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现代雕塑展纪实—2025.9.23. 世博园法国馆

fxt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欧洲雕塑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p><p class="ql-block">饱含了对历史宗教和生活的满腔热情</p><p class="ql-block">罗丹则引领了雕塑及绘画走向现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落在世博园的罗丹艺术中心,罗丹现代雕塑展,呈现了罗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青铜时代》《夏娃》《吻》《巴尔扎克》及《思想者》《悲剧缪斯》《地狱之门》等一百多尊雕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些雕塑作品经法国总统特批,远渡重洋来到上海,有幸在家门口领略大师的杰作,是难得的艺术洗礼和熏陶,虽然不懂雕塑,依然震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过几天这些艺术珍品就要返回罗丹的故乡了,对于我们来说很难再远赴法兰西了,但身处国际大都市,不用舟车劳顿,即可欣赏各种大展实属幸运</p> <p class="ql-block">罗丹石碑像</p><p class="ql-block">这是罗丹的学生路易.马西特,为罗丹制作的纪念碑雕像,创作于 1919年</p><p class="ql-block">这座汉白玉雕像的底部刻着“致敬罗丹”</p> <p class="ql-block">罗丹的作品分布在世界各地</p> <p class="ql-block">梳着辫子的年轻女子(陶土)</p> <p class="ql-block">女半身像(汉白玉)</p> <p class="ql-block">爱(陶土)</p> <p class="ql-block">苏醒(陶土)</p> <p class="ql-block">田中归来(陶土)</p> <p class="ql-block">座钟装饰</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三世全身肖像(油画)</p> <p class="ql-block">关于拿破仑三世 </p><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三世(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全名夏尔·路易·拿被仑·波拿巴,拿破仑一世之侄,其母为约瑟芬皇后与前夫之女奥坦丝·德·博阿尔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三世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唯﹣﹣位总统(1848-1851 年在位)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1852-1870 年在位)、法国历史上者位民选总统及最后一位君主,其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重建了被五十年革命斯裂的法国社会,调和秩序与自由",曾用艺术形式来打造和宣传"帝国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三世被视为"小拿破仑",其统治兼具现代化成就与专制色彩,1870年,他在普法战争的色当战役中惨败被俘,导致了第二帝国的覆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三世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加速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在任期间举办两届巴黎世博会,分别是 1855年和1867年色黎世博会,促进了金融与工业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拿破仑三世有个"现代巴黎梦",他任命奥斯曼男爵主持了巴黎的现代化改造,奠定了如今巴黎城市景观的基名础:奥斯星建筑、地下排水道、林荫大道、咖啡馆的出现,让整个巴黎焕然一新,卫生有序,既有现代高效,又不失浪漫文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系列重大项目让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呈现出万象更新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法国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的大规模的重建和及装修计划中,大批的雕塑工厂应运而生。19世纪的法国迎来了西方雕塑历史上最辉煌的高峰之一,据说每一个家庭的会客厅至少有一尊雕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3年,法国巴黎的官方沙龙拒绝了近60%的参选作品,引发艺术家抗议。拿破仑三世为安抚民众,下旨举办了没有他就不会有印象派的出现。"落选者沙龙",展出作品包括马奈著名的《草地上的午餐》。"落选者沙龙"推动了印象派的出现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处于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之下。</p> <p class="ql-block">水泽仙女(陶土)</p> <p class="ql-block">关于《五感》系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感》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最昂贵的艺术作品之一,是德裔法籍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最著名的作品。