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端秀作悟修和尚五十六岁小像题记考释》一文,从年初第一期延迟到第三期,大半年过去,总算刊登了。因文字较长,编辑删了一些图片,还是占去了十个版面。与这期《成都文物》一起收到的,还有执行主编刘新生老师去世的讣告,与《成都文物》的缘分,起于刘老师的慧眼识珠。十年前,他从博客上发现我写有一些关于成都书画篆刻,碑帖拓本方面的考释文字,遂不以我是行外人而排斥,欣然约稿。得其赏识,我不揣浅陋,陆续给《成都文物》投过十八篇文稿,均被采用。《成都文物》是面对文博系统发行的内部专业期刊,因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被国家图书馆列为收藏刊物。为《成都文物》撰稿,也是我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 。对于刘老师提携奖掖后学的精神,感佩至深。</p><p class="ql-block"> 记起前年起心辩识整理《悟修和尚五十六岁小像》上的题记,得到文殊院住持宗性法师的支持,准予进入内院拜观原作,辩识整理完成后,为避免错漏,几经校对。考虑到文字涉及四川文史,题记者中,谢无量先生曾是文史馆员,遂于去年初投《四川文史杂志》社。两个月后仍无消息,询问该社负责人,回复不作任何解释,只有一句话:不是什么文章我们都要登。语气之冷,让人心寒。因文字涉及佛教文化,又是成都文殊院的珍藏,故而转投《成都文物》,得以面世。</p><p class="ql-block">乙巳秋分廣鍳记于草禅书屋南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