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贯穿千年的繁华梦境

浩瀚花.摇篮纪

<p class="ql-block">“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白于天宝二年所作的一首即兴诗,传闻李白任翰林学士时,唐玄宗与杨妃赏牡丹,邀请李白撰写诗词即兴。然而李白此刻却在集市上喝得酩酊大醉,唐玄宗命下属将他唤醒,李白醒了之后,又要喝酒,半晌之后,《清平调》三首写成,由于辞藻华丽却又不失真挚,语言凝练而不失境界,这三首诗一出就把唐玄宗和杨妃两人弄得喜笑颜开——李白才华果然名不虚传。清平调三首以名花衬托美人,反映盛唐气象。沉香亭里的宫人翩翩起舞,丝竹琴弦的意向中,是对繁荣盛景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盛唐的江山万里广阔,丰满而娇艳的牡丹花绮丽多彩,壮丽气象之下,人们丰衣足食,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不论是李白还是王维,孟浩然或是颜真卿,都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明珠。李白更是“顶流中的顶流”,杜甫《饮中八仙歌》有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狂傲,独属于盛唐,是盛唐的朝气蓬勃与壮阔豪迈孕育了他,他是盛唐的瑰宝,就连当朝的皇帝与贵妃,也不得不折服在他的文采之下。他是当之无愧的盛唐第一诗人,从明堂赋到临终歌,从静夜思到赠汪伦,李白可谓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他是盛唐的顶流,诸多名士和诗人都以交结到李白为荣;李白的天赋可谓是百年难得一遇,他在文坛界中就仿若一颗高悬在夜空上的极星,可望而不可触得。他的很多诗词都是即兴而作,而这恰好是很多人一辈子也做不到的事情。盛唐的华美与瑰丽的想象早就出了独一无二的李白,而他恰好是我国唐诗浪漫主义诗词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  开元时期,经济繁荣,国家财富日益增长,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此时,唐人对牡丹的培育,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历代唐朝皇帝和贵妃都有对于牡丹的喜好,加之唐代流行丰满而健硕的审美,牡丹之风盛行于全国各个阶层。人们认为,牡丹丰满而硕大的花朵象征着国运的昌盛,加上唐朝崇尚高饱和以及明丽的色彩,牡丹日益风靡。牡丹齐放的盛景和当时盛唐的繁华气象与大好河山交相辉映,显现出辉煌广阔的盛世前景。“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在精巧的沉香亭边,贵妃衣袂飘飘,如同天宫上的仙女。</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凝练的绮丽而梦幻的意象,配以精妙高绝的文笔,使得它成为千古名调。唐玄宗和杨贵妃看到这诗,也不禁惊叹于他的才高八斗。尽管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李白的即兴艳词,可诗中呈现出的画面完完全全是一个古风美人的感觉,飘逸凌空而又不染纤尘,丝毫没有堕落颓废的意象。“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大唐的美人与花丛、高楼相得益彰,长安街上的美酒与华服构成了一幅绝美如幻的画卷。当时的人们体态健美、眼神自然,全然不似宋代以后的拘谨内敛。华美的衣饰与随处可见的高楼美食让长安成为当时有名的国际大都市,当时的文化蓬勃发展,大唐迎来了她最辉煌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然而古人有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盛唐的光辉虽然绚丽而耀眼,但终究摆脱不了盛极而衰的宿命。尽管当时全国各地欣欣向荣一片繁华,可却隐藏着盛世的危机。唐玄宗开始上台时还算是一个有为的君主,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经济的辉煌,他也日益生了骄奢淫逸之心。单纯的美食华服以及美人儿孙已经满足不了他的日常需要,再加上一些人性的弱点,他逐步开始运用一些才华横溢但人品欠缺的奸臣,其中著名的就包括唐代知名奸相李林甫,以及胡人地方节度使安禄山。</p> <p class="ql-block">  在李林甫当上宰相之前,唐代的宰相是著名诗人张九龄。面对诸如李林甫、安禄山等奸佞,他竭力抗争,可惜忠言逆耳,加上李林甫溜须拍马的本领堪称一绝,不仅让安禄山当了十多年的节度使,更是埋下了唐王朝衰败的祸根。张九龄早就断言安禄山会给大唐带来巨大灾难,可惜当时的唐玄宗偏偏不信邪,让胸无点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当了将近二十年的宰相。