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 老六之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临县,山西省吕梁市辖县,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西部,东屏吕梁山连接方山县,西临黄河与陕西省佳县、吴堡县隔河相望,北靠兴县,南接离石区、柳林县,总面积2979平方千米。临县总人口数38万人。</span></p> <p class="ql-block">临县历史悠久,夏属冀州。北周置乌突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改为太和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以县北之临泉水故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临县。1949年,属兴县专署管辖。1971年,属吕梁行署管辖。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由吕梁市管辖至今。临县是革命老区,民国十五年(1926年)建立党组织,民国十六年(1927年)成立中共临县县委,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解放并建立抗日民主政府,革命战争年代,中央后委长期驻扎临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22px;">1.</span><b style="font-size:22px;"> 碛口古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碛口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南约50千米的碛口镇,是明朝至清朝时期的古建筑群。保存有七处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西湾村、碛口、高家坪、自家山、垣上、寨子山、李家山。碛口古镇是黄河中游清代至民国年间重要的水运码头,碛口古建筑群是黄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文化典型,具有较高的世界性文化与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 义居寺</b></p> <p class="ql-block">义居寺旧称佛堂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三交镇枣圪挞村,距碛口古镇10千米,临县古十三官寺之一,属天官寺下院,创建于宋代,几经重修。义居寺坐西向东,现存建筑占地5981平方米,为三进院建筑群体。依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前殿,正殿、藏经楼、万佛洞。两侧有偏殿、廊房20余间,加上僧房、社窑形成三进院布局。</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 临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指挥部旧址</b></p> <p class="ql-block">临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指挥部旧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林家坪镇沙垣村,成立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临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指挥部旧址为清代建筑,坐北面南,分为上院、下院、卫生所院、伙房院四处院落。</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 东林寺</b></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始建于明成化12年(1426),为明代13官寺之一,位于“县城东一里许,广上人鼐所肇也”。东林寺,天王殿、千佛塔、大雄宝殿、佛阁、禅堂、厢房等建筑应有尽有,特别是佛像均檀木质,极工细,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临县东林寺有两个特色。其一是许多寺院的佛像是金身,而这里的佛像是素面银身的白色玉雕。另外一个特点是,佛像背面不放置三大菩萨,这样使像位后移,给像前留下了宽阔的地面。</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 黑龙庙</b></p> <p class="ql-block">黑龙庙位于临县南端湫水河入口处的碛口镇卧虎山。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钟鼓楼碑记载:庙创建于明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道光年间重修正殿和东西耳殿。庙宇规模壮阔,昭然入目。黑龙庙气势恢宏,总面积4800平方米,是碛口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碛口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站在庙门前,居高临下,可以远眺黄河气势,近观湫水曲折,聆听二碛涛声,俯瞰古镇全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6. 黄河大峡谷</b></p> <p class="ql-block">秦晋黄河大峡谷碛口段:从碛口张家山古商道起北上至克虎镇止,全长70多公里,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一处黄河风情游基地,具有极高的观赏与科研价值。峡谷里充满神奇,景点主要以天然岩画、岩雕、沙滩、石滩、古渡、码头等为主。</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 高原土柱林</b></p> <p class="ql-block">世界罕见的高原土柱林位于碛口古镇北5公里处的冯家会村。土柱高低粗细不一,高的有10余米,低的仅2米多,但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顶部都戴有一个石板帽。这些土柱的形成原因据地质专家讲,它们是十万年前地震中震垮的山上石头停积在山坡上,在雨水流水侵蚀下由于巨石保护作用残留的土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