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深入感受烟火气中的少数民族风情,我们特意留出一天脱离常规景点行程:上午赴德峨赶墟,下午走访民族村寨、参观深圳罗湖援助的隆林三冲缘高山茶场并体验采茶,晚间则共赴篝火晚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住宿于隆林县城,清晨七点闹钟准时响起。用过酒店自助餐后,车辆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在九点多抵达德峨镇。在隆林非遗保护中心杨丽萍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这座多民族交融的德峨集市。</p> <p class="ql-block">平原地区此刻早已日悬半空,德峨镇却因地处高山,仍被云雾轻轻裹着。每周一次的集市却已热闹非凡,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两侧,各式摊位沿街铺开。竹箩、蜡染、银饰、民族服装、手工布鞋、山野蜂蜜、各色山货……满是民族特色的物件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我们走走停停,或俯身细看,或伸手触摸,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挑选着心仪之物。这可忙坏了带队的杨主任,她的目光始终追着队伍,生怕少了谁、落了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行至一个摆着十几只竹箩的摊位,我不由得停下脚步。那些编织精美的竹箩勾着我的目光,让我久久不愿离开——我小时候便会绣花,也擅长编织毛衣、手袋与帽子,对手工活本就格外偏爱。此刻看着这些竹编箩筐,只觉得爱不释手。我和卖竹箩的老奶奶拉起了家常,她告诉我,这些竹箩是家里几口人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编好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砍来成熟的竹子,晾干后削出竹皮,再晒到半干,才能一圈圈慢慢编。”老奶奶说,编竹箩时竹子常把人手划得流血,尤其是刚学编织的后生,手上更是常血淋淋的。如今每个箩筐卖100元,可生意并不好,“山里人都会编,不用买”。我问她为何不把竹箩卖到山外,老奶奶却叹了口气:“家里后生都出去打工了,就剩我带着小孙子孙女,哪知道怎么卖到外面去哟。”听完她的话,我心里沉甸甸的,真盼着能为她们做点什么。后来杨主任告诉我,隆林尤其是德峨这样的小山区,此前少有游客到访,至今仍是相对贫困的地方,日子过得确实不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好在如今隆林是深圳罗湖的帮扶对象,我由衷期盼,借着发达地区的帮扶,像老奶奶这样的家庭能早日团聚,儿女不必再外出务工,孩子们也不用做留守儿童。临走时,我们几人悄悄给老奶奶留了些现金,聊表心意。</p> <p class="ql-block">离开竹箩摊位没几步,一家摆满民族服装与头饰的店面又吸引了我。我们刚走进店,一位漂亮的苗族姑娘便迎了上来。见我们盯着银饰头盖不停打量,她笑着走过来,主动帮我们一一戴上,还耐心地搭配不同的民族服装,细致讲解:“这是苗族的,这是彝族的,这是壮族的……”她还教我们分辨不同民族服饰的特点,尽管我们听得一头雾水,却还是兴致勃勃地把每种服装、头饰都试了个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苗族姑娘明明知道我们只是欣赏、拍照,不会买,却毫不在意,全程笑着帮我们穿戴、拍照,还主动和我们合影。我们在店里足足耽误了她一个小时,一分钱也没花,可她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没有半点不耐烦。这份纯朴与善良,让我心里满是感动。</p> <p class="ql-block">逛完主街,我们又去了农贸市场。看着当地新鲜的农产品、草药,还有刚摘下来的原生态水果,我满心都想带些回家,可离返程还有好几天,寄回去肯定不新鲜了,只好遗憾作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路过一个飘着香气的香糯煎饼摊时,杨主任还自掏腰包,给我们每人买了一份品尝。刚出炉的煎饼软糯香甜,入口满是米香,竟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煎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在德峨民族街的墟日里,没有遇见什么轰轰烈烈的景致,却在与老奶奶的闲聊中,触到了手工竹箩的温度;在与苗族姑娘的合影里,染上了民族服饰的鲜亮;在香喷喷的煎饼中,满足了舌尖的挑剔。这些烟火气里的细碎交集,藏着最真切的民族风情。原来所谓难忘,从不是什么盛大场面,而是山风吹过竹箩的轻响,是银饰碰撞时的笑声,是陌生人递来的那句“试试看”——正是这些瞬间,让这趟赶墟,成了我心里最温暖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