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征到凯旋-屹立在鸭绿江边的志愿军雕像

小娃

<p class="ql-block">图 文:小 娃</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95012</p> <p class="ql-block">丹东,一座静卧于鸭绿江畔的边境之城,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沿331国道北上,断桥、燕窝、马市、河口····一个个地名掠过,它们都曾是七十余年前志愿军将士出征的渡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志愿军后代,一次次的丹东行,目的并非风景,而是追寻江边那一组组青铜铸就的身影,聆听“最可爱的人”讲述那段保家卫国的英雄战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上,两座铁桥相距仅七十米,平行横亘。下桥建于1911年,上桥建于1943年;前者后改为公路桥,后者始终通行铁路。战争伊始,它们成为最重要的生命线,也首当其冲承受了狂轰滥炸。下桥最终断裂,如今只余中方一侧四孔残躯,以“断桥”之名,成为那段惨烈与不屈的永久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断桥桥头,大型群雕《为了和平》静立。它定格在1950年10月19日那个历史性的夜晚,彭德怀总司令率军率先过江。二十六尊铜像,汇聚了统帅、将领与杨根思、黄继光等著名英模,他们步履坚定,代表着首批赴朝的近二十六万将士,走向保家卫国的战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断桥附近,11号界碑旁,《英雄空军》的雕像昂然屹立,目光望向天际。1950年10月,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在战火中仓促组建,以非凡的勇气直面强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951年1月21日首次升空交战,至1953年停战,这支初创的空中力量与友军共同构筑“米格走廊”,历经数百次惨烈搏杀,共击落击伤敌机425架,有力捍卫了运输线的畅通与东北边境的安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战争期间,鸭绿江上曾秘密架起十余座浮桥,有的甚至没于水下,靠绳索在夜色中引导车队通行。为迷惑敌军,真假桥障常相伴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宝区大沙河入江口的浮桥和振安区燕窝村的浮桥均为铁路便桥。两桥遗址至今留痕:第一桥桥墩退潮时隐约可见;第二桥圆木捆束的二十组残墩仍矗立江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告别祖国》与《送别亲人》两座雕像分立于两桥遗址前,定格了将士由此渡江的最后一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331国道行至马市村,持枪的志愿军雕像《源远流长》静立在浮桥遗址前,目光坚定如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地正是那张著名历史照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拍摄处。1950年冬,由64军摄影干事黎民记录。照片远景是朝鲜灰色天空下绵延起伏的群山和田野,近景则是巨龙般武装行进的志愿军队伍。雕像与照片彼此印证,把将士们的一往无前铸成永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源远流长》雕像身后,是民工担架队的雕像《打到哪跟到哪》。战时的丹东,作为祖国最前沿的后方,百姓倾尽所有:“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二十二万民工奔赴前线,三万妇女参与后勤,仅元宝区青年就献血五十八万毫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枪林弹雨外的另一场坚守。他们与将士们一样,“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共同铸就了真正的铜墙铁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凤上铁路,连接凤凰城与上河口、继而与朝鲜平北线相接。始建于1938年日伪时期,因战乱屡次中断,最终于1950年10月为应对战事紧急抢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争期间,经此过轨的军列车辆占总数逾一成;东北军区在此设立了首个口岸医院,大量伤员由此转运回国。为躲避轰炸,军列昼伏夜出,隧道成了防空洞。这条用意志守护的铁路,是“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硝烟中顽强维系着物资与生命的往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河口断桥,旧称“清城桥”,1941年建成,是鸭绿江上最早连接中朝两岸的公路桥。1951年11月,在敌军轰炸下,朝方一侧近二百米桥面坠入江中,从此再未修复,以残断之姿静卧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争期间,约三十万志愿军将士与后勤人员经此桥入朝。如今桥头,邱少云、黄继光等众多英模塑像静静伫立,他们凝视断桥,仿佛仍在守护着这条曾经的出征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相册里,保存着断桥前不同时期彭德怀与毛岸英雕像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19日,彭总轻装简从,仅带一名参谋、一部电台,乘吉普车由此桥首次过江,驰骋疆场。同年10月23日,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亦从桥畔浮桥步入朝鲜,任志愿军司令部俄文翻译兼机要秘书。可惜仅仅一个月后,他便牺牲于美军的燃烧弹下,年仅二十八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0年,为永恒铭记那段历史,丹东将江畔的珍珠公园重塑为志愿军公园。园内,由鲁迅美术学院创作的《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等青铜群像与江风为伴,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沉淀为可触可感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园中的青铜雕塑,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向历史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战士》以写实手法,刻画出一位步伐坚定、面容朴实的单兵形象;《过江》则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立体长卷,再现了队伍在旗帜引领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经典场面;《生命之援》构思尤为精炼,一只弹孔贯穿的军壶,表现了战场救护的危急与崇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胜利的号角》灵感来源于战士郑起在阵地仅剩七人时吹响号角、击退敌军的真实事迹。一把军号,即是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平》运用象征语言:两面战旗交织成“70”,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鸽子环绕,寄托对和平与友谊的永恒祈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出征的决绝,到凯旋的欢欣,江畔这一组组雕像,无声串联起历史的完整年轮。它们不仅是地标,更是见证--见证着战士的英勇,也见证着人民的坚韧,更见证着197653名烈士以生命写就的忠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十五载江水东流,英雄的身影已凝固成岸边的永恒。作为后人,我们每一次追寻,都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致敬。</p><p class="ql-block"><br></p><h5>(注:文中黑白照片源自网络,鸣谢原作者。)</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