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江河:332万亿的波澜与回响

大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截至2025年8月末,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已达331.98万亿元,这个数字几乎等同于美国、欧洲和英国三大经济体的M2总和。回想1956年到第一个100万亿,用了57年;而突破第二个100万亿,仅用了不到4年。这条货币江河的汹涌澎湃,既承载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动能,也暗藏着结构转型的深层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货币之潮的规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货币供应量如同经济体的血液总量,而中国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规模已是全球领先。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8月末,中国M2同比增长8.8%,这一增速远高于同期全球多数主要经济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货币的流动中,狭义货币M1(包括流通中现金、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等)余额为1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6%。M2与M1的“剪刀差”收窄至-2.8%,为2021年6月以来最低值,表明更多资金正转化为易于流动的“活钱”,这通常是经济活力增强的信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潮水背后的推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场货币扩张的浪潮并非偶然。近年来,为应对国内外经济挑战,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前八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6.5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66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达10.27万亿元,同比多增4.63万亿元,成为推动货币创造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央行也优化了货币统计方式。自2025年1月起,M1统计口径调整为纳入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这意味着我们手机里的微信零钱和支付宝余额也正式成为了货币供应量的一部分。这种调整客观上更准确地反映了数字经济时代真实的货币流通状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发达经济的差异对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货币现象有着鲜明特色。欧美国家多已实现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变,部分发达经济体甚至实行零准备金率,依靠利率走廊机制引导市场利率。而中国仍保留阶梯式存款准备金制度,将其作为流动性管理和结构性调控的重要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货币与经济产出关系上,差异更为明显。2000年,1元M2能够支撑1.35元GDP产出,而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下降至0.42元,货币效率明显降低。相比之下,美国的货币流通效率更高,这与其发达的直接融资市场和资本市场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潮水的方向:货币流向的结构之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货币总量庞大,但其流通路径却凸显出我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挑战。2025年前八个月,居民贷款增加仅7110亿元,而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达12.22万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7倍多。居民贷款意愿低迷,尤其是居民短期贷款减少了3725亿元,反映出消费动能的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居民存款却增加9.77万亿元,存贷比飙升至惊人水平。这背后是居民储蓄防老意识的增强和风险偏好的下降。这种“多存少贷”的行为模式,导致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企业部门,资金流向也存在明显偏向。国有企业占据了60%以上的信贷资源,其融资成本比民营企业低1.5-2个百分点。这些低成本资金大量流入基础设施领域,前八个月基建投资增速达11.5%,制造业投资增速达8.5%,但房地产开发投资仍下滑1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利弊之间的辩证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巨大的货币总量是一把双刃剑。积极方面,充裕的流动性为经济转型提供了缓冲空间和资源保障。在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结构性调整时,充足的货币“弹药”使政策有更多回旋余地。同时,货币环境的宽松也为新产业发展提供了低成本资金支持,8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6%,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货币洪流也带来诸多挑战。一方面,资金空转现象值得警惕——大量资金淤积在金融体系内循环,未能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另一方面,货币总量与通胀关系的转变也是重要现象。尽管货币供应量巨大,中国并未出现显著通胀,这主要源于商品供应充足、PPI持续负增长以及货币流通结构问题等多重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复杂局面,我国货币政策正在寻求平衡。业内专家指出,“宏观政策思路已明确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未来政策将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而非总量扩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方面,货币政策需要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普惠金融和制造业升级。8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另一方面,也需要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避免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风险积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股市活跃度提升,直接融资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8月份,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均保持稳健增长,显示我国融资结构正趋于多样化,表内贷款已不能完全勾勒实体经济融资全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江河归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货币如江河,其价值不在储量,而在流动。332万亿的货币总量,是中国经济规模的自然映射,也是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金融深化,这条货币江河的流向将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当更多活水能够精准浇灌实体经济的田野,当金融血脉能够畅通地滋养每一个微观细胞,这条货币江河才能最终找到它应有的归宿——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造福亿万人民的真正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下,我们正站在这个转折点上,目睹的不仅是一场货币现象的演变,更是一个经济大国成长路上的重要蜕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