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岛因其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而闻名遐迩。使人流连忘返的众多景观,一方面是大自然的恩赐,另一方面也少不了许多人的辛勤努力,青岛的“老十景”就是如此。这批岛城最早的旅游名片至今仍然是青岛著名的景点。虽然人们对这些风景已非常熟悉,但“老十景”的评选背景,何人主导,目的性如何却鲜为人知。最近我翻阅了与此相关的众多资料,做成美篇来展示相关境况,一起与朋友们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岛“老十景”的评选发生在1936年。这是一次由当时政府主导的、有意识的文化建设活动,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特色。评选结果有十个经典景观上榜,包括飞阁回澜、穹台窥象、汇滨垂钓、琴屿飘灯、丹邱春赏、湛山清梵、东园花海、燕岛秋潮、会崎松月和登瀛梨雪。评选的直接动因是,进入20世纪30年代,青岛已然成为一个著名的避暑胜地和疗养胜地。尤其是夏季,中外游客大量涌入。政府的有关人士希望依据青岛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打造一张清晰、响亮的文化旅游“名片”,以扩大城市的影响。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青岛从德、日殖民统治下回归不久,正处于国民政府接管后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时任市长的沈鸿烈大力推行市政建设,成果较明显,青岛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那段时间内青岛的城市建设、港口贸易、工商业、教育文化等都得到了长足发展。道路、公园、学校、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整洁优美,曾被誉为“东方瑞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历史原因,青岛比较多的融合了中西文化。一方面,康有为、老舍、闻一多、沈从文等许多文化名人在此寓居或讲学,带来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另一方面,洋楼、教堂、咖啡馆等西洋生活方式也与本地文化并存,市内遍布德式、日式的建筑,具有鲜明的殖民印记。作为国家的“特别市”,市政当局迫切需要安抚收复后的民族情绪,重塑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以巩固新政府治理的合法性。组织评选具有中国特色的“十景”,让中国的审美体系重新定义和诠释这座城市的风光,客观上起到了“文化上去殖民化”的一种尝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次评选活动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即1936年,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步步紧逼。尽管青岛表面上仍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但战争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事实上,就在“十景”评选出炉后的第二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青岛再次沦陷于日寇之手。因此,“老十景”的评选,仿佛是在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的短暂宁静中,青岛对自己美丽容颜的一次最深情的凝视,隐约透露出一种对即将逝去的平静生活的留恋。因此,青岛的“老十景”从诞生之初,就不仅是一张旅游清单,更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讲完了青岛十景的前世,我再说说新世纪以来青岛风光的几次再评定吧。2001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开展“青岛新十景”评选活动。于是由市民投票专家评定 ,选出了概括新时期青岛风貌特色的“新十景”。即浮翠流丹、秀掩重关、琴屿飘灯、飞阁回澜、汇泉踏浪、东海艺影、太平天音、鱼山海月、金岭缀珠、红楼暮霞。据说评选新十景的原则是,要兼顾老市区“红瓦绿树”的风光和突出东部新区现代化景观。因此保留了两处老十景中的景观,增加了三处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建的人文景观,即五四广场、雕塑园和世纪广场。其余五处分别挑选了八大关、信号山、小鱼山、一浴和太平山。我的感觉就是老调重弹,无非赋予了一堆较文雅的名号罢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传承城市文化精髓,青岛日报和市档案馆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新十景”评选活动。引来了数万市民踊跃投票,经专家商定,确定了第三个版本的“新十景”。分别是:燕岛帆影、五月的风、酒衢流韵、东廊苑景、鱼山览潮、穹塔天音、汇泉浴海、巨峰餐霞、海博追梦、金沙踏浪。这款最新的十景与2001年的“十景”相比,并无特别的新意,只是多了点商业色彩,属于新瓶装旧酒的套路,没有引起社会各界更大的反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上我简略的介绍了“青岛十景”的三个版本,这些版本既是官方钦定的,又体现了民意,基本上概括了青岛自开埠以来最著名的景观。我曾仔细的比照过,在不同年代“青岛十景”的三次评定,涵盖了岛城二十五处景观,这些美景拥有二十八个富有诗意的美名。