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1814年8月6日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893年2月23日在法国塞纳河畔讷伊去世。1866年他被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870年获得法国国籍。在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他搬到了伦敦。而后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他都在法国和奥地利两国之间往返居住。</p><p class="ql-block">1865年,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在沙龙以25000法郎的价格购得“五感”系列作品,成为皇室夫妇私人收藏的一部分。据说罗丹父亲在警察局当信差时的月薪是十五法郎,而这幅画的价格在当时可以买下香榭丽舍一条街。</p><p class="ql-block">《五感》体现了这对皇室夫妇的品味。对欧仁妮皇后来说,施莱辛格借鉴了18世纪路易十六(1754-1793)统治时期的艺术和艺术作品,这是她关于其深深钦佩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1755--1793)的动人纪念。1865年至1870 年间,这组《五感》作品被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陈列在爱丽舍皇宫,也就是现在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官邸。1870年拿破仑三世下台被流放。尽管拿破仑三世被迫离开法国,然而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由于这组油画是他的个人财产,没有被政府充公没收,被允许带离法国。多年后,这组作品被罗丹艺术中心收藏。</p><p class="ql-block">施莱辛格以五种感官为主题的这一杰作,融入了中世纪的绘画传统。他的知识与艺术教育让他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联想到老扬·勃鲁盖尔、彼得·保罗·鲁本斯和伦勃朗·哈门松·范·莱恩的“五感”相关主题的作品。施莱辛格对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的诠释在当时被认为极具创新性,通过两位互动的女性模特,施莱辛格围绕每种感官展开叙述。闪亮的色彩、对细节的关注和画中人物富丽的服装也让整组作品倍增华彩。</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是的,在这组油画也巧妙地反映了当时的流行时尚。19世纪60 年代的巴黎一度流行西班牙风尚。画中两位迷人优雅的女子,穿着西班牙风格的服饰:比如在《味觉》这幅作品中,两位女士都穿着是西班牙波莱罗式外套。右边女士的衣装上,镶满了珠宝、金属刺绣和大量的球形流苏,这种服饰被称为“斗牛士夹克“。</p> <p class="ql-block">女半身像(陶土)</p> <p class="ql-block">夏(陶土)</p> <p class="ql-block">二只花瓶(自求生路)</p> <p class="ql-block">酒神节</p> <p class="ql-block">酒桶中的酒神巴克斯</p> <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p> <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 </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是罗丹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罗丹为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因工作需要生活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青铜时代》正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前,罗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特别是在佛罗伦萨,亲眼看到了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而深受启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的造型灵敏且充满活力,是对模特的所有角度进行仔细研究的结果,模特原型是一名年轻的比利时士兵-奥古斯特·涅特。罗丹不偏重任何视角,甚至去掉了所有外部属性(例如模特手中的长矛)以释放姿态,使雕塑得以在空间中展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77年,《青铜时代》在布鲁塞尔艺术圈展览期间,公众和媒体对罗丹如此大胆的创作既钦佩又困惑,他们指责罗丹是直接在模特身上翻模制作的这件雕塑,然而艺术家们为他作证。公众对罗丹才华的不认可使他很受伤,但他还是从这场争议中走了出来,并最终获得了公正对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80年,法国政府收藏了该作品的石膏版本,并订购了一件青铜铸件。正如罗丹所强调的那样,“这个人物具有所有神秘的、精巧的细微差别和现实的能量”。</p> <p class="ql-block">罗密欧与朱丽叶</p> <p class="ql-block">梳头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夏娃</p> <p class="ql-block">夏娃</p><p class="ql-block">《夏娃》这件作品从1881年开始构思到最终向公众展示中间间隔了数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罗丹摆姿势的年轻意大利女模特其间失踪且再未回过工作室,于是罗丹将这件作品搁置一旁直至189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一年,一件罗丹于1883年创作的该作品的小尺寸版本获得了成功,罗丹因此决定以此作品当时的状态在比利时和荷兰展出。