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与宁波友人艾升应约,踏入朵拉倍拉公司董事长武鹏飞的办公室。推门刹那,一缕糅合松香与陈韵的茶气悄然迎面,如丝路风沙裹挟着岁月低语。茶几上,紫砂壶正咕嘟轻沸,琥珀色的茶汤澄澈透亮,砖面金花若隐若现——这,正是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的茯茶,静候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逢。</p> <p class="ql-block">图中陈列两件古意盎然之物:左侧为陕西官茶的复刻包装,右侧则是陕西官茶票的仿制凭证。官茶票,曾是古代茶叶贸易的命脉凭证,在陕西茶政中举足轻重。彼时,边销茶如茯茶,不仅是边疆民族的日常必需,更是中原王朝与西北各族茶马互市的核心媒介。为规范产销、保障贸易秩序,官府设票管制,以票控茶,杜绝私贩,维系边疆安定。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整顿茶务,改革茶引,虽非首创官茶票,却使其制度更为严密,推动了茯茶产业的规范化与繁荣。官茶票不仅为国家征税提供依据,更赋予陕西茯茶官方背书,提升其信誉与市场地位。在制度护航下,茯茶生产有序、品质稳定,资本汇聚,技艺精进,产业勃兴。虽今已退出历史舞台,然其在茯茶发展史上的奠基之功,不可磨灭。</p> <p class="ql-block">这是左宗棠的一副对联,他写的内容是:</p><p class="ql-block"><b>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b>。</p><p class="ql-block">左宗棠与泾阳茯茶的故事是中国茶史上的一段佳话,体现了这位晚清重臣对西北经济、民生与边疆稳定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叶,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回民起义后,面临西北边疆危机。左宗棠于1860年代后期受命督办陕甘军务,后率军收复新疆(1875—1884年)。在经营西北期间,他注意到泾阳茯茶(又称“茯砖茶”或“官茶”)的特殊地位:这种茶通过发酵工艺制成茶砖,易于运输和储存,不仅是西北、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更是中原与边疆贸易的关键商品。</p><p class="ql-block">左宗棠对茯茶的贡献主要集中在“茶法改革”上:</p><p class="ql-block">1. “整顿茶务”,推行“以茶治边”</p><p class="ql-block">左宗棠认识到茯茶对边疆稳定的重要性。历史上,中央政府常通过茶叶贸易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茶马互市”),并借此维护民族团结。左宗棠延续这一策略,将茯茶作为经济与政治工具,增强边疆对中央的向心力。</p><p class="ql-block">2. “改革茶税,减轻商负”</p><p class="ql-block">此前清朝茶税繁重,导致私茶泛滥,官方茶市萧条。左宗棠奏请朝廷“减免茶税”,推行“茶引制”(即颁发茶叶贸易许可证),鼓励商民合法经营。他降低茶叶运输成本,吸引更多茶商参与泾阳茯茶的产销,从而活跃西北贸易。</p><p class="ql-block">3. “支持茯茶产销,保障民生”</p><p class="ql-block">左宗棠在西北推行屯田垦荒、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茯茶产业。他扶持泾阳等地的茶厂,确保茯茶质量与供应,既满足边疆需求,又带动了陕西、湖南等产茶地的经济(茯茶原料多来自湖南黑毛茶,经泾阳发酵制成)。</p><p class="ql-block">4. “以茶助军,巩固后勤”</p><p class="ql-block">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左宗棠利用茯茶贸易补充军需。茶叶作为硬通货,可用于交换物资,部分茶税亦充作军费,体现了“以商养军”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左宗棠的改革促进了茯茶产业的复兴,使泾阳成为当时西北茶叶集散中心,茯茶销往甘肃、新疆、西藏等地,甚至远至中亚。</p><p class="ql-block">通过茶政改革,左宗棠稳定了西北经济,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为后来新疆建省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这段历史也让茯茶获得了“左公茶”的民间美誉,至今仍是陕西茶文化的重要符号。</p><p class="ql-block">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而茯茶原料主要来自湖南安化。他早年对湖南茶叶的熟悉,可能影响其对茯茶的重视。有说法认为,左宗棠曾鼓励湖南茶农扩大生产,支持泾阳茯茶加工,但具体细节已难考证。