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统一 军旗升起(二)

老郭

<p class="ql-block"> 河山统一 军旗升起(二)</p><p class="ql-block"> ——谈谈与八一南昌起义有关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7)南昌起义的时间为何三次变动</p><p class="ql-block"> 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研究确定起义的时间是7月30日,但7月30日中央临时员责人张国焘来到南昌,传达共产国际指示,不同意中国共产党即刻在南昌起义,要与张发奎部队一起南下广东,蓄势待发。遭到周恩来等的拒绝,周恩来在与张国焘争吵中还拍了桌子,谭平山甚至还掏出手枪要毙了张国焘。谭此举得罪了张国熬,起义失败后他从广东辗转回到上海,得知自己已被中央开除了党籍。</p><p class="ql-block"> 7月31日,得知张发奎已投靠蒋汪,张国焘才勉强同意起义,但起义时间已推迟到八月一日凌晨四点。</p><p class="ql-block"> 31日晚10点多钟,一个紧急情况再次改写了历史。贺龙第二十军一师一团三营副营长、云南人赵福生,偷偷溜出正在准备战斗的部队,潜入滇军朱培德的军队,将起义的消息告诉了滇军军官。第二十军一师一个正在街上执勤的士兵,发现了赵福生鬼鬼祟祟地钻进了敌军指挥部。这个革命警惕性很高的战士,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贺龙指挥部。贺龙根据这一情况,赶忙到总指挥部向前敌委员会报告。前委经过研究和分析后,决定起义是不能停止和推迟的。因此,把原定8月1日凌晨4时起义的时间提前两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这个赵福生其实早有前苛,在武汉时,他看到第二十军要投入革命斗争,就带着手下三十多人,逃到了武胜关,被逮捕回来。贺老总见到了这个叛徒,念在是个初犯,也就没有深究他,把他降为一师一团三营副营长。 </p><p class="ql-block"> 结果这次他听说南昌起义的消息,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跑到朱培德那,把起义的时间和有关消息泄露出去。 </p><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后,那个叛变的副营长赵福生也被俘虏了,贺龙命令就地正法。这个历史的小人物,差点酿成大祸。</p><p class="ql-block"> 至于那个把起义枪声提前1点之前打响的第二十军一师的一个哨兵,则无碍起义的大局,只是成为整个起义行动的插曲。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8)八一起义的枪声在南昌城头正式打响</p><p class="ql-block"> 7月31日午夜刚过,震惊时局的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驻在南昌的敌军有:第五方面军警卫团,第三军二十三团、二十四团,第六军五十七团,第九军七十九团、八十团等,共6000余人。</p><p class="ql-block"> 中共参加起义的兵力共2万余人,我们占据兵力优势。</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作战分工是:叶挺指挥的第二十四师的主要任务是歼灭天主堂、贡院、新营房等处的敌人,攻占敌卫戍司令部,占领敌人设在佑民寺的修械所和弹药库;贺龙指挥的第二十军进攻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消灭大营房驻敌,解决省政府守卫部队,并负责警戒昌北水陆交通要塞;朱德率第三军教育团尚未分配的一个营监视其驻地附近的敌情,协同友军作战。</p><p class="ql-block"> 起义的口令规定为:河山统一;起义军的标志是:白天在脖子上佩戴红领带;晚上在颈项上加系白毛巾,马灯和手电筒的玻璃上都贴红十字。南昌起义总指挥部设立在南昌江西大旅社。</p><p class="ql-block"> 战斗从一开始就进行得非常激烈。各路起义将士英勇奋战,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3000余人,占领了南昌城。</p><p class="ql-block"> 8月1日中午,聂荣臻在马回岭得知南昌起义已经取得胜利后,立即发动了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的起义,将该师大部分部队争取过来,并于8月2日赶到南昌。</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犹如黑暗中划破长空的闪电,使敌人震惊和恐惧,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南昌起义中牺牲的烈士</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开始后,我党分别在9、11、20军组建了军级领导单位,在军级之下,又下设师、团、营、连、排等五级军制。其中,叶挺是起义军第11军的军长,贺龙是第20军军长,朱德是第9军副军长。</p><p class="ql-block"> 根据今天转发的下面这篇链接文章统计,参加起义的排级以上军官是67位,牺牲的56人。可以肯定的说,2万多人的起义队伍,排以上军官不止67位,文中可能只有67位能查到名字。</p><p class="ql-block">这56名烈士也不全是在南昌起义中牺牲的,多数是在以后历次革命斗争中以身殉职的。