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雨里红梅燃秋寒!16位退休会员,把〈红梅赞〉演成了专业水平

碧海清波

<p class="ql-block">昵 称:碧海清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486676</p><p class="ql-block">图 片:自 拍</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4日的湘乡,刚送走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热闹,就被一场仲秋的毛毛细雨裹上了寒意。清晨七点多,我裹着厚秋衣往湘乡剧院走,风里带着雨丝往脖子里钻——前几天还能穿短袖的天气,一夜之间降了十多度,路边晨练的老人都换上了厚厚的秋衣。可走到剧院门口,我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容纳数千人的剧场外,伞花挤成了一片,走廊里早站满了搓着手、呵着白气的观众,有人手里还攥着刚买的热包子,嘴里念叨着“可算等着这场演出了”。</p> <p class="ql-block">这天是市离退休协会主办的“铭记抗战 喜迎国庆”文艺汇演,从8点半到正午,22个节目要连演3个多小时。我跟着人群往里挤时,心里总惦记着音乐三班的16位姐妹——作为班委会成员,更作为演员家属,我太清楚她们为这个歌伴舞《红梅赞》,熬过了多少比今天更冷的清晨,晒过多少比盛夏更毒的太阳。</p> <p class="ql-block">演出开始前,我和吴书记在剧场中间位置,找到了我们音乐三班的16位演员。只见她们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每人穿着天蓝色的舞裙,手里都攥着两束绢制红梅。“今天降温,你们穿这么薄,不冷啊?”我凑过去问,左班长直起身笑着:“刚还冷,一想到台下有市委书记、市长,还有咱们片区的老伙计,心里就烧得慌,哪还顾得上冷。”</p> <p class="ql-block">说起来,这16个人里,最大的已经70岁,最小的也已经快60岁了,全是退休多年的“奶奶辈”。去年冬天确定要排《红梅赞》时,有人犯愁:“咱们都是业余的,还要又唱又跳,能成吗?”有人更直接:“我家小孙子刚上幼儿园,每天得接送,哪有时间排练?”可左朝晖班长拍了板:“抗战年代的人连命都能豁出去,咱们排个节目还怕难?挤挤总能有时间。”</p> <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碧洲公园的三大桥底下、镇湘楼的石阶旁,就成了她们的“排练场”。去年腊月最冷那几天,湘乡下了场冻雨,桥面结着薄冰,12位伴舞的姐妹,手冻得通红还在练队形变换。有次排练到一半,李姐突然捂着腰蹲下来——她有老腰椎病,那天早上为了赶排练,五点多就起来给老伴做早饭,又送孙子去兴趣班,累得旧疾犯了。大家要送她去医院,她摆摆手:“歇十分钟就好,咱们这队形刚练顺,别因为我耽误了。”</p> <p class="ql-block">到了今年夏天,太阳晒得水泥路能煎鸡蛋,何佑安老师带着大家调整队形,精修动作,汗水顺着她的鬓角往下淌,她可是70岁的人了。文娱委员肖霞云也很辛苦,她不光要练黄梅戏版本的演唱,还要帮着记伴舞的动作和队形。每天排练完,她得赶回家做家务,搞饭菜,常常是晚上十点多还在微信里发排练视频,问大家“这个转身动作是不是再慢半拍更好”。</p> <p class="ql-block">有次我去公园送水,看见伴舞的张大姐正拿着手机录像,手机里是她小孙女的视频。“刚排练错过孙女的视频电话,孩子哭着找奶奶呢。”她一边说一边抹眼角,可转过身,音乐一响,立马挺直腰板,手里的红梅跟着节奏摆动,脚步稳得像年轻姑娘。那时候我就想,这群看似柔弱的老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不是为了拿奖,是想让年轻人看看,退休了也能有自己的光彩,更想借着《红梅赞》,让大家记得抗战年代里那些像红梅一样坚韧的人。