</p><p class="ql-block">左宗棠与泾阳茯茶的故事,是19世纪中国边疆治理中“以茶稳边”政策的典型体现。其茶法改革不仅振兴了茯茶产业,更将经济、军事与民族政策有机结合,展现了这位政治家务实而长远的眼光。今日泾阳茯茶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历史底蕴中依然留有左宗棠时代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武总将一块泾阳茯砖茶递至我掌心,茶砖紧实如砚,黑褐油润的表面金花点点,宛如星河凝固于陶土之间。“这茶,与丝路同岁。”他轻叩茶面,清响如磬,茶香随之苏醒。据载,公元1368年,泾阳茶人以泾河水润安化黑毛茶,借关中半干气候,首创“发花”工艺,于伏天制茶,效似茯苓,故名“茯茶”。明清之际,泾阳为官茶集散重镇,万砖南来北往,经茶马古道远赴边疆。游牧民族以肉奶为食,茯茶“消腥腻、解燥热”,遂成“生命之饮”。1900年慈禧西狩,周莹进贡茯茶,因口音传为“福茶”,紫禁城内一时“福”气盈庭,茶香入宫,寓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武总用手轻撬茶砖,霎时,细密金黄的菌丝如星芒迸裂,绽放开来。“此乃茯茶之魂——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他娓娓道来,此益生菌唯在特定温湿中自然孕育,非人工可为。它悄然分解粗纤维,释放γ-氨基丁酸等活性成分,使茶汤醇厚回甘,亦赋予茯茶独特养生价值。</p> <p class="ql-block">“昔日是牧民的‘解腻神器’,今朝成都市人的‘养生法宝’。”武总笑言,递来一份检测报告:茯茶茶多糖含量为普通绿茶三倍,具显著降血糖、降血脂之效。我亦深有体会,每逢佳节团聚,午宴酒肉方罢,家人便煮上一壶茯茶。至午后,酒意渐消,腹中舒畅,众人笑称:“此茶能‘刮油’,饮之如涤肠胃。”一盏茶,承古启今,润物无声。</p> <p class="ql-block">我轻嗅茶砖,菌香中隐透松脂清气,似关中古道的风穿过六百年光阴。友人注沸水入盖碗,茶汤瞬时泛起红浓光泽。“头泡洗尘,二泡醒神,三泡方见真味。”他语落,茶汤分入杯中。轻啜一口,醇厚绵滑的茶汤裹挟陈香与菌韵在舌尖绽放,回甘如丝,悠长不绝,仿佛饮下一段沉静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武总指着案上养生壶笑道:“如今年轻人爱玩新花样,加羊奶粉便是草原奶茶,添红枣枸杞即成养生茶饮。”言罢,他投几粒桂圆、数颗枸杞入壶,文火慢煨。不久,茶香与果甜交融氤氲,满室生春,茶汤愈发甘润,如岁月酿出的蜜。</p> <p class="ql-block">武总告知,2010年陕西重启泾阳茯茶传统工艺,如今咸阳茯茶企业已达51家,年产值逾30亿元。茶室之中,既有“陕西官茶”复刻票证,亦陈列“泾隆天尖”“金花茯茶”等新品佳作,古今辉映,茶脉绵延。</p> <p class="ql-block">他坦言,室内所陈之茶,皆由泾阳一老茶厂手工筑制,不对外售卖,一则自饮品鉴,二则赠予知音客户,如茶传情,不言而贵。</p> <p class="ql-block">此茶与他款茯茶相较,色泽更沉,金花密布,汤感更为醇厚,陈香入骨,显见工艺之精与仓储之善。</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从他们这个茯茶产品背面二维码扫出来的内容:</p><p class="ql-block">泾阳茯砖茶,始于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其是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其香气和作用又类似茯苓,且蒸压后的外形成砖状,故称为“茯砖茶”。泾阳茯茶工艺复杂,从选料、自然晾晒、筛分蒸茶、渥堆发酵、熬茶汁、炒茶、司称、蒸茶、装模、压制成型、晾置、退模、预包装、进烘上架、自然发花、陈化等共计多达29道筑茶工艺,并有三不制之说“离了泾河的水不能制,离了关中的气候不能制,离了秦人的技术不能制”这三大无法复制的硬性条件。</p><p class="ql-block">泾阳是古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此地将来自湖南、四川的茶叶加工后运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次运往泾阳的茶叶被大雨淋湿,人人都以为这批茶叶不能要了,只能安放在泾阳。于是,这种干、湿互变的过程使茶叶在特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微生物发生变化,神奇的“金花”产生了。</p><p class="ql-block">茯茶中“金花”的学名为“冠突散囊菌”,这个地球上新发现不到30年的微生物。过去只在千年灵芝上才偶尔发现过。“金花”呈金黄色,形状如球形蘑菇,大量的研究和临床数据表明,冠突散囊菌与千年灵芝孢子粉非常的类同。茯茶中所含脂肪分解酵素含量高于其他茶类,y一氨基丁酸含量也较为丰富。</p><p class="ql-block">茯茶具有独到的菌花香、药香、茯苓香,初泡入口厚而不腻,中期甜纯带爽,后期即使汤色变浅,仍觉甜纯无杂味。