作品某些部分未完全完成,"表面粗糙不平",但这并不妨碍公众对这件强烈且富有表现力的作品表现出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罗丹将偶然性视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后来坦言:“我看到我的模特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却不知原因所在;我修改了轮廓,天真地追随着不断变大的身型持续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得知她怀孕了,我明白了一切。肚子的轮廓几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我当然没有想到要将一个孕妇作为诠释夏娃的模特;一个意外,对我而言是一个好的意外,就这么发生了,这对人物特点的塑造提供了独特的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不久之后,我的模特变得越来越敏感,她觉得工作室太冷了;她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后来干脆不来了。这就是我的夏娃没有完成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浴女坐像</p> <p class="ql-block">施洗者圣约翰胸像</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洛兰头像</p> <p class="ql-block">乔治 来格斯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缪斯女神头像</p> <p class="ql-block">影子头像</p> <p class="ql-block">带头盔的自由女神</p> <p class="ql-block">永别</p> <p class="ql-block">关于卡米耶·克洛岱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别》这件作品让人看了不禁动容,是罗丹以自己的缪斯和情人卡米耶·克劳岱尔(1864-1943)为模特制作的头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米耶·克洛岱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雕塑家,出身资产阶级家庭,她的弟弟保罗·克洛岱尔(1868-1955)是著名剧作家、诗人及外交官,也是法兰西院士之一,并在1895年至1909 年来到中国,在上海、福州、武汉、天津等地担任法国驻中国领馆主事、副领事和领事等外交职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83年,卡米耶19岁时与罗丹相识,并进入他的工作室,比她年长24岁的罗丹很快被卡米耶脱俗的美貌、火爆的脾气和出色的才华深深吸引,她成为罗丹的学生、情人、缪斯和助理,他们互相影响着对方、成就着对方。两人的感情持续了十多年,在此期间一直分分合合。直至1892年罗丹决定与之分手,这时的卡米耶也已小有名气,与罗丹分手后独立进行创作。但从1905年起,卡米耶开始出现精神紊乱,逐渐陷入疯狂状态。1913年,保罗决定让她住院治疗,卡米耶终生未出院,直至1943年在病院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米耶逝世之后的几十年中,她作为艺术家的声誉仍然长久地存在于罗丹的阴影之中,在很多的叙事中,她常总被强调为罗丹的情人,而忽视了她作为杰出艺术家的品质。时至今日,卡米耶成为世界上作品价格最高的女性雕塑艺术家之一,并且,在2017年,法国政府在她的故乡塞纳河畔诺让创立了卡米耶·克洛岱尔博物馆,标志着她的艺术地位和影响力终于得到了更加公正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是罗丹最得意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全名为奥诺雷·巴尔扎克,笔名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出生于法国图尔,1850年于巴黎去世,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著有《人间喜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逝世四十余年之后,法国文学协会于1891年委托罗丹为其建造一座纪念雕像,于是罗丹前往巴尔扎克的家乡搜集资料,巴尔扎克在那里写下了《幽谷百合》(1836年著)等名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花了连续6年的时间给巴尔扎克的头像、身体、睡衣等做了很多设计,巴黎的罗丹博物馆藏有数百件《巴尔扎克》过程稿,显示出罗丹对这件作品的重视。作品最终在1897年制成雕像,成为罗丹一生艺术成就的至高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最终的作品因为太过于前卫,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委托方拒绝接受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罗丹至死都拒绝出售该作品或将其铸成青铜雕像。直到1939年,这座青铜纪念雕像才竖立在巴黎拉斯拜尔大道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被人嘲笑、被人因为无法摧毁而刻意蔑视的作品,是我一生的成果,是我美学的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奥古斯特·罗丹</p> <p class="ql-block">费纳椰夫人柱上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关于《费纳耶夫人》 </p><p class="ql-block">莫里斯·费纳耶(Mauric Fenaille, 1855-1937)是法国石油工业的实业家、收藏家和艺术赞助人。