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林庙朝圣大典前的一天

希望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5日洛阳关林庙将举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暨关林朝圣大典,今天下午去了关林庙,亲眼目睹了大典前的上供品摆盘仪式,整个过程用相机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香火缭绕,古庙沉静。我站在关林庙前的石阶下,看两位女子背影虔诚地合十祈祷。她们的身影融在袅袅升起的烟雾里,像从旧时光里走出来的剪影。香炉里火光微闪,一炷炷香静静燃烧,仿佛把心愿也一并化作了青烟,升向天空。这一刻,庙宇的红柱金纹不再只是装饰,而是承载着无数人心里那份沉甸甸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长桌铺着红布,像铺开了一段即将上演的仪式。男子和女子低头忙碌,摆上西瓜、苹果、猕猴桃,还有几瓶饮料和香炉。他们的动作轻而稳,仿佛不是在摆放供品,而是在整理一份对神明的诉说。我站在几步之外,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忽然觉得这场大典的庄严,其实就藏在这些细碎的准备里——不是喧闹的排场,而是无声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棕色长袖的男子蹲在桌前,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石榴的位置。阳光斜照,把西瓜的红瓤映得发亮,柚子的外皮泛着温润的光泽。他不说话,只是反复确认每一样供品的朝向和间距。彩旗在风里轻轻晃动,香烟缓缓升腾,远处有游客低声交谈,但他的世界仿佛只剩下这张供桌。我忽然明白,所谓“敬”,就是愿意为一件看不见的事,付出看得见的认真。</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一位穿黄马甲的女子正指着钟楼向同伴讲解。她们站在红柱之间,仰头望着飞檐上的雕饰,神情专注得像在读一本古老的书。我放慢脚步,听着她们轻声讨论“这是明代的风格吧?”“你看那斗拱,多精细。”——原来,这座庙不只是祭祀的场所,也是活的历史,在人们的眼中一寸寸被唤醒。</p> <p class="ql-block">一排排红盘整齐排列,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每一只盘子里,西瓜切片摆成花瓣,青菜卷成蝴蝶,连糕点都捏出了果实的模样。阳光从侧面打来,照得食物色泽鲜亮,仿佛不是供品,而是一件件微型艺术品。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这哪里是上供?分明是用食物写诗,把心意做成了看得见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启圣殿前,一位穿红马甲的女士捧着篮子缓步走过。篮中蔬菜被雕成花枝,胡萝卜刻成牡丹,青椒卷成兰花,还缀着几朵用面团捏出的小菊。她走得稳,像是怕惊扰了这份精致。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些供品不只是献给关公的礼,更是普通人对“美”与“诚”的双重坚持。</p> <p class="ql-block">她微笑着端起一盘花形供品,神情柔和。那盘子像一幅画,黄的是南瓜球,绿的是香菜叶,红的是枸杞点缀,盘边还有白瓷花边衬着。她轻轻把它放在桌上,又回头去取下一盘。我不知她是谁,但她的笑容让我觉得,这场大典的温度,不在高台之上,而在这些默默劳作的人手中。</p> <p class="ql-block">一队穿红马甲的人排着队,每人手里端着红盘,走在石砖小路上。他们步伐一致,神情庄重,像一支无声的仪仗队。阳光洒在红盘上,映得食物五彩斑斓。身后是古建筑的飞檐翘角,前方是铺着红毯的供台——这一刻,传统不再是书本里的词,而是脚下实实在在的路。</p> <p class="ql-block">他们继续前行,手中的盘子稳稳端着,包子整齐排列,蔬菜翠绿欲滴。有人低头看路,有人轻声提醒同伴“慢点”,但没人放下手中的盘。我跟在他们身后,听着脚步声和风拂过彩旗的声音,忽然觉得,这场大典最动人的不是仪式本身,而是这么多人愿意为它停下日常,认真做一件“无用却美”的事。</p> <p class="ql-block">两位女子并肩走着,手中的红盘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她们像是老友,边走边轻声说话,笑容自然。