</p><p class="ql-block">“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名茶”。泾阳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古时,泾阳茯砖茶沿“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等四十余个国家,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p><p class="ql-block"><b>茯茶的冲泡方法:</b></p><p class="ql-block">茯茶属于黑茶类,其冲泡比较讲究,分为温杯洁具、投茶、注水、出汤四个步骤,冲泡是先温杯洁具,之后投茶入盖碗之中,冲水时可采用定点注水的方法,注水之后不用盖盖子,可立即安排出汤。冲泡时注意水温、投茶量等。</p><p class="ql-block"><b>具体冲泡步骤如下:</b></p><p class="ql-block">1、温杯洁具</p><p class="ql-block">冲泡茯茶之前,先将水烧开,将开水依次倒入盖碗、公道杯、品茗杯等器具中,充分烫洗后倒掉。此举既可保证茶具的干净卫生,养成好的泡茶习惯,也可提升盖碗内部温度,使茶叶在冲泡时表现最佳状态。</p><p class="ql-block">2、投茶</p><p class="ql-block">使用茶匙、茶则,将5g茯茶陆续投入盖碗之中,不要直接使用手操作,会影响茶叶的口感。</p><p class="ql-block">一般对于茯茶来说,盖碗泡茶的茶水比例在1:20最佳,即110ml的盖碗,投茶量在5g即可,过度则茶汤浓厚,甚至过于苦涩。</p><p class="ql-block">3、注水</p><p class="ql-block">注水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颜色和口感。</p><p class="ql-block">将盛满沸水的壶提起,沿盖碗壁定点注入沸水,保持水流缓慢、稳定,不要直接高冲茶叶,直到住满盖碗为止,不要盖盖子。</p><p class="ql-block">4、出汤</p><p class="ql-block">出汤时间的长短,对于茯茶茶汤的滋味浓醇,影响深远。茶叶在盖碗中浸润5s左右即可出汤。合上盖碗盖子,将盖子稍微倾斜,持盖碗向前倒出茶水,将茶汤滤入公道杯、茶杯之中饮用。</p><p class="ql-block">1~5泡可保持5s 左右的时间,5泡再之后根据需要一次增加如10s、15s、20s、30s......</p><p class="ql-block"><b>冲泡注意事项</b></p><p class="ql-block">对于茯茶,可以进行洗茶一次,但洗茶时间不宜过长久,一般注水完毕后5s左右,即可出汤倒掉,第二泡则正常冲泡、出汤即可。冲泡过程中,全程不要用手触碰茶叶,尽量配合茶具套件冲泡。另外,水温也必须是100℃,投茶量一般110ml的盖碗,选择5g正好适宜,不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增减。</p><p class="ql-block"><b>烹煮法:</b></p><p class="ql-block">用可以加热的壶烹煮。先把壶用开水烫洗一遍,增加壶的温度,然后将茶叶按照1:20的比例放入壶中,微火煮茶三分钟,待茶叶煮到沸腾时,即可饮用。如在此时截断热源,将茶水放置5-10分左右口感会更佳。该方法适合家庭采用。</p><p class="ql-block"><b>茯茶的储存</b></p><p class="ql-block">“存储促升华”,年份越久价值越高,其他茶类忌氧化、潮湿,而茯茶却能在自然条件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储存茯茶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1、阴凉忌日晒</p><p class="ql-block">日晒会使茶叶迅速氧化,产生杂味,影响口感。</p><p class="ql-block">2、通风忌密闭</p><p class="ql-block">通风有助于茶叶自然氧化,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加速茶叶的湿热氧化过程,为微生物代谢提供水分和氧气。切忌以塑料袋密封,可用牛皮纸等通透性能较好的包装材料包装。</p><p class="ql-block">3、开阔忌异味</p><p class="ql-block">茶叶具有极强的吸味性,不能与有异味的物质混放到一起,应放置在开阔而通风透气的环境中。</p> <p class="ql-block">临别之际,友人赠我一块手工茯砖。握于掌中,沉实温润,仿佛握住六百年茶马古道的风霜与回响。归途车窗外,丝路遗迹飞掠而过,我忽有所悟:这一盏穿越千年的茶汤,早已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温度与养生的智慧,悄然酿成一杯永恒的中国味道——茯茶之约,不在一时,而在时光深处,菌香氤氲,余韵不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