他于1885 年结识罗丹,在近三十年的时光中,费纳耶逐渐成为罗丹最忠实的赞助人之一,亦是其始终不渝的挚友与支持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费纳耶夫人(闺名玛丽·科尔拉,Marie Colrat,1869-1941)是一名极具艺术鉴赏力并富有远见的女性,鼓励其丈夫大量购买罗丹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费纳耶本人于 1937 年在法国南部古城罗德兹(Rodez) 建 立 了 费 纳 耶博 物馆(Musee Fenaille),收藏史前雕塑与艺术品,这与雕塑的传承有关。费纳耶博物馆在其常设展藏品中收录了罗丹创作的6件费纳耶夫人肖像系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8年,费纳耶委托已臻事业巅峰的罗丹为其妻子创作半身像。费纳耶夫人拥有独特的颈部姿态,与这位模特的相遇,催生出了多件变体作品与大量素描稿,展现了罗丹艺术创作中细腻的探索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费纳耶夫人》既是一件相当端庄的正式雕像,也是一件体现私下交情的小型雕像。这件作品的重点在于人物头部微微倾斜,罗丹通过这样的姿势赋予了半身像更多的情感。半身像周围还有些许衬托,宽松的披肩使得人物形态不拘泥于呆板的正襟危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这件雕塑体现了罗丹在整合半身像与廊柱方面的大胆尝试。半身像立于柱上,形态仿古代廊柱,也使作品的展示空间更加丰富。通过这样的搭配,饰有树叶和藤叶的底座改变了费纳耶夫人的视觉效果。她的头微微侧向一边,双眼微闭,向下垂视,让人远远地、安静地欣赏她的优雅。</p> <p class="ql-block">费纳耶夫人头像</p> <p class="ql-block">跪女像</p> <p class="ql-block">阅读课</p> <p class="ql-block">最初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吻</p> <p class="ql-block">持弓女像</p> <p class="ql-block">哭泣的女孩</p> <p class="ql-block">梦</p> <p class="ql-block">夏尔奥祖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思想者</p> <p class="ql-block">“我的想法是将人作为人性的象征来展现,粗犷而勤劳的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行使他区别于野兽的一种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古斯特·罗丹</span></p> <p class="ql-block">顶着瓦罐的女像柱</p> <p class="ql-block">惩罚</p> <p class="ql-block">乌戈林</p> <p class="ql-block">关于《乌戈林和他的子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戈林和他的子孙》是一件将文学、雕塑和人类最深沉情感完美融合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中的一个著名悲剧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格林是13世纪意大利比萨的政治家,后因被指控叛国而遭逮捕,并与儿孙一同被囚禁于塔楼之中,让其缓慢饿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格林向但丁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然后饥饿就战胜了悲伤。”这句话留下了千古悬念--在极度饥饿的驱使下,他是否吃掉了自己孩子的尸体以求生?</p><p class="ql-block">正是这个典故使乌戈利诺被称为"食人伯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深入挖掘了乌戈林内心极致的痛苦、挣扎、悔恨和绝望。乌戈林被饥饿所噬咬,绷收缩身体犹如痛苦的凝结,张大的嘴巴在绝望地呐喊,手指因痛苦几乎要抠入地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子孙们已经虚弱或死亡,无力地缠绕在他身边。处于极度痛苦与挣扎中的乌格林,像极一只穷途末路的猛兽,俯身在其子孙的躯体之上,进行着内心的天人交战与困兽之斗一是生存的本能,父爱的伦理,还是为人的尊严?这个爬行的动作将那个“是否食子”的道德困境可视化,充满了张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格林和他的子孙》是《地狱之门》上的一个核心群像。罗丹一生都在探索如何用雕塑的形式表达人类复杂的情感。《乌戈林和他的子孙》是他表达“痛苦”这一主题最成熟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乌戈林儿子的躯干</p> <p class="ql-block">关于地狱之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同米卡朗基罗,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对人类悲剧命运有着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职业生涯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出现在1880年,40岁的罗丹受委托为拟建的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创作一对青铜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对铜门名为《地狱之门》(Porte del'Enfer),主题来源于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第一部《地狱篇》。这件纪念碑式的作品高6米、宽4米、深1米,有着180多个人物造型。