一盘是素馅包子,一盘是雕花萝卜,朴素却用心。我看着她们的背影,忽然觉得,信仰从不只属于高台上的神像,也属于这些端着供品、笑着前行的普通人。</p> <p class="ql-block">几位红马甲的女性站在供桌旁,手中端着盘子,像是在等待指令。钟楼在她们身后静静矗立,飞檐挑向天空,像在守护这场即将开始的仪式。她们不说话,只是静静站着,手中的供品色彩斑斓,映着阳光,也映着她们脸上的肃穆。这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传承”的模样——不是口号,而是有人愿意站在这里,把一份心意稳稳托起。</p> <p class="ql-block">他们在户外的桌上忙碌,摆盘、调整、微笑。有人笑着提醒“这盘放中间”,有人弯腰检查“叶子歪了”。阳光洒在红色桌布上,照得食物鲜亮,也照得他们的笑容温暖。钟楼在背景里静静守望,石雕沉默不语,但整个院子却因这群人的忙碌而活了起来——原来庄严与温情,从不冲突。</p> <p class="ql-block">一盘黄球状的食物静静摆在红盘中央,绿纹红点,像一朵小花。盘边白边细腻,几片绿叶点缀其间,精致得让人不忍触碰。我蹲下来看了许久——这哪里是供品?分明是把心事捏成了形状,把敬意做成了颜色。</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白上衣蓝牛仔裤的女子蹲在桌旁,仔细调整着盘中水果的位置。她动作轻柔,像在摆弄孩子的玩具。旁边几位男子站着,不说话,只是看着。阳光斜照进来,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我忽然觉得,她不是在摆供品,而是在完成一场属于自己的仪式——用专注,回应信仰。</p> <p class="ql-block">她依旧蹲着,细致地摆放每一盘食物。旁边一位穿白衬衫的男子站着,目光落在她手上,像是在确认,又像是在守护。桌上色彩丰盛,水果鲜亮,糕点精致。光线柔和,整个空间安静得能听见呼吸。这一刻,我仿佛看见了“协作”的意义——不是谁指挥谁,而是两个人,为同一件事屏住呼吸。</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一群人整齐地举起双手,身体前倾,动作协调。他们穿着便服,脸上带着笑意,像在做一场晨练。可抬头一看,红色横幅上写着“2025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交流暨关林朝圣大典”。原来,这场大典的序曲,不只是香火与供品,还有这样一群人在阳光下,用身体写下对文化的认同。</p> <p class="ql-block">她蹲在桌旁,阳光从一侧照来,把她的身影和食物的轮廓都勾勒得清晰。她轻轻挪动一瓣西瓜,又扶正一片叶子。背景的木门和对联隐约可见,像一幅老画。我不知她是否信神,但她的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虔诚。</p> <p class="ql-block">她蹲在红毯上,双手轻抚面前的盘子。旁边一位穿白衬衫的男子站着,目光落在她手上。红柱上的金字在阳光下闪着光,深色木梁沉默地撑起整个空间。她没说话,只是继续摆放——那一排排绿菜黄饰,像在诉说一种无声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她依旧蹲着,动作细致。男子站在一旁,双手垂下,目光专注。背景里人影模糊,但他们的身影却被光牢牢定格。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所谓“仪式感”,不是繁文缛节,而是有人愿意为一件小事,付出全部的认真。</p> <p class="ql-block">她将一盘食物轻轻放在桌上,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桌上已摆满相似的盘子,色彩纷呈。几位男子站在身后,静静看着。光线斜照,明暗交错,整个场景像一幅静物画,却因她的动作而有了呼吸。</p> <p class="ql-block">几位红马甲的女性站在供桌旁,手中端着精美食物,背景是钟楼与飞檐。她们神情肃穆,却又带着一丝笑意。那一刻,我明白了——这场大典,既是祭祀,也是团聚;既是传统,也是生活。</p> <p class="ql-block">两位女子端着红盘在户外行走,步伐轻快。她们穿着红外套,盘中食物装饰精美,背景有石雕与红饰。她们不疾不徐,像在完成一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