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林莽:《情感小屋》的窗口 ——原因散文小议

原因

<p class="ql-block">耿林莽(1926年3月7日-2023年1月5日),笔名余思,江苏如皋人。当代著名散文诗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新诗年鉴》特邀主编、《散文诗世界》编委、青岛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晨曦诗社名誉顾问。1944年肄业于江苏省如皋南淮高中。历任徐州《新徐日报》编辑,青岛市青岛日报社编辑,青岛市文化局戏曲创作组创作员,青岛市文联《海鸥》文学月刊编辑,编审等职。著有《醒来的鱼》《五月的丁香》《飞鸟的高度》《草鞋抒情》《耿林莽散文诗精品选》等散文诗集7部及《耿林莽随笔》《人间有青鸟》等散文集多部。享年96岁。</p> <p class="ql-block">  原因同志的散文集题名为《情感小屋》,这是个新鲜而又脱俗的题名。读后记,才知道是为了纪念他过去那间15平方米的既是居室,又是书斋的房间:“一张书桌被各式箱柜、锅碗瓢盆过分亲昵地簇拥着”,而他,我们的作家则如“一匹跋涉中的骆驼”似的弓伏于书案默默写他的散文。他说:“悲壮一点,可以把我看作一个驼背老人。”照我看,并不悲壮,却有一点悲凉。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的作家和诗人,是曾在怎样的条件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造来着!我想,即此一点,也使我们在读他的散文时倍增一种凄清和亲切之情。</p><p class="ql-block"> 文人墨客们喜欢为自己的房子起一个雅号,什么斋,什么居,什么庐之类。原因没有这种雅兴,径直称之为“情感小屋”,我看倒更动人些。读过他的这本书后,我却不想附会作者的原意,而是觉得,他书中的许多篇什,其实本身便是一处感人至深的“情感小屋”。“友谊和爱情,回忆与期待”,都成了他的“小屋的风光”。尽管其中有的侧重抒情,有的侧重写景,有的记人,有的叙事,还有的近似随笔杂感,却大抵都有真切动人的感情色彩,这或是他散文最动人的所在。因而,我想说的第一个感受便是:这些散文本身,就是一些精致幽雅,耐人留连的“情感小屋”。让我们从它敞开的窗户,去窥探作家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吧。</p><p class="ql-block">原因是写散文诗的,他的散文诗集《相思草》我读过。郭风同志为《情感小屋》写的序中,曾指出,他的散文中采取了散文诗的“某些构思方式以及表达手法”,这是很自然的。我完全赞同郭风同志的观点。想补充一点的是,我觉得《情感小屋》超越了《相思草》,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他的散文比散文诗写得更出色。这是什么原故呢?我想,散文诗由诗衍生出来,本是求得表情达意更加舒放洒脱,但由于诗的凝练,尽管发展为散文诗了,在文体上仍有某种拘谨和约束的残迹,加上一些作者的过分矜持,以至矫饰、做作,便在无形间给若干散文诗以“解放脚”的忸捏之感。因此,我自己在创作中曾试图向散文求援。我觉得,散文比散文诗更易于写得自由,亲切,洒脱,舒展。散文诗适当向散文借鉴或“回归”,当是有益的。至于原因的散文,其基本格局是属于“美文”一类散文的,所以,他的若干篇章中散文诗化的发展,就显得自然、妥贴、凝练而精致,甚至在语言节奏上也有一种诗的韵味。比如《关于花》这一篇,从构思结构技巧,都晶莹剔透,灵巧端庄。月光花、杜鹃花、兰花和山茶花,这四种花卉,从色彩到抒情格调,都各具特色,毫不雷同,可视为颂花的散文诗组。但是,还由于它在写法上舍弃了散文诗那种复沓式的近似,显得更为摇曳多姿,自由松散,因而更优美动人了。可以说,它的成功在于吸取了散文诗的长处,又舍弃了它过于严谨与拘泥的形式上的束缚,并使之成为散文诗化的散文,而不是散文化的散文诗。“当一万盏美,一万盏爱,一万盏青春,一万盏热情次第斟满并高高举起,人们的目光叮当碰响,春天在这里拥挤着。”这是诗化了的散文语言。