</p> <p class="ql-block">上午大概是10点多钟的时候,报幕员的声音透过音响传出来:“接下来请欣赏由离退休协会东风片区音乐组带来的歌伴舞《红梅赞》,表演者:老年大学音乐三班左朝晖、何佑安、肖霞云等16位演员。”话音刚落,舞台灯光暗了下来,一束追光打在左朝晖身上。她深吸一口气,民歌风格的旋律缓缓响起,“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歌声不似专业歌手那般清亮,却带着一股子韧劲,像是从岁月里熬出来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何佑安老师穿着蓝色的旗袍,上罩红马甲,脖子上搭着长长的白围巾缓步登场,京剧唱腔字正腔圆,抬手、转身间,手臂翻飞,台下瞬间响起一阵掌声。最让人惊艳的是肖霞云的黄梅戏演唱,她也是同样装扮,声音软糯婉转,刚唱到“昂首怒放花万朵”,左朝晖和刘也羚从两侧走上来,三人站成一排,声音渐渐合在一起。而舞台上的12位伴舞演员,穿着蓝色的长裙,手里的红梅随着队形变换流动,时而拼成“梅花”形状,时而围成一圈,远远看去,真像一群踩着旋律起舞的“红梅精灵”。</p> <p class="ql-block">将近7分钟的节目,我手里的相机就没放下过,可到了最后三人合唱时,我却忘了按快门——台下的观众都站了起来,有人跟着轻轻哼唱,有人举着手机录像,掌声像潮水一样涌上台,连前排的老领导都在点头鼓掌。演出结束后,16位演员在台上造型后,站成一排鞠躬,肖霞云的眼眶红了,左班长握着伴舞姐妹的手,一个劲说“大家都辛苦啦!”</p> <p class="ql-block">散场时,我在剧院门口碰到了班上的吴远发书记,他拉着我说:“我们音乐三班这个节目太绝了!我记得去年冬天她们在公园排练时,冻得直跺脚还在练,今天总算看到成果了。”旁边一位年轻妈妈也说:“我带孩子来的,孩子问我‘奶奶们跳得真好,她们是不是每天都能玩’,我跟孩子说,奶奶们是克服了好多困难才站在台上的。”</p> <p class="ql-block">后来协会领导给我们发消息,说市委领导特意提到了《红梅赞》:“这群老同志用业余的身份,排出了专业的水准,她们身上的劲头,就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左朝晖在班级群里发了消息:“谢谢大家的鼓励,咱们不是为了争脸,是想告诉大家,老有老的骄傲,老有所乐,更能老有所为。”群里瞬间炸开了锅,有人发了去年冬天排练的照片,有人说“下次再有活动,我还参加”。 </p> <p class="ql-block">回家的路上,雨还没停,可我心里却暖烘烘的。看着路边隔离带内被雨水打湿的花草,突然觉得,音乐三班的这16位姐妹,多像舞台上的那些红梅啊——没有温室的呵护,却能顶着严寒酷暑,在生活的琐碎里挤出空间,最终在舞台上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她们本来就不是专业的演员,还要被家务、身体不适牵绊,但只要心里有热爱,有对生活的劲头,就能把退休后的日子,过得比红梅花还要鲜艳。</p> <p class="ql-block">这场演出已经过去好几个小时了,但我手机里那段《红梅赞》的视频,还一直在不停地播放。看到舞台上那些飘动的天蓝色的舞裙和鲜艳的红梅,还有演员们脸上的笑容,就会想起她们排练时的样子——想起她们冬天里冻红的双手,夏天里湿透的衣衫,想起她们一边带孙子,还要一边记动作、记队形,想起她们忍着腰痛也要把动作练标准。这些藏在掌声背后的故事,比演出本身更让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毕竟,不是所有绽放都需要专业的舞台,也不是所有精彩都要年轻的模样。就像湘乡仲秋的这场雨,没能浇灭观众的热情,更没能挡住16位“奶奶演员”的光芒——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只要心里有光,哪怕是退休后的日子,也能活成一首唱不完的歌,一支跳不尽的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