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博物馆——“从西南夷到益州郡”特展

花如雪

<p class="ql-block">  从新闻报道中得知云南省博物馆正在举办“从西南夷到益州郡”特展,心向往之。为与暑假错峰出行,等了一天又一天,似遥遥无期的暑假终于结束了。千里迢迢,怀揣着几分激动的心绪,踏入云博特展大厅。</p> <p class="ql-block">  特展分为三个单元,勾勒出战国秦汉时期云南从西南夷到益州郡的历史画卷,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演化中云南风貌。</p> <p class="ql-block">  战国秦汉时期,云南分布着滇、昆明(滇和昆明最早都不是指地名,而是人种、族群的称呼)、徙筰、哀牢、句町、劳浸等众多部落、族群,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将他们统称为西南夷。</p> <p class="ql-block">  云博布展很贴心,在一面巨大的墙上用动漫的形式为参馆者展示了各古老族群的聚居区域,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而生动。</p> <p class="ql-block">  从战国时期开始,云南文化开始与中原文化接触,向中原人学会了先进的青铜器制造方法,也开始把青铜器作为礼器、祭器,云南的青铜文化开始兴盛起来。</p> <p class="ql-block">人面形铜弯刀</p> <p class="ql-block">牛角形铜器(春秋~战国)</p> <p class="ql-block">  靴形铜钺、铜指护、铜牛角形器、铜弯刀等青铜器是“哀牢”族群最具代表性的武器和礼器。</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哀牢”族群主要活跃于两汉时期,是当时滇西地区(今云南保山地区)最为强大的族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众归附东汉,汉明帝设哀牢、博南二县,并置永昌郡管辖。从此,哀牢成为东汉边疆行政体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铜柄铜钺(战国~西汉)</p> <p class="ql-block">  展柜中的这件铜柄铜钺礼器,器物为杖式,由杖头和柄身组成,通体青铜铸造。杖身为长实柄,柄一端较尖,杖头为靴形铜钺,刃上是有几何纹饰。</p> <p class="ql-block">  一般从战国前期到汉代的青铜钺礼器手柄多为木制,保存如此完整的金属手柄很少见。这件铜钺杖通身基本见不到青铜器特有的绿色,灯光下依然闪烁着尊贵的金色。想象当年哀牢国王手执这件青铜钺权杖来执掌他的国家朝政,是何等的威风凛凛。</p> <p class="ql-block">铜指护(春秋~战国)</p> <p class="ql-block">  指护为哀牢特色饰品,器物成组,长短不一,每只整体似船型,两端尖锐,中间有一环扭。断面为圆形,器物应是戴在手上保护手指之用,或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知道会不会也是一种近距离搏斗的防身利器。</p> <p class="ql-block">动物形铜杖首(战国~西汉)</p> <p class="ql-block">双鹭铜杖首(战国)</p> <p class="ql-block">  展品中以凤鸟、白鹭和鸡等鸟形状的动物形铜杖首为“昆明”族人的典型器物。</p> <p class="ql-block">  “昆明”族人最早生活在滇西北地区,以今天的大理地区为中心。“昆明”族人主要以游牧民族为主,多辫发,身穿袍子或裘。</p> <p class="ql-block">手执铁剑铜武士(西汉)</p> <p class="ql-block">  该器物残损不完整,高约15公左右。人物通体着服饰,头部佩戴物的中间有凸起,似为头盔,身上的衣饰宽大,与一般的铠甲不同。左手残断,右手执物,或许为一柄剑。人物深目高鼻,龇牙咧嘴,略带戏谑的表情,双耳外露在服饰外。</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个深目高鼻,龇牙咧嘴的执剑武士像,在脑海里不断挖掘他像什么人,一下想起动画片《蓝精灵》,他很像那个坏坏的格格巫。</p> <p class="ql-block">  执剑武士完全不是昆明族人的形象,应该是异族人。据汉代史书记载,那时在新疆地区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赛人或者赛种人。西汉早期,匈奴部落和大月支部落发生战争,匈奴与大月氏的战争将赛族人驱逐出了他们原来生活的土地,赛族人有一支南迁到云南地区,成为云南多民族的其中一个民族。这件貌似赛族人的青铜执剑武士或许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吧。</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物形杖首(战国)</p> <p class="ql-block">  这件战国时期的杖首,中空,上身着方格纹薄衫,下身着棱形回纹饰裙,颈挂饰物,两臂饰镯,腕饰弦纹串饰,左手略抬高紧贴胸,右手略抬至腰部,两额际有两根编结形带饰,头部额前有刘海,从像的背面看头部均为编发。</p> <p class="ql-block">  第一眼在展柜中见到这件人物形铜杖首时,第一感觉就是,她就像美洲的印第安老奶奶。</p> <p class="ql-block">  曾经看到相关资料,根据最新DNA研究,云南蒙自人与美洲印第安人在遗传关系上存在密切关联,这表明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通过白令陆桥从东南亚大陆迁徙至美洲。</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两件小小的,并不起眼的文物,让自己去查阅资料,又学到了新的知识,这就是走进博物馆的魅力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镂空铜剑(战国)</p> <p class="ql-block">  这件来自于战国时期的镂空铜剑鞘,是“徙筰”族群最具代表性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  这一柄战国时期的镂空蛇纹剑,仔细数一下这柄剑身上大约有19条蛇,蛇身线条流畅,纹饰精美。