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乌兰察布脱贫旗县基层全民艺术普及高质量培训班。风不大,但板幅轻轻摆动,仿佛在回应某种无声的召唤。我调整了一下站姿,没说话,可心里清楚,这不仅仅是一次照像,而是一次学习培训班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板幅前站着两位文化站长,前来参加会议培训的学员在这里留下影像,不往此行,通过学习提升自我能力,学有所成,北疆文化在这片土地深深的扎根,来自各旗县文艺工作者,基层文化志愿者,民间艺术团体,二人台非遗传承人,及社区工作人员带着一种对艺术追求——从遥远的旗县齐聚白泉山荘宾馆报到处,被一张纸串联起来。</p> <p class="ql-block">签到台旁的桌子摆着文件和笔,几位学员正低头填写信息。有人皱眉核对单位名称,有人笑着和熟人打招呼。室内灯光柔和,墙上的标识写着“会务组”,角落还放着一盆绿植。我坐在一旁翻看花名册,上面的名字来自老年大学舞蹈队、乌兰察布市文化馆、卓资县文化馆……他们不是明星,也不是艺术家,却是最贴近群众的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里,五位嘉宾坐在长桌后,面前是麦克风和名牌。红底白字的横幅再次出现,写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地名序列,只是这次多了“高质量发展”几个字。有人咳嗽了一声,全场安静下来。第一位发言人开口,声音不高,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涟漪。</p> <p class="ql-block">会场宽敞明亮,白色椅子整齐排列,桌上摆着水杯和资料。水晶吊灯洒下暖光,照在每个人的肩头。有人低头翻页,有人托腮沉思,还有人盯着手机屏幕快速打字。这不是一场热闹的聚会,而是一场安静的蓄力。我能感觉到那种专注,像一根绷紧的弦,随时准备弹奏出属于基层文化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穿着统一的紫色制服,像一片流动的晚霞。他们坐在椅子上,目光投向前方。前排的几位女性正低头翻阅材料,纸页翻动的声音清脆得几乎能听见。后排几位男性小声交谈,语气谨慎,像是在讨论某个节目编排的细节。我忽然明白,所谓“普及”,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这些人,将把艺术的种子带回草原、带回乡镇、带回每一个叫得出或叫不出名字的小城。</p> <p class="ql-block">手册封面简洁,顶部是红绿相间的标志,底部画着几个跳舞的小人,像是在跳安代舞。翻开第一页,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一字排开,像是一张责任地图。我摩挲着纸面,心想:这薄薄一册,承载的可是几十个旗县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花名册上的名字密密麻麻,每一行都对应一个真实的人。张丽华,女,老年大学舞蹈队;李建军,男,卓资县文化馆副馆长;王秀芬,女,乌兰察布市群众艺术团……这些名字没有光环,却在各自的角落里坚持着对美的追求。我合上册子,心里默默念了一遍:你们才是艺术真正的根。</p> <p class="ql-block">讲台上几位发言人轮流讲话,背景屏幕上的PPT写着“政策解读”“实施路径”“资源对接”。台下的人有的奋笔疾书,有的频频点头。红横幅依旧高悬,像一面旗帜。我坐在中间,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那声音比任何掌声都更让我动容。</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性讲师在讲台后,面前是麦克风和文件。横幅上的文字终于完整呈现:“2025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脱贫旗县基层全民艺术普及高质量发展培训班”。窗帘拉上了,室内光线柔和,所有人都面向前方。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无数条小路从会场延伸出去,通向那些被名单提及的遥远旗县。</p> <p class="ql-block">文化自信是树的土壤,文化自觉是树干生长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大屏幕亮起,标题是“学才艺 强化提升”。有人举起手机拍照,有人迅速记下要点。内容讲到如何用短视频传播民族舞蹈,如何组织乡村文艺队。我看见前排一位大姐眼睛亮了起来——她大概已经在想,回去怎么教村里的老太太们跳扇子舞了。</p> <p class="ql-block">屏幕切换到“北疆文化”专题,绿色背景上白黄文字醒目:“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员声音沉稳,说到“守正创新”时,特意停顿了一下。我环顾四周,发现许多人抬起头来,像是被这句话轻轻撞了一下心。</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打出讲座标题:《论艺术与生活——艺术美的体验与创新》,授课专家张玉兰。会场安静下来,连翻纸的声音都轻了。红色桌布映着灯光,像一团不灭的火。艺术从来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生活里的呼吸。而此刻,我们正在学习如何让这口气,传得更远。</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演员张玉兰老师走上讲台,深蓝上衣,白裤,手表在腕间一闪。她拿起麦克风,声音清亮:“我是张玉凤,来自科右中旗。”她没讲大道理,而是理论联系实际,微妙微笑,环环相扣,把东路二人台表演技巧发挥到极致,学员们掌声久久未停。</p> <p class="ql-block">冯来锁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二人台代表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玻璃文化站站长站在屏幅前面,神情认真,他不是领导,也不是专家,他是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所有人一样,带着梦想,带着对文艺事业的追求,这或许就是培训的意义:让每一个平凡的身影,都有机会站在光里。</p> <p class="ql-block">王茵老师曾任陕西省艺术家协会主席,现任陕西省文化馆副馆长,研开究员。</p> <p class="ql-block">愿我们都成为这样一棵树根扎的深,心守得静,花开得,温柔质朴,在岁月悠长的时光里把文化的种子,慢慢地,酿成整个春天。</p> <p class="ql-block">陈光国家一级导演,二级研究员,中国文化馆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馆协会合唱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合唱协会副会长。</p> <p class="ql-block">张安娜尔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中国文化馆协会广场舞委员会会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舞蹈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舞蹈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我和县文化馆赵泉永馆长副馆长王学飞玻璃乡刘站长一起留影合照,在板幅前留下此次学习培训的见证。深扎文化之根,在″守根铸魂"中筑牢根基。</p> <p class="ql-block">商都县东路二人台传习所王化林所长和玻璃文化站长齐聚白泉山莊培训班,站在横幅前,站得笔直,像三棵扎根北疆的树。快门按下的一瞬,有人嘴角微微上扬——那笑容里,有自豪,也有希望。</p> <p class="ql-block">更多人聚在横幅前合影,笑声此起彼伏。有人比着剪刀手,有人搂着同伴肩膀。那条写着“艺术普及”的横幅在阳光下鲜艳夺目,像一条通往未来的红毯。我退到一旁,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所谓高质量发展,不就是让每个人都能笑着站在这里吗?</p> <p class="ql-block">我和市文化馆王栋馆长及玻璃文化站长合影,并排站在红毯上,背景是白幕与红横幅。他们没笑,神情庄重,仿佛在完成某种使命。我知道,他们明天就要启程,回到各自的小城、乡镇、文化站。他们带不走水晶吊灯,也带不走豪华会场,但他们带走了一本手册、一脑子想法,还有一颗想把艺术种进泥土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