罗丹用千变万化的雕像展现人类的众生像和命运图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许多最著名的雕塑作品,如《思想者》、《乌戈林与他的子孙》,《里米尼的保罗和弗朗切斯卡》,最初也是作为项目中的人物形象,后来才作为独立作品展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从1880年直至1917年罗丹去世,历时37年,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罗丹的大门都没有完全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最终未能实现,但却成为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成了一座形体素材宝库,罗丹余生创作的灵感来源。这件“未完成”的煌煌巨制,集广大而致精微,如同永不落幕的人类命运的剧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于 1900年巴黎世博会期间,在罗丹的首次个展中首次展出。</p> <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第二版</p> <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第三版</p> <p class="ql-block">关于《悲剧缪斯》 </p><p class="ql-block">《悲剧缪斯》的灵感来自于雨果《悲惨世界》中一位悲剧人物:芳汀(Fantin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未婚单亲母亲遭到种种歧视,为了抚养女儿珂赛特,不得不变卖一切,甚至卖掉头发和牙齿,最后被迫沦为妓女,在贫困与疾病中死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塑造的《悲剧缪斯》方汀,匍匐着身躯,仿佛在跪求,她整个遍体鳞伤:坑洼的头颅、歪瘪的嘴巴、肿大的脖颈、残缺的手指。然而在这样一具支离破碎的躯体上,传达出一种不屈服的力量,尤其是她的大腿和背充满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无所畏惧,她的双手像母鸡展开翅膀一样保护着自己的孩子。方汀成了苦难、无私、坚强的母亲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悲剧缪斯》也是《雨果纪念碑》中的一个人物。悲剧缪斯匍匐在雨果的右上方,低着头,仿佛在对着雨果诉说她的故事,而雨果的一只手放在耳朵旁,动情地聆听着,仿佛由此得到了灵感,写出《悲惨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将倚坐着的雨果与匍匐的悲剧缪斯,两两组合,创作出了气势澎湃,情感张力十足的《雨果纪念碑》,而组合正是罗丹标志性的现代性创作手法。</p> <p class="ql-block">惠斯勒缪斯女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画家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1834-1903)于1855年移居巴黎学习绘画。他与莫奈、雷诺阿、西斯莱等法国画家都有接触,还与亨利·方丁-德拉图尔和阿尔冯斯·勒格罗成为朋友,之后于1859年定居伦敦。1903年惠斯勒去世后,罗丹应邀接替他担任国际画家、雕塑家和雕刻家协会主席一职,而这个协会正是惠斯勒本人于1898年创立的。1905年,罗丹受邀为惠斯勒创作纪念雕像,直到去世前他一直为纪念雕像不辍耕耘。1918年,罗丹去世一年多后该雕像才展出,但被英国委员会拒绝,因为委员会希望雕像上能有象征惠斯勒成就的“胜利之翼”,但罗丹更愿意以缪斯女神的形象来塑造这一雕像,于是他请来英国威尔士女画家格温·约翰(1876-1939)作为这件雕像的模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件作品中,罗丹使用了断臂和站姿人体雕像的形式,雕像的右腿靠在左腿正在攀爬的岩石上。罗丹有许多古代雕塑收藏,其中很多都有残缺或只是碎块。这可能反倒帮助他将自己不完整的雕塑想象为完整的、独立的艺术品。这尊雕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罗丹的艺术风格已逐渐成熟,彰显了雕塑的现代主义特色,他走在了当时前卫艺术的前沿,而与罗丹同时代的艺术家仅仅是效仿他。这种看似支离破碎实则合为一体的雕塑形式,体现了罗丹在艺术领域掀起的革命,他通过彻底改变观众的感知提出“另类艺术美学”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阿波罗大战巨蟒</p> <p class="ql-block">关于《加莱义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加莱义民》纪念碑里,罗丹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方法表现英雄人物,成为他最著名、最受人研究的作品之一。《加莱义民》是罗丹在1884年应法国加莱市政府的委托而创作的一组纪念雕塑,借此缅怀在英法百年战争初期,1347年8月加莱之围中挺身赴死的六位贵族义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作品取材于(Jean Froissart)的《编年史》(Les Chronique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47年,加莱市已被英军围困长达一年多。英王爱德华三世表示愿意赦免全城百姓,条件是:加莱城必须选出六个最有声望的市民出城请降,并要求六个人离城时必须身着素服、光头赤足、颈套绳索、手捧城门钥匙,以此换取全城人免于受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选取了六位义士走出城门,迈向英军阵地、踏上生命最后旅程的那一刻进行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矛盾的英雄</p><p class="ql-block">罗丹是卓越的心理造型师、激情的形体思想家。他塑造的《加莱义民》从人物的形体姿态到情感表现都没有遵循传统的英雄范本。与慷慨赴义的理想英雄形象相反,罗丹将六位义民塑造为身形憔悴、面容枯槁,神情痛苦。加莱市长最初并不满意这样的"英雄"。