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走进和美刘寨,寻觅太行精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一当代诗人九州诗文文化采风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人间烟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20日,我和两位诗友跟随著名诗人毕福堂先生组织策划的《当代诗人》《九州诗文》文化采风活动,走进了全国旅游示范村一一和美刘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子驶出壶关县城,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不过一刻钟的工夫,同行的向导便指着前方说:“瞧,那就是刘寨村了。”我探身望去,心绪却不由得为之一震。它并非我想象中那般,安然匍匐于山坳里,反倒是层层叠叠地,从山谷间颇具气势地升腾起来,白墙灰瓦的新式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太行山伸出的五条形似巨龙般的苍翠的臂弯里,像是一幅精心装裱过的、墨迹未干的山水长卷。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如同一条飘逸的银带,将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直通到云雾缭绕的深处。这便是刘寨村了,一个被“全国文明村镇”的金色牌匾擦亮了名字的村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至村口,最先迎接我们的,是一座造型古朴的景观桥。桥下或许曾有山路十八弯,此刻却油路舒展,雄伟壮观,高楼耸立,虽不显太高,但桥身横跨村路,与周遭精心修葺的花木对比,已无声地诉说了一种对美的追求与生活的仪式感。站在这桥上回望,那条我们刚刚驶过的、宽六米、长十二点五公里的出村公路,在阳光下闪烁着灰白的光泽。向导是个爽朗的本地姑娘,他告诉我们:“没修这条路之前,村里人出去一趟,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东西运不出去,人也难得进来。2018年那会儿,我们的李总可是砸锅卖铁,硬是把它给修通了!”她的话语里带着一股子自豪的狠劲。我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当年的景象:散居在四个自然村的乡亲,蜷居于祖辈传下的土窑洞里,面对着群山环绕的闭塞,那条崎岖难行的山路,曾是怎样一道沉重的枷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如今,这道枷锁已被彻底砸碎。路,不仅是通向了县城,通向了2020年如期而至的公交车,更是通向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步走入村中,脚下是硬化得平整坚实的街巷,两旁是样式统一却各有情趣的院落。白日的村庄是静谧的,只有几只土狗懒洋洋地趴在墙角打盹,偶尔有老人坐在门墩上,眯着眼晒太阳,神情是那种经历风雨后特有的安详。自来水早已入户,再不见挑水人的蹒跚身影;路灯如忠诚的卫兵,静立在巷陌两旁,可以想见夜晚降临,它们是如何将光明与安全感洒满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了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最后在那宽敞的文化广场上驻足。广场边矗立着崭新的篮球架,一旁还有健身器材。可以想象,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这里该是怎样一番热闹景象:女人们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孩子们在嬉戏追逐,男人们或许聚在一起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与明年的计划。那农民文化室里,曾传授过多少农业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新技术;那新建的村史馆中,又珍藏着一部怎样从贫瘠走向丰饶的奋斗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切的静好,都源于那条路的牵引,源于一种不甘贫困、向命运抗争的太行精神和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然而,若只有宜居的村容村貌,刘寨村或许只是一幅漂亮的静态画。真正让它气血充盈、神采飞扬的,是那蓬勃跃动的产业脉搏。村里探索出的“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农户”的“李长虹农业科技”模式,听起来是冷静的政策术语,可落到实处,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被带领去看那一百零八座蔬菜大棚。时值初秋,阳光透过白色的塑料薄膜,将棚内晕染得一片温润明亮。一排排西红柿苗、黄瓜秧绿得逼人的眼,架豆王豆角藤蔓顺着吊绳奋力向上攀爬,仿佛能听到它们滋滋生长的声音。村民采摘新鲜蔬菜,过秤装车,车子往返不停,这哪里是一百零八座大棚,分明是一百零八座绿色的梦工厂,每一座棚里都孕育着沉甸甸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眼远眺,那起伏的山坡上,是成片的旱地蔬菜种植基地和苹果园。绿油油的菜畦如同大地的五线谱,而间植其间的苹果树,则像一个个稳健的音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游姑娘兴奋地比划着:“那边山梁上,是我们的光伏发电站,那些板子,晒着太阳就能生钱哩!还有规模化养羊场、红高粱种植园,山西龙山酒业引进的项目、万头生猪养殖场……”他如数家珍,脸上洋溢着一种创造者的光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忽然明白了,刘寨村的振兴,不是被动地接受馈赠,而是主动地开凿幸福的泉眼。他们向土地索取,却用智慧与汗水加倍回馈;他们依托大山,却凭借胆识让产业突破了山的围困。这种“党支部引领、能人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像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共同拉动着一辆名为“共同富裕”的马车,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奔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让我心头一暖,乃至眼眶微湿的,是那座筹资一百八十万元建起的星级养老院。它静静地坐落在村子的一隅,环境清幽,设施齐全。我们进去时,几位老人正坐在院子里聊天晒太阳,脸上是全然放松的、孩童般的笑意。他们之中,有孤寡老人,也有特困供养户。在过去,他们的晚景或许难免凄凉,但在这里,他们衣食无忧,病有所医,更有同伴相依,尊严得以保全。这不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古老理想最生动、最温暖的当代实践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企业家李长虹说,一个村庄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它如何对待其中最弱势的群体。刘寨村用这座养老院,为“全国文明村镇”的称号,写下了最富人情味、最具温度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将太行山的轮廓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我们准备踏上归程,车子再次行驶在那条蜿蜒而行的山村公路上。回望暮色中的刘寨村,它已不再是初见面时那幅清新的水墨画,而像一册厚重的大书,书页里写满了奋斗的艰辛、变革的智慧、土地的馈赠和人的温情。那灯光渐次亮起的屋舍,是书页中闪光的字符;那绵延的产业基地,是书中波澜壮阔的章节;而那座静默的养老院,则是全书最动人的诗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里的企业带头人李长虹,精明干练,憨实厚道。作为现代化企业与数字化农业的当家人,他深知文化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引领示范作用。晚间的篝火晚会,电子屏飞动着刘寨崭新的村容村貌,一帧帧画面,一曲曲歌舞,满载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李总亲自策划组织这场晚会,妻子女儿女婿以及村干部全员参加活动,一场篝火晚会,表达了主人的热忱,点燃了游客的心气,照亮了乡村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路依旧蜿蜒,但我的心中却一片豁亮。刘寨村,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在李长虹的带领下,用它十年的蝶变,告诉我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路,是人走出来的;好日子,是人干出来的。乡村振兴的宏图,正是由千千万万个李长虹这样的企业家,以及刘寨村的团结一致的干部群众,用他们的脚步与汗水,一砖一瓦地铺就而成。他们不仅改变了山河的旧貌,更重塑了自己的命运。此行虽短,但刘寨村的形象,连同那条象征希望与奋斗的路,已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里。它让我相信,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更多的春天,正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0一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