</p><p class="ql-block"> 我仔细查了一下,56名烈士中,只有16人是在起义当天在南昌城头和起义部队南下作战中牺牲的。其中南下会昌战斗中牺牲的6人:张伯英、伍文生、郭德昭、卓庆坚、龚培元、王全芝;南下广昌牺牲的1人:赵世藩;南下潮汕牺牲的3人:冷相佑、刘煜祖、孟靖;南下广东三河坝牺牲的2人:彭淑陶、张堂坤;南下玉湖镇牺牲的1人:廖快虎;南下途经瑞金病逝的1人:陈荫林。</p><p class="ql-block"> 真正在南昌起义当天在南昌城激战中牺牲的只有傅克铭和陈守礼。</p><p class="ql-block"> 傅克铭,1902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冈,1924年12月考入黄埔军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当天牺牲。</p><p class="ql-block"> 陈守礼,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队长;八一起义前任国民革命军七十二团教导队队长,是叶挺的爱将。8月1日凌晨,参加南昌贡院战斗,率领战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陈守礼是南昌起义中第一个牺牲的军官。明天我们专门讲讲烈士陈守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第一位烈士陈守礼</p><p class="ql-block"> 有关八一南昌起义烈士陈守礼可查的资料不多,只知道他是1902年出生,出生地在哪没见记载,看了他后人的有关一个材料,这个后人出生在四川乐山,由此可以判断陈守礼也应该是乐山人。陈守礼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他是哪年入的党也没有查到。</p><p class="ql-block"> 这也难怪,当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有两万多名官兵,90多年来只查到1120个名字,至于牺牲了多少烈士、又都是谁,有关部门和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仍在艰难的查找。</p><p class="ql-block"> 因此,陈守礼被定位南昌八一起义时第一位壮烈牺牲的勇士,也可以说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第一位为国捐躯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陈守礼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队长,八一南昌起义前任国民革命军七十二团教导队队长。8月1日凌晨,参加南昌贡院战斗,率领战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率部数次打退贡院敌军的疯狂反扑,身中数弹。在生命垂危之际,仍不忘战斗,拼力呼喊:“不准退,同志们,打呀····”直至最后一息,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5岁。</p><p class="ql-block"> 目前知道的只有陈守礼和傅克铭是南昌起义当天牺牲的唯一留下姓名的两个烈士。</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的参加者除了后来公众耳熟能详的开国将帅,还有众多像陈守礼一样的年轻战士,他们大多正值青春年华,却义无反顾地参加起义,不少人为革命、为信仰付出了生命,但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烈士们用青春谱写了壮烈的凯歌,用生命奏响了胜利的号角,用鲜血染红了八一军旗,令人敬仰,永远为人民和历史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南昌起义中的巾帼芳华</p><p class="ql-block"> 提及八一南昌起义,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参加起义的铁血男儿。其实,当时起义军中不但有男兵,还活跃着一支30余人的女兵队伍。</p><p class="ql-block"> 这30个女兵都是十几岁的青年,大部分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学员,还有少数人是国民党左派人士何香凝办的妇女训练班的学员。</p><p class="ql-block"> 汪精卫叛变之后,不少女学员跟随叶挺、贺龙的部队来到南昌,并参加了随后的起义。</p><p class="ql-block"> 这批女兵大多数分到各军、师工作,也有一部分人留在总指挥部,担负机要、印刷、通信、卫生等工作。她们成为人民军队中的第一批女兵。</p><p class="ql-block"> 起义队伍南下失败后,这些女兵们大多被党组织动员转入到地方,继续从事革命斗争,为革命事业奉献青春、抛洒热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南昌起义南下为何失败</p><p class="ql-block"> 八一起义在南昌进展十分顺利,经过激战,起义军占领南昌,全歼守敌。</p><p class="ql-block"> 在起义成功后,起义部队便于八月三日开始撤出南昌,南下广东。沿途取得了壬田战斗、会昌战斗的胜利后进入广东,但在汤坑战斗失利,最后在乌石遭到敌人袭击而最后失败。