</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多元化一体文化中,各民族对蛇的崇拜,更早于对龙图腾的崇拜。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尽管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体征,但我们都拥有共同的认知,共同的祖先和理念。蛇在古人的认知中,蛇冬眠后重生,代表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对蛇的图腾慢慢演化成了对龙图腾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彩绘葫芦型双耳铜壶</p> <p class="ql-block">鱼尾铜斧(西汉)</p> <p class="ql-block">  战争是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滇人的作战对象主要是辫发的“昆明人”,“滇”与“昆明”是云南青铜时代两个强大的族群。滇人“耕田,有邑聚”。滇西的昆明人“随畜迁徙”“善寇盗”。双方经常因为争夺生存资源爆发激烈的战争。滇人拥有步兵和骑兵,武器是西南夷中品种最全、最精美的。许多兵器上有精美的平面纹饰,动物形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  从战国时期开始,以滇文化为主的国家或部落,成为了当时云南主要的势力范围和主要文化影响。</p> <p class="ql-block">纺织场面铜贮贝器</p> <p class="ql-block">  贮贝器是战国至两汉古滇国贵族用于贮藏来自印度洋的环纹海贝的青铜容器,相当于现代的“存钱罐”。</p> <p class="ql-block">  贮贝器器盖雕塑以写实手法表现祭祀、战争、纺织、纳贡等场景,被誉为青铜铸造的“无声史书”。</p> <p class="ql-block">叠鼓形狩猎场面贮贝器(西汉)</p> <p class="ql-block">  这件贮贝器通高65.8cm,45.2cm底径,是鼓上加鼓焊接而成,两鼓的足部分别焊接了四头卧鹿和四头卧牛。盖子是单独制作,以活扣与鼓身相连。</p> <p class="ql-block">  器盖上有三个人,身背长剑,骑马的两人一手握缰绳,一手持兵器,追赶着前面惊慌失措的鹿。</p> <p class="ql-block">  这件贮贝器器型匀称,工艺精湛,体现出极高的铸造水平,表现的场景生动自然。贮贝器是财富的象征,叠鼓形贮贝器更是钱多多。出土叠鼓形贮贝器的墓葬规模都比较大。叠鼓形贮贝器被视为代表滇王,或与滇王身份相当的区域首领的标志性礼器。</p> <p class="ql-block">  “滇”墓葬中,以铜鼓、贮贝器为代表的权力象征,与中原地区以鼎、簋为代表的礼制体系区分开来。</p> <p class="ql-block"> 从战国时代开始,滇中地区,以滇人为首的部落强大起来,滇人开始有了自己的王。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第一代滇王为庄蹻(真伪有待进一步考证),庄蹻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公元前275年左右,他率楚军进入滇池地区,欲归楚时,道路被秦军阻断,庄蹻带领他的部队,易服从俗,成为该地区的首位滇王。</p> <p class="ql-block">“滇王之印”(西汉)</p> <p class="ql-block">  滇王之印,金质,蛇钮。蛇首昂起,蛇身盘曲,蛇背鳞纹明显,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个字。</p> <p class="ql-block">  “滇王之印”,金质蛇钮,属列侯规格,却是王印,表明滇王国与西汉中央王朝有密切的政治关系,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内臣。“滇王之印”的出土,与司马迁《史记》记载“赐滇王王印”完全吻合,印证了古滇国的真实存在。</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设益州郡,标志着云南部落、族群林立的时代结束,西南夷正式纳入中央郡县制管理体系。</p> <p class="ql-block">“益州”云纹瓦当(西汉)</p> <p class="ql-block">  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册封地方滇王,采取“以其故俗治”的策略,同时设置滇相等行政体系,将文书、官职、户口、赋税、法律等制度引入当地,并传播儒家思想,形成新旧并行的创新规制。</p> <p class="ql-block">铜孔雀灯(汉)</p> <p class="ql-block">龙虎纹金带扣(东汉)</p> <p class="ql-block">铜马(东汉)</p> <p class="ql-block">  汉开西南夷后,不断向南方大规模移民实边,从展出的文物看,如灯具、金扣带、铜马等可以看出,中原生活风貌渗透进了西南夷社会的方方面面,见证了西南夷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与内地逐渐趋同,也反映出西南夷各族群与汉族移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烙印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  云博之行,大饱眼福,更学到很多过去未知的历史知识。云博,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木马(汉)</p> <p class="ql-block">乙巳八月初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