然而,在罗丹看来,对英雄主义的美化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他试图展现历史真相:这些人经历了长期围困的严重饥馑,已然形销骨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将他的"英雄"表现为复杂、矛盾的普通囚徒,每个人的内心在生存意志与挺身赴死之问挣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物的手脚奇大,与身体的其他部分不成比例。这些又大又笨重的脚传达了加莱义民处境的困顿、赴死决定的沉重。如罗丹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仍在质疑自己是否有力量完成至高无上的牺牲 -- 他们的灵魂推动着他们前进,但他们的双脚却拒绝行走。他们痛苦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前行,这既是因为饥荒使他们变得虚弱,也是因为牺牲的可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桑的时刻</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德·维桑(Pierre de Wissant)是六位义民中最动人、最复杂的人物。</p><p class="ql-block">他的身体左侧直立,左脚走向敌人</p> <p class="ql-block">关于《吻》 </p><p class="ql-block">《吻》这件雕塑无疑是罗丹最著名的作品。根据但丁《神曲》中的描写,维吉尔和但丁参观地狱时遇到了恋人保罗·马拉泰斯塔和弗朗西斯卡·德·里米尼,他们因偷情被打入地狱,罗丹想要表现这对恋人亲吻的场景。弗朗西斯卡·德·里米尼爱上了自己的妹夫,她的丈夫吉昂乔托·马拉泰斯塔发现后将两人杀害。这组雕像本来是为《地狱之门》而设计的,但作品本身象征着充满激情的爱情。后来,罗丹认为它更能表现爱的幸福和感性,不适合《地狱之门》的主题,于是在 1886 年将这组雕像从《地狱之门》上移除。</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后来以《吻》为名单独展出,成为罗丹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法国政府于 1888 年委托罗丹制作了这个雕塑的汉白玉放大版本,并在1898年的沙龙展上首次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石膏版的《巴尔扎克》。</p><p class="ql-block">原作品高85.5厘米,但罗丹让铸铜商勒布朗﹣巴伯迪耶纳浇铸了四种不同尺寸的青铜雕像(分别高71.1厘米、60.2厘米、40厘米和25.7厘米)。大型汉白玉版本的《吻》高181厘米,目前有四尊,分别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哥本哈根新嘉士伯美术馆和费城罗丹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同样大小的青铜版本雕像有十二件,本次展览展出了其中一件,其他青铜雕像版本的《吻》存于世界各地,比如卡迪夫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巴黎杜乐丽花园、巴黎总理府、东京罗丹博物馆等地</p> <p class="ql-block">吻</p> <p class="ql-block">他在暗夜里,依然光芒万丈</p> <p class="ql-block">关于罗丹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40年11月12日奥古斯特.罗丹生于于法国巴黎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父亲让﹣巴蒂斯特.罗丹( Jean - Baptiste )1803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地区,1830年定居巴黎,在警察总部担任勤杂工;他的母亲玛丽.切弗( Marie Cheffer ,1807-1871年)是一位在织布工的女儿。</p><p class="ql-block">他共有3名姐妹,其中一名姐姐玛丽亚.路易丝比他大三岁,姐弟两人特别亲密。</p><p class="ql-block">罗丹自小接受虔诚的宗教教育,他有很严重的近视,但未被诊断,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出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50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罗丹10岁起开始接触绘画,师从动物雕塑家巴里先生。巴里先生非常重视绘画基础,罗丹在他的工作室里努力地练习绘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54-1857年</p><p class="ql-block">罗丹进入了有"小美院"之称的皇家绘画与数学专门学校学习绘画,随后开始接触和学习雕塑艺术,然而不幸的是,他考了三次巴黎美院,都没有被录取。他的家庭对于罗丹的艺术学习生涯产生了动摇。在"小美院",罗丹14岁起师从画家霍勒斯.勒科克.德.布瓦柏德朗学习绘画。布瓦柏德朗对罗丹精心培养,然而,罗丹因家庭经济困难,时常无力购买颜料,因此布瓦柏德朗建议罗丹改为学习雕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2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罗丹25岁的姐姐早逝,对罗丹造成了沉重的打击,22岁的罗丹进入一家修士会生活,试图获得心灵的救赎。在修士会,罗丹结识了埃玛尔神父。神父给予罗丹很多帮助。在1862-1863年之间的几个月里,罗丹为埃玛尔神父创作了一件半身像。在神父的帮助下,罗丹走出了阴霾,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艺术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4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4岁的罗丹遇到了他的老师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罗丹进入卡里耶﹣贝勒斯的工作室学习和工作,一名年轻雕塑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就此展开。