即便是当年的魏征都没他长久。李林甫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参与陷害太子,就连当时的右丞李适之也被他陷害至死。他嫉贤妒能,被他陷害的才人武将不计其数,哪怕就是李唐王室的宗亲也要对他礼让三分。一时间民间人怨沸腾,可唐玄宗仍然沉浸于纸醉金迷的梦幻之中。李林甫十分害怕那些有才能的武将会威胁自己地位,便大量利用胡人担任节度使。而节度使在自己的地盘又有很大的独立权,这因此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p> <p class="ql-block">  繁华的唐朝宛如一场梦境,千年前的盛唐景况更是空前绝后。繁华包容的大唐上面的牡丹花底部,却隐藏着空前的盛世危机。奢侈之风遍布了整个大唐,靡丽繁荣的表面之下,是无数才子能人被打压的残酷现实。加之自秦汉以来就始终贯彻于整个中国的民族和阶级矛盾等,所有这些就等到一个时间点正式爆发,却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自唐朝建国以来,胡风盛行,街道上处处都是身着胡服、吃胡食的年轻男女,尽管唐朝时候尚有宵禁,但人们的业余生活已经极大丰富。当时的服饰华美而轻薄,甘蔗制糖的技术也传入了国内,据说,唐太宗为了能吃到更加甜美的蔗糖,特意派遣留学生到印度学习蔗糖技术,并带回了几名印度制糖工人。唐朝的包容与开放不止于此,西天取经的玄奘、东渡日本的鉴真……这些都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与发展。在一场万象更新的华丽登场后,盛唐的脚步慢慢跟进了……</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天公作美,也许是唐朝自有福分,唐朝时期气温比现在偏高1-2度,中原地区随处可见竹林柑橘。并且因为农业时代人的开发能力有限,唐朝的森林覆盖率比现在还要高出十几个百分点。长安城附近到处可见野生动物出没,而荔枝的种植北界也到了成都一带。众所周知,成都离西安并不算很远,可以古代的交通条件,吃上一口荔枝并不容易。由于荔枝不耐储存,唐玄宗不惜快马加鞭动用民力让杨贵妃享用。当时的长安能产很多水果,但受制于气候,一些水果品类仍需进口。然而,恰巧在那个时期,唐朝的气候开始下降,在开元年间的最后一年,宫中柑橘树大量枯死,原先的初雪竟然比之前早了一个多月。我们都知道,气候的变化无疑会影响到百姓的生产,这对农业社会尤为致命。</p> <p class="ql-block">也许,唐朝衰败的种子,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种下了——只不过发芽还需时间,直到10多年后的安史之乱后,这朵衰败之花终于成功破土,结束了昔日繁华的盛景。当此时的唐玄宗不得不因为战乱逃亡蜀地时,是否会对曾经对张九龄的建议视若无睹而感到悔恨?奸佞和欺诈永远伴随在君王身侧,他们善于揣摩人性的弱点,竭力媚上欺下、打压异己。而君王也不是天生圣人,身居高位也往往看不清脚下的路。唐玄宗和李林甫这一对君臣无疑要对唐王朝的衰败肩负巨大的责任,可王朝周期律也如一道无形的屏障框住了唐朝的发展,面对无形的历史车轮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也许,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在强盛时期极力发展社会经济与秩序,就可以给衰败时的我们积累更大的底子,给王朝落幕时一个尽可能圆满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  唐王朝的景象最终落幕在了天边,可盛唐的一切仍然活在心里。或许,唐早已跨越了时空与地域,根植在了我们的文化认同中,“盛唐气象”也早已不是唐玄宗统治下的开元天宝年间的大唐,而是新时代中国对于伟大复兴的自信与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年前,大唐的李白在沉香亭中写下《清平调》三首,成就了一幕跨越千年的梦境与冥想。千年后,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清平调》中的景象变为现实,只是,我们这一代将不会有什么至高无上的皇帝压在我们的头上,不会有皇权与宦官来限制我们的行为。沐浴在时代春风中,昔日的牡丹花再一次绽放笑颜,唐装美人翩翩起舞,千年前的风情再次展现在眼前。但此时,我们将不会再有君王和大臣,我们只有时代的高歌与自由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p><p class="ql-block">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帝王大臣与王公贵族离我们远去,唯李白诗篇千古流传。盛世的美人应是时代的明珠,她们从来不该为战乱和衰亡赔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