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里的维也纳

茂连

<p class="ql-block">在我的收藏里,有一套 1838 年出自维也纳皇家瓷器厂(Kaiserlich-königliche Porzellanmanufaktur Wien)的经典杯碟。杯碟上的画面细腻生动:街道两侧的古老楼房、悠然步行的市民、缓缓驶过的马车,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景象。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让人仿佛置身 19 世纪的维也纳街头,感受那份繁华与优雅。</p><p class="ql-block">在照相机技术刚刚萌芽还尚未普及的年代,维也纳皇家瓷厂的艺术家用瓷器留下了一帧“高像素”的城市影像。由于画幅太小、场景却极为丰富,我只能借助高倍放大镜去细细辨认细节。画面一角,一块模糊的蓝色路牌隐隐写着“Strauchgasse”的字样。循着这一线索,我在维也纳地图上找到了Strauchgasse(灌木街)的坐标。</p><p class="ql-block">某个闲暇的午后,我带着这份好奇心走进维也纳内城,寻访杯碟中描绘的街道。果然,Strauchgasse 依旧存在,只是早已与杯碟中的模样大相径庭。如今的小街两侧耸立着厚重而庄严的历史主义建筑,仿佛一座座纪念碑般守护着往昔的繁华。街口拐角处,正是闻名遐迩的中央咖啡馆(Café Central)。</p><p class="ql-block">我从中央咖啡馆这一端缓缓走到街道的另一头,在正好对应杯碟画面的位置久久凝视,努力寻找当年遗留的痕迹。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在杯碟问世后的十九世纪中叶,维也纳正经历一场巨大的蜕变,迎来所谓的“黄金时代”。低矮的老维也纳民居逐渐被替换,新的宫殿、咖啡馆与公共建筑慢慢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到过维也纳的朋友,几乎都知道中央咖啡馆(Café Central),它建于 1876 年,被游人誉为世界最著名的咖啡馆之一。曾是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灵感工坊,更是奥匈帝国黄金年代的缩影。今天,很多人慕名而来,在此排起长队,只为在咖啡与甜点之间追寻帝国的余晖。但也许并没有几个人知道,这家声名远播的咖啡馆就在 Strauchgasse 的街口。</p><p class="ql-block">我还在街角发现了一块纪念铭牌,上面写着:曾有一条溪水穿过这条街巷,沿着深沟流淌,最终汇入多瑙河。“Strauch”在德语中意为“灌木”,铭牌印证了此地曾有小溪流经,溪畔灌木丛生的往昔。六百多年前,这里便被称为 Strauchgässel(小巷),地名转化为街名。可以想象,那时的维也纳内城仍带着几分自然与乡土气息,与不远处高耸入云的圣斯蒂芬大教堂相映成趣。而到了 1838 年,也就是我手中这套杯碟所描绘的年代,Strauchgasse 已展现出另一番风貌:低矮的楼房、带庭院的府邸、街道上马蹄哒哒人来人往。构成了温润闲适、充满小确幸的日常图景。这正是Biedermeier贝德玛雅时期(1815–1848)的真实写照——一个市民阶层崛起的时代,艺术远离政治,转而歌颂生活的温馨与细腻。</p><p class="ql-block">这套维也纳皇家瓷器作品在当时被称之为 Veduten(街景画),艺术家以极其娴熟精湛的手绘技艺描摹实际存在的城市街道与建筑,并辅以厚重华丽的真金描边,使其既具贵族的尊贵气派,又蕴含市民的亲切气息,可以说,这套瓷器代表了当时欧洲制瓷工艺的顶尖水平。</p><p class="ql-block">因此,这套杯碟不仅是一件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一段凝固的维也纳历史。它让我们触摸到这座城市从自然走向文明、从市井蜕变为文化之都的轨迹。如今,人们行走在 Strauchgasse 上,所见的是恢弘挺拔的建筑与咖啡馆内外熙熙攘攘的游人;而透过这套精彩的瓷器,我们又能瞥见早已消失的溪流、灌木、庭院与昔日街头的日常风貌。我想,收藏的乐趣正在于此:不仅在于欣赏岁月沉淀下的美感,更在于通过这些遗存,重新理解历史、感受文明、聆听时代的回声。正因如此,每当我凝视这套古董杯碟,仿佛是在回望,让我能在今日的街头,与百年前乃至几百年前的维也纳不期而遇。</p> 经典的贝德玛雅风格 老街与教堂 <p class="ql-block">黄昏时的中央咖啡馆</p> 老路牌与历史铭牌 老街素描 瓷盘上的同款老街 拍长队的中央咖啡馆 瓷杯上的老街景 今日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