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华东的多彩印象,桃 花 源 古 镇

随影

<p class="ql-block">听说湖南常德桃花源被许多人视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真迹所在,享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盛名。古木苍翠,秦人村的古朴遗韵仿佛仍在空气中飘荡,五柳湖的碧波映照着粉墙黛瓦,秦溪泛舟更让人遥想当年“武陵渔郎”误入仙境的传奇。返程途经湖南,我与老伴心意相通,决定驶下高速,拐向常德桃源县,去亲身触摸陶公描绘的那片田园梦境</p> <p class="ql-block">在五柳小镇享用过颇具当地风味的午餐后,老伴驾车,我们很快抵达了目的地——桃花源古镇。车过沅桥,只见古镇依偎着蜿蜒的江水铺陈开来。江边一座玲珑的八角亭首先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随着无人机轻盈攀升,古镇的全貌在眼前徐徐展开。然而,一个清晰的事实也随之浮现:这并非历史长河中自然生长的古老聚落,而是一片崭新的、精心设计的仿古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据说,脚下这片沅水河畔的土地,曾经世代居住着以捕鱼为生的朴实渔民。如今,历经耗资数十亿的拆迁与重建,这里已脱胎换骨为一个崭新的国家4A级景区。占地约1600亩,核心景区规模宏大,逾4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于2017年落成。规划蓝图里,它本应是一个融合特色餐饮、五星酒店、风情客栈、明清商业街、中式合院及景区公寓的文旅综合体,承载着展示湖南民俗文艺和陶渊明隐逸文化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初建成时,听说这里也曾人声鼎沸,游人如织,充满了喧嚣与期待。然而,几年疫情的冲击,如同无形的寒流,带走了昔日的繁华。如今步入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人去楼空的寂寥。游人踪迹寥寥,寻遍街巷,竟连一处售卖小食的摊点都难以觅得。唯有一间小小的工艺品店仍在坚守,兼卖着几支雪糕,店主言语间带着一丝期盼,寄望于来年桃花节或许能重聚人气</p> <p class="ql-block">我们漫步在洁净齐整的街巷。平心而论,古镇的建造不可谓不用心:它巧妙融合了江南水乡的灵秀与湖南本土建筑的质朴特色,通过精心规划的“一塔、两溪、四广场、五街、六坊、十三巷”布局,试图重现传承数千年的民俗画卷与隐逸意境。建筑精巧,景致安排得宜,粉墙黛瓦在阳光下显得簇新而悦目</p> <p class="ql-block">只是,这簇新本身,却也成了最大的遗憾。崭新的砖木缺少了时光浸润的温润与故事沉淀的厚重,紧闭的门扉和稀疏的人影,让精心设计的街巷失去了古镇应有的那份温暖的“烟火气”。精致的亭台楼阁静立着,仿佛在无声诉说,却难掩根基的悬浮</p> <p class="ql-block">离去时,我们不禁驻足回望。阳光下,这片耗资不菲、工艺精良的建筑群静默无言,像一座华美却沉睡的空城。心中涌起复杂的滋味:如此好的“壳”,如何能注入活的灵魂?谁能唤醒它,让它摆脱这寂寥,重拾那份应有的、生机勃勃的人间喧腾?桃花源的梦境,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似乎仍在等待一个真正生根发芽的契机</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2日摄于湖南桃源县</p><p class="ql-block">无人机 天道酬勤</p><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 随影</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