由万朵茶花引申出的“万盏”美、爱、青春和热情,这是一个过渡,复由这“盏”向“斟满”“高举”过渡到“目光叮当碰响”,过渡到“春天在这里拥挤着”,这种感觉递转推移的通感手法的成功运用,显示了原因散文语言功力之深厚。</p><p class="ql-block"> 原因散文很注意写人写景叙事抒情的结合,他善于捕捉细节,要言不烦地以简练笔触,勾勒情调意境。他观察细致,剪裁得体,下笔从容,每能层次鲜明、起伏跌宕地推出环环相扣的精美篇章。《洱海、洱海》和《沉睡的大怒江》便是这样的艺术精品。洱海和怒江都是诗人作家经常吟诵的风光,读者看腻了那种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导游式游记散文。原因的洱海和怒江则充满了他自身的感受,独特的抒情,不是滥俗的调子。在《洱海,洱海》中,人的感情变幻和海的色彩推移相呼应,从而展开了春日的温情脉脉,夏夜的浓云密布和严冬的白雪飘洒几种不同境界,并升华的哲理的沉思:“一湖禅意静静,一湖哲理静静,一湖思索静静。我却激动得大喊大叫……”</p><p class="ql-block">《沉睡的大怒江》也许可推为《情感小屋》集的代表作。怒江,顾名思义,当有一种雄狮怒吼的气概,原因却着意于它的沉睡。从鼾声开始又以鼾声结束,以月光下的幽寂与冷峻,以溜索上傈僳汉子悠然饮酒的神情,以江岸悬崖上老人的从容耕作,这些精心摄取的特写画面,,出神入化地绘出了怒江特有的风情,然后归结为他的沉睡,他的鼾声:“大怒江是陷入沉睡了。溜索就是它的鼾声。悬浮在溜索上的壮汉就是它的鼾声。险峻的山地上漠然的老农就是它的鼾声。</p><p class="ql-block"> “是的,大怒江是陷入深深的睡梦中了。月光是它的鼾声,蝉鸣是它的鼾声。也许,我沉思的目光也被他权充了鼾声呢。”</p><p class="ql-block"> 这种叙事与抒情的结合,这种人的感情向大自然的注入,处理得自然、贴切、质朴而又传神,确实散文妙笔。</p><p class="ql-block">《情感小屋》中还有另一类型的散文,那就是近似人物速写的篇章。如《董老迂》《贵禄》《李子良》等,显示了原因散文的另一种优势。如果说,《关于花》《那人》这类散文从散文诗中吸取了营养,那么,他的人物散文中有某些小说的素质。他不仅善于以优美文笔抒写自然风光,也善于捕捉人物的细节特征,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的心态、神情和性格。我觉得他的人物散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就人写人,而是通过人写出了他所处的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一定时期社会风情的“备忘录”。比如《董老迂》,作者在这个农村教书先生的不无迂腐的形象上,倾注了深深的同情:妻子改嫁,“路上相遇,他女儿都不愿认他了。”对这个不幸的老人,原因写道:“太阳完全沉落下去了,一片暗影慢慢爬上了他的脸,使他显得从来没有过的苍老……”似乎只是平静的叙述,冷冷的白描,却有一种冷峻与辛酸,自纸背透出。</p><p class="ql-block">《贵禄》中所写的那个平凡的农村青年,只不过在贫穷和文化落后的村庄中不甘于寂寞和单调,竟默默地逝去,这是一个更沉重的悲剧结局。作者写道:“梦的花环,有时也会成为致人于死命的绳圈。”这是一曲哀伤的挽歌。透过这悲剧的哀伤,我们感受到中国农民从几千年的封闭与落后走过来的步履的沉重,也感受到他们对现代文明之渴望的迫切。原因同志的这些散文,有着现实主义的深沉感染力,以及蕴含着很深的对于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其价值不在那些诗情洋溢的优美篇章之下。也许,这是他散文创作的两翼,是《情感小屋》的两扇窗子,各以其不同的风姿,给我们以审美的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2年3月于青岛</p><p class="ql-block"> 原载《边疆文学》</p>

散文诗

散文

小屋

鼾声

情感

怒江

洱海

原因

一万盏

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