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以牲畜为主题的传世名作寥寥无几,而韩滉的《五牛图》却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跨越千年时光,依然散发着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这幅诞生于中唐的绢本设色画,不仅是现存最早的纸本中国画,更以其对牛的传神刻画,成为后世写实绘画的典范。</p><p class="ql-block">韩滉的人生轨迹本与“画牛”相去甚远。作为中唐时期的重臣,他历任宰相、镇海节度使等要职,在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重建中政绩卓著。或许正是官场生涯中对民生疾苦的深切体察,让他将目光投向了田间地头最常见的耕牛。在他眼中,牛不是普通的牲畜,而是百姓劳作的伙伴、国家农耕的根基,这种对生活的敬畏与关怀,成为《五牛图》最动人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五牛图》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形神兼备”的写实功力上。画面中五头黄牛一字排开,姿态各异却无一丝呆板:第一头牛昂首凝视,似在聆听周遭动静;第二头侧首舐舌,憨态尽显;第三头牛纵蹄前行,充满力量感;第四头牛回首张望,眼神灵动;第五头牛则驮着杂物,沉稳踏实。韩滉没有用华丽的色彩修饰,仅以赭石、黄褐等朴素色调勾勒牛身,却通过笔触的粗细变化,精准呈现出牛毛的质感与肌肉的起伏——牛腹的松软、牛蹄的坚硬、牛角的锐利,皆在笔墨间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会踏出画卷,走向田间。</p><p class="ql-block">更难得的是,韩滉在刻画“形”的同时,更捕捉到了牛的“神”。他摒弃了传统绘画中对动物的程式化描绘,转而以细腻的观察赋予每头牛独特的性格。那看似笨拙的身躯里,藏着温顺与坚韧;那平静的眼神中,透着憨厚与忠诚。这种对生命本真的呈现,让《五牛图》超越了单纯的“动物画”范畴,成为对劳动精神的赞颂,对民生的深切关怀。</p><p class="ql-block">这幅传世名作的命运,也如它所描绘的牛一般充满波折。它曾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皇室收藏,见证了王朝的更迭;近代又因战乱流落海外,漂泊近一个世纪。直到1950年代,在国家的努力下,《五牛图》才得以回归故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们站在《五牛图》前,`依然能感受到那穿越千年的生命力。韩滉用笔墨留住了耕牛的姿态,更留住了一个时代对民生的重视、对劳动的尊重。这幅画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丰碑,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读懂古人“以民为本”的情怀,读懂平凡生命中蕴藏的伟大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