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五百年将军墓,一座明代古墓的文化重生

仰望都峤山

<p class="ql-block">2024年重阳节,我们如往年一般备好祭品,前往平南县城附近的将军墓祭祖。秋阳下的墓地肃穆而宁静,容州封氏理事会副会长封川告诉我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近期获得了一则关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申报的信息。如封氏平南这座将军墓。这座将军墓建于明代,民国时期首次重修,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侨返乡寻根,再次修缮。尽管历经两次重修,明代使用的三合土建筑材料大多得以保存,守护墓前的一对乳白石狮依然威严蹲坐,石狮内侧两根望柱紧紧依偎,墓堂内残存的弧形乳白材质线条,依稀可见昔日风采。</p> <p class="ql-block">乍看似汉白玉,实则为当地最纯净的白色石灰岩。这与江南四大名楼容县真武阁的建筑材料如出一辙——真武阁主体由二十根金柱建造,核心四柱柱础材质与将军墓相同。两种建筑均建于明代,因当时交通不便,无法从北方运送汉白玉材料,工匠们因地制宜,选用类似汉白玉的纯白石灰岩。历经数百年风雨,石狮粗犷的线条虽已灰暗,但其造型仍鲜明体现明代特征。墓中安葬的明代将军,其事迹在家谱与地方志中均有记载,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沉淀。</p> <p class="ql-block">去年重阳祭拜后,我曾撰写《一顶遮风挡雨的四品官帽》一文,介绍墓主人生平、民国首次重修及改革开放后的再次修缮。得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申报信息后,理事会成员多次讨论,最终鼓起勇气,于2025年6月20日驱车前往平南县,(封川、封泽钊、封平山、廖勤,去到封淼方平南公司)与平南县博物馆领导沟通并邀请实地考察。当博物馆专家第一眼看到墓地时,无不震惊——县城边缘竟保存着如此完整的明代古墓,其造型与石狮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征,对研究明代地方风俗与社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9月9日,公共媒体发布公告:平南封氏七世祖墓(将军墓)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被正式认定为平南县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从6月20日申报到9月9日获批,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这座沉睡五百多年的古墓获得了官方保护身份。消息传来,封氏家族无不欢欣鼓舞。正如那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七世祖英公(字崇才)若地下有知,必会含笑九泉——昔日英姿飒爽、杀敌报国的将军,虽英年早逝,(逝于明景泰三年)却至今为后人铭记,安息之地更得保护层加持。</p> <p class="ql-block">不可移动文物:历史的凝固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将军墓的成功认定,不仅是封氏家族的喜事,更是社会共同的文化财富。所谓“不可移动文物”,指与土地、环境紧密相连,无法迁移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刻等。它们承载着历史信息、艺术价值与科学知识,是文明延续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不可移动文物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未定级文物。平南将军墓目前的“未定级”身份并非终点,而是保护的开始——未来可通过进一步研究、评估,申请更高级别的保护身份。</p> <p class="ql-block">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意义深远。首先,它们是历史的“活页”,通过实物留存传递过去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以将军墓为例,其建筑材质、石狮造型和墓葬结构,为研究明代两广地区的风俗、军事制度及宗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素材。其次,不可移动文物是文化认同的载体。封氏家族世代祭扫将军墓,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传统,也彰显了海外华侨与祖地的血脉联系。最后,这些文物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实物展示历史,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隐藏在石缝中的封字</p> <p class="ql-block">隐藏在石缝中的姓字,两块碑刻合起来,”封姓”。</p> <p class="ql-block">保护之路:从民间到官方的合力</p><p class="ql-block">平南将军墓的保护历程,堪称民间与官方协力的典范。封氏家族自发组织祭扫、修缮与文献整理,体现了民间力量对文化遗产的自觉守护。而文物部门的专业介入,则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p><p class="ql-block">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通常包括以下环节:</p><p class="ql-block">1. 普查与认定:通过全国文物普查,发现、登记和评估文物价值。将军墓正是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识别并认定。</p><p class="ql-block">2. 规划与立法:划定保护范围、制定管理规定。未来平南县可能为将军墓设立保护标志、划定建设控制地带,防止周边开发破坏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3. 修缮与维护: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采用传统材料与工艺进行修缮。将军墓曾历经民国与当代两次重修,未来若有进一步修缮,需严格按文物保护标准进行。</p><p class="ql-block">4. 利用与传播:通过展示、研究、教育等方式,发挥文物价值。将军墓可作为地方文化景点、研学基地,让更多人了解明代历史与宗族传统。</p> <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并非冻结其状态,而是通过科学手段延缓衰老,使其“延年益寿”。例如,石狮表面的风化虽不可避免,但可通过防水、防生物侵蚀等措施减少损害。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保护提供了新路径——三维扫描、虚拟重建可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即使实物损毁,数字记录仍能传承后世。</p><p class="ql-block">文化根脉:从家族记忆到国家遗产</p> <p class="ql-block">将军墓的保护,折射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步。从过去侧重皇家建筑、宗教遗址,到如今关注民间墓葬、乡土建筑,保护范围不断扩大,理念日益深化。这背后是社会对文化多样性、历史层次性的认识提升——历史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故事,也是普通人的生计与信仰。</p><p class="ql-block">于封氏家族而言,将军墓是血缘的根脉;于平南县而言,它是地方历史的实物证明;于国家而言,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组成部分。这种从家族到国家的价值升华,正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意义。</p><p class="ql-block">七世祖英公地下有知,或许真会笑醒——不是因官帽荣光,而是因跨越五百年的铭记。历史终将褒奖那些值得铭记的人,而文明也在这种铭记中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平南县博物馆李超馆长赴容亲力亲为查阅《容州封氏家谱》七世祖英公资料</p> <p class="ql-block">容州封氏理事会成员封平山与平南博物馆领导陈述七世祖英公(崇才)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重阳节很快就会来到,您去平南拜将军山吗?</p><p class="ql-block">七世祖,英公,字崇才。任守御千户所,正五品,晋升指挥使司,正四品。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协同两广总督王翱于大藤峡剿除贼乱,乱贼平定后论功行赏,晋升指挥使司。由于长年征战,积劳成疾,于浔州军营去世,葬平南县大黎村鸡儿社。</p> <p class="ql-block">此篇已于9月9日我们收到平南县公示的通知后当即执笔,但公示需5日,为稳妥起见,确保获得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今天才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