同年,罗丹租下首间工作室,并结识20岁的罗丝.伯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往意大利进行学术考察旅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7年</span></p><p class="ql-block">作品《青铜时代》先后在布鲁塞尔与巴黎展出,罗丹被质疑作品是"以真人翻模"而遭非议。此后,罗丹与罗丝返回法国。同年,罗丹开启首次法国大教堂巡回考察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始创作《施洗者圣约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罗丹入塞尔瓷器制造局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国政府收购《青铜时代》,并委托罗丹为未来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创作一扇大门﹣-即《地狱之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2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作《亚当》、《夏娃》与《思想者》三座雕塑;结识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尔;同年,罗丹离开塞弗尔瓷器制造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受加莱市委托,创作《加莱市义民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作《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89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克劳德.莫奈联合举办展览;接受委托,为巴黎先贤祠创作《维克多.雨果纪念碑》,但其首版设计模型遭拒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受委托,为巴黎卢森堡公园设计首版《维克多.雨果纪念碑》方案;接受法国文学协会委托创作《巴尔扎克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4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应莫奈邀请前往吉维尼,期间结识塞尚( Cezanne );同年,罗丹与卡米耶.克洛岱尔关系破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购入默东的布里昂别墅﹣此前自1893年起已在此租住;开始收藏古董文物与绘画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维克多.雨果纪念碑》在法国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罗丹与卡米耶.克洛岱尔彻底断绝关系;同年法国文学协会拒绝接纳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出的《巴尔扎克》石膏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9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布鲁塞尔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后巡展至荷兰;《夏娃(大尺寸版本)》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黎世界博览会期间,在阿尔 玛 广 场(place de I'Alma)的专属展馆举办"罗丹大型作品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2年</p><p class="ql-block">在布拉格举办"罗丹大型作品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走的人》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8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作《大教堂》;同年10月,搬入比隆公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保罗.热尔合作的《艺术:罗丹访谈录》由格拉塞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罗丹分三次将个人收藏捐赠给法国政府。法国国民议会投票通过法案,决定在比隆公馆设立罗丹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月29日,罗丹与罗丝.伯雷在默东结婚;2 月 14 日,罗丝去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1月17日,罗丹逝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1月24日,罗丹被安葬于默东布里昂别墅的花园中,与罗丝合葬;二人墓前矗立着《思想者》雕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9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8月4日,罗丹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9月27日,罗丹艺术中心(上海)正式对公众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遇见罗丹</p> 艺术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