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外滩建筑节漫游札记

风儿(谢绝赠花)

<p class="ql-block">秋日的阳光洒在外滩的老建筑上,我随着人流走进第二届外滩建筑节的现场。该活动创办于2023年,由上海外滩美术馆发起,每届邀请知名建筑师或团队担任艺术总监,对洛克·外滩源街区进行创新介入,重点在博物院广场这一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曾经在外滩老建筑里工作了三十几年,目睹了外滩的政治风云的变幻、城市建设的发展、浦江两岸的变化,但以“建筑节”的名义重游,还是头一遭。今年的主题是以“上海野餐”为主题,通过绿色帐篷、上海刨冰分享会等活动,用非正式方式激活街区活力,帐篷采用可循环材料,强调“永续发展”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广场搭建可拆卸的绿色帐篷群,形成巨型篷顶,提供椅子供市民休息、用餐或发呆,营造松弛感‌。</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还举办各类活动和讲座,如住宅空间主题讲座,探讨石库门、工人新村等上海建筑演变。还用上海自来水制作刨冰,邀请市民品尝并讨论公共资源问题,兼具怀旧与互动性‌。</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建筑在说话。它讲述着航运的繁忙、金融的跌宕、市井的烟火。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观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被拉入了这段宏大的叙事之中,成为了历史回响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活动强调“建筑不必固守时空”,帐篷与百年建筑(如沙逊大厦)形成新旧对话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院广场旁边的上海外滩美术馆。这座充满装饰艺术风格的老建筑,本身就像一座时间的容器。伊莲娜·海杜克:努拉(《Nula》)和艾什·莫尼兹:缝隙以光为形(《Sewage in the Light》)是上海外滩美术馆近期两大热门展览,分别以沉浸式电影装置和供应链艺术呈现不同主题。</p> <p class="ql-block">展品虽然有点抽象,但装饰艺术风格和彩色楼梯很魔幻。</p> <p class="ql-block">伊莲娜·海杜克:努拉。该展览以1990年代南斯拉夫内战为背景,通过三位女性角色(国家银行绘图师、统计学家、少女)的命运展现社会瓦解中的生存美学。展览将美术馆一楼和二楼变为拍摄现场,观众可参与角色扮演、完成剧中任务并成为电影创作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艾什·莫尼兹:缝隙以光为形”。该展览聚焦全球供应链中的劳工问题,通过光影装置、废弃工业元件和行为艺术呈现。四至五层空间展示港口工人团结实践、无声的反抗策略等主题。利用废旧物流设备(如传送带、齿轮)重构叙事,光影投射出劳动者的身影 ‌,参观者可通过“夺回时间”等行为实践去体验劳工抗争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四楼展厅精选了一系列影像装置,审视权威结构如何在监控、损失预防策略和劳工管理中成型。</p> <p class="ql-block">《焦耳》,彩色有声影像、木板和西印度委员会首席执行官2014年绘画的印刷品,15分16秒。作品取材1798年伦敦天平煤炭骚乱,该事件中有一个戏剧性细节——一发子弹同时击毙一位工人和一名警察,由此探索现代警务的起源。作品将犯罪与物流井置,展现从经济顾虑中诞生的早期安保方案如何影响货物的流通。这一模式在当今的治安与供应链管理中仍持续可见。</p> <p class="ql-block">最令我震撼的是那面巨大的“肥皂泡墙”。薄膜在气流中不断生成、膨胀、扭曲、破裂,光线在其表面折射出斑斓的虹彩。这个过程周而复始,仿佛一场关于生命脆弱与美丽的无声歌剧。我站在面前许久,完全被这种生生不息的动态之美所俘获。</p> <p class="ql-block">五楼空间转向沉默的政治学。一场“无言者会议”在此举办,探讨以拒绝言说为形式的反抗。</p> <p class="ql-block">外滩美术馆的这次双展,就像一次精心编排的二重奏,上半部是沉静的大提琴独白,下半部是灵动的钢琴即兴,共同奏响了一曲关于存在、消逝与转化的深邃乐章。</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毕,我感觉这两个展览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对话。一个用理性承载情感,一个用感性捕捉物理。它们都关于“无形”之物(记忆、时间、光)如何通过“有形”(建筑模型、摄影影像)被我们感知的。</p> <p class="ql-block">2025年的外滩建筑节,与其说是一场展览,不如说是一次成功的“城市针灸”。那些看似微小的艺术介入,像一枚枚精准的银针,刺入了城市肌理的穴位,疏通了经络,让它重新“呼吸”起来。</p> <p class="ql-block">它让我相信,最好的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倾听、对话与激活。当建筑开始呼吸,城市便拥有了灵魂。这篇漫游札记我写下的不是句号,而是一个期待——期待下一次,在这座永远生长的城市里,与建筑的下一次奇妙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