</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的失败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总的来说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错误。</p><p class="ql-block"> 在政治上,起义虽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实际行动上没有把军事斗争和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实际行动的纲领方针,这样没有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p><p class="ql-block"> 军事上的错误又分为战略上和战术上的错误。在战略上,南昌起义军没有和当地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发动革命群众,创立革命根据地,而是强调南下夺取广东,以广东为根据地再次北伐。同时幻想夺取海口,争取外援。这些想法和作法都是错误的。在战略上的这些错误导致了南昌起义的最后失败。</p><p class="ql-block"> 有了以上的战略上的错误,而在指挥上的战术错误更使南昌起义军的行动雪上加霜,加速了南昌起义军的失败。</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主观指导上缺乏经验,没有和湘、鄂、赣地区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而是孤军南下广东,企图打开海口,争取外援,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伐,加之两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歼敌,成为敌人各个击破等原因,最后遭至失败。 </p><p class="ql-block"> 但这次起义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它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它对创建伟大的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3)南昌起义领导人脱险后的行综</p><p class="ql-block"> 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往潮汕转移的路上突然生了重病,烧得厉害,一直退不下来,没办法,大家只能安排他去香港治疗。1927年11月,周恩来身体刚痊愈,就搭船去了上海,在中央着手建立中央特科,负责党的隐蔽情报工作。</p><p class="ql-block"> 起义总指挥贺龙带着20军撤退时队伍被打乱了,他和刘伯承、林伯渠、彭湃一行人,先撤到了香港,后来又想办法去了上海。党中央派贺龙和刘伯承前往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而贺龙则决定留下,他请求调回湘西,重新拉起一支队伍,即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变成了红二军团、红二方面军,贺龙一直都是这支队伍的领头人。</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则去了苏联学习,回国后到了中央苏区担任红军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起义前敌总指挥叶挺带领部队南辙时,周恩来因为生了重病没法走,叶挺就和聂荣臻一块儿,护送他到香港去看病,尔后两人返回广州,参加了广州起义,叶挺担任广州起义总指挥。起义失败后,他先去了苏联,后又在德国、法国等开始了十年的流亡生漄。</p><p class="ql-block"> 第9军军长朱德带着一大队人马逃了出来,到湖南发动了湘南起义,和陈毅等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4)品行高洁周恩来</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周恩来面对南昌起义这段历史,不管是在重要的中央会议上还是在轻松的宴会上,不管是正式动笔写稿还是私下的随意讲话,不管是在“文革”前还是在“文革”中,不管是身体健康时还是身患重病时,他总是对其失败教训说得多,对其伟大意义说得少;对战友的功劳大谈特谈,对自己的业绩避而不谈。这充分反映出周恩来大局在胸、推功揽过、品行高洁的美德。</p><p class="ql-block"> 如1957年建军30周年前夕,周恩来亲笔修改的由解放军报呈送的《八一起义》说明稿, 对起义军南征失利的原因作出评价。原稿为:“起义军胜利后,向南挺进,部队经过汤坑、三河坝时与广东军阀发生激战,后来敌人越来越多,加上敌人军舰向汕头猛击,由于敌众我寡起义军遭到失败。”</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改为:“起义军胜利后,由于当时领导者没有能够坚持发动广大农民实行土地革命的政治路线,而采取单纯军事向南挺进的方针,致起义军部队到达广东东部三河坝、汤坑、汕头地区的时候,在汤坑与广东军阀发生激战,后来敌人越来越多,加以敌人军舰向汕头猛击,结果起义军主力遭到失败。”</p><p class="ql-block"> 这一修改中,周恩来深刻剖析了起义军失利的原因,体现出他敢于自我批评的可贵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