在老十景中个别景观如今因时代变迁或许已无当初的景色,但地域毕竟还在。为此我想考考诸位一下,你能将二十八个美名与现今的地点一一对应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给美景命名个使人印象深刻的雅称,是中国文化中固有的传统,其历史可追溯很久。我感到,三个版本里的“青岛十景”,其命名都很别致,富有创意,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不过,我特别钟情于1936年老十景的命名,我觉得,这些美名诗意十足,文采斐然,细细品味,更有味道。故而,我在文章中重点介绍的就是青岛的老十景。旧图片是我在网上收集的,稍微做点后期处理,就贴在美篇上了。在每幅图片的后面,都配上了我拍摄的此美景现今的风貌,以形成强烈对比。也有表述历史变迁,社会进步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追溯历史,珍惜当下,既有情趣,又有意义。若能让朋友们乐见,岂不快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飞阁回澜</b>(栈桥)</p><p class="ql-block">青岛栈桥。俗称前海栈桥,与小青岛隔水相望,为知名度最高的城市地标之一。栈桥全长440米,桥两边有铁链护栏和莲花路灯,尽头建有半圆形三角防波堤,呈“个”状,最南端处筑有双层双檐琉璃瓦覆顶的两层八角亭,名为回澜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穹台窥象</b><span style="font-size:18px;">(观象台)</span></p><p class="ql-block">青岛观象台位于市区观象山巅。始建于上世纪初。前身是德占时期的德国海军气象天文测量所,后改称“皇家青岛观象台”。是当时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在近代中国气象、海洋科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汇滨垂钓</b>(鲁迅公园)</p><p class="ql-block">这是青岛最富特色的临海公园。公园内的红礁碧浪、青松幽径,逶迤多姿,山光水色,淡雅清新。这里狭长的海岸礁石遍布,且深入至海中,水质清澈,处处都是适宜钓鱼的好位置,这便是“垂钓”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丹邱春赏</b>(丹山)</p><p class="ql-block">丹山地处进出青岛的要道上,其周边山坡,以前环聚着大片的果园,各种果树繁盛其间,尤以桃花最为娇艳,早春时节,遍山花开满目粉嫩,此为“春赏”。前人有诗赞曰:“樱花落尽逐芳尘,此际丹山浩荡春。万顷嵊脂千岭雪,艳阳烘醉白头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琴屿飘灯</b>(小青岛)</p><p class="ql-block">此岛原与陆地相连,在海浪长年冲蚀雕凿下,渐成海上孤屿。当地居民将其称为“小青岛”。据说青岛建城时其名字就来自这座小岛。日占时期,修建了长堤与陆地相接。从空中俯瞰,岛的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东园花海</b>(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青岛的综合性公园。中山公园三面环山,南朝大海。园内林木繁茂,枝叶葳蕤,是青岛市区植被景观最有特色的风景区。公园东傍太平山,与青岛植物园相接;北靠青岛动物园、青岛榉林公园,西依百花苑。近百种林木与公园的四时花木连为一体,树海茫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湛山清梵</b>(湛山寺)</p><p class="ql-block">坐落在青岛湛山的西南、太平山东麓。为市区唯一的佛寺。山门有两石狮,传为明代遗物,寺前石砌莲花池,为放生处。院内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天王殿及客舍,殿后为藏经楼。寺后东侧小山有八角七级砖塔,耸立云表,为湛山的地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燕岛秋潮</b><span style="font-size:18px;">(燕儿岛)</span></p><p class="ql-block">青岛沿岸有许多岬角,岬角之间环抱着海湾,使得海景风采绰约,形成了独有的迷人海岸线。燕儿岛本来是近岸的海岛,由于泥沙淤积逐渐与陆地相连形成了半岛。在海蚀作用下,这里礁石林立,每逢秋季大潮,惊涛骇浪拍打堤岸,非常壮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会崎松月</b><span style="font-size:18px;">(汇泉角)</span></p><p class="ql-block">汇泉最早称为“会前”,汇泉湾与太平角一对岬角并峙海中,形如鹿角。被称作“崎”。合并为“会崎”。这里多松,最宜眺月。松月描述月圆之夜松涛与月光交相辉映的景象。若彼时漫步岸边,倚松眺月,傍海听风,将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登瀛梨雪</b><span style="font-size:18px;">(登瀛村)</span></p><p class="ql-block">崂山南麓的登瀛村,因村民广泛种植梨树,清明后梨花盛开如雪而得名。登瀛村西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是崂山西麓一块肥沃的盆地。民国初年开始广种梨树。每年春季梨花盛开时,形成“万树梨花千顷雪”的盛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