双鹤门(又称承恩门),西门苍山门,北门三塔门(又称安远门),清代曾多次重修。城内南北城门对称,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九街十八巷”之称。 古城内街街流水,户户养花。街巷中花木扶疏,呈现出“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花城景象。古城内完好地保存着大量的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寺庙、书院、教堂等形态迥异的各式古建筑,使得大理古城既有古朴的韵味,又充溢着满满的活力。 文献楼是大理古城南门外的重要文化地标,为进入古城的第一处名胜景点。文献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文献楼建成后主要承担着官府迎送各方显赫宾客的功能。 五华楼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层建筑,第一层为城门城墙,上面三层为楼。五华楼最早修建于唐代,是南诏国国王宴请贵宾的地方。五华楼曾多次被焚毁,元代时重建,后又在明代被毁。今天的五华楼是大理城南门的明代鼓楼。文革时,五华楼被拆除;1998年,大理州政府拨款重建五华楼。 南城楼称双鹤楼,也称承恩楼。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古城墙四面各长约一千五百米、高六米、厚达十二米。城门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于1961年游览大理时所提。 北城楼,又称“安远楼”,也常被当地人称作“安远门”、“三塔门”,始建于1382年,是古城的南城门遥相对立。城楼的屋顶采用了中国宫室建筑中较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悬在城楼上檐正中的匾额上书写着“滇云拱極”,保留了明朝时的建筑风格。 崇圣寺三塔,又称“大理三塔”,是中国著名的佛塔之一,也是大理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上书“永镇山川”四个大字,颇有气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十六层密檐式塔,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1961年三塔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洋人街,原名“护国路”,为纪念民国初期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在蔡锷的率领下起兵护国而得名。“护国路”呈东西走向,全长一千米,宽七米,青石板铺面。其中最繁华的是中段,全长近二百米,是中国最早最知名的洋人街之一。洋人街上的牌楼是洋人街的标志,匾额上书“洋人街”三个大字。 红龙井是大理古城中又一处标志性景点。这是一条颇具特色的水景街区,全长四百多米,以青石板铺路,正中有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水,溪中筑有数级台阶,形成水流的高低差,状如小型瀑布,还伴有淙淙的流水声。红龙井源于一个古代孝子的传说,敞亭中的井上珍藏着一棵玉白菜,据传是那位孝子为医治母亲的病而感动了菩萨而赐予的救母神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