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评价改革,共探智能时代深度学习新路径 —— 顺德区 “评价改革专项” 培训在沪开展

江南一烛

9月24日下午,顺德区 “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 系列之 “评价改革专项” 培训在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持续推进。全体学员在上午培训的基础上,继续沉浸式投入学习,聆听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黄浦区教育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邢至晖教授带来的主题为《从评价的视角看智能化时代如何深度学习》的专题分享,共同探寻评价改革与智能化教学融合的新方向。<br> 作为深耕教育领域多年的专家,邢至晖教授首先从区域教育治理的视角,介绍了上海市黄浦区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实践经验。黄浦区作为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教育改革始终走在前沿,在推进 “双新” 实施过程中,构建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区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明确教育局、教育学院、学校及督导室的职责分工,教育局制定政策与标准,教育学院负责专业评价与研究实施,学校落实具体教学实践,督导室进行监督指导,各方协同发力,为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筑牢根基。 在学业质量监测方面,黄浦区不仅积极参与上海市 “绿色指标” 监测(涵盖学生学业水平、学习动力、学业负担、师生关系等十大维度),还自主构建了区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区教育信息中心与专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教育学院负责监测实施与数据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反馈、教研改进等方式,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与学校教学情况。值得关注的是,黄浦区在监测中发现,学生对学校的喜爱程度与同伴关系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为学校优化育人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也让在场学员深刻认识到,教育评价不应只关注分数,更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随着分享的深入,邢至晖教授将话题聚焦于智能化时代的深度学习。她指出,2024 年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学生与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为教育评价与教学变革带来新启示 —— 评价需突破传统课程设置的局限,融入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学流程。结合 2024 年 8 月国务院发布的 “人工智能 + 教育” 相关文件要求,她强调,要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办学、智能教学模式,推动课堂从 “知识传授为重” 向 “能力提升为主” 转型。 为让理论落地,邢至晖教授分享了多个生动的教学案例。在二年级数学函数单元教学中,教师以 “优化家庭储物空间” 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洗手液消耗数据,绘制消耗散点图、建立函数模型,预测洗手液购买数量。这一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函数知识,更培养了数据处理、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表现性评价,实时监测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实现 “以评促学”。此外,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教师借助智慧笔、在线平台等工具,开展字符编码单元教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利用技术帮助学生收集素材、梳理写作逻辑,这些案例均展现了 “技术 + 教学” 融合的无限可能。<br> 邢至晖教授还提出了 “KDP 三维评价框架”,为教师教学设计提供明确指引:一是强化学科知识的概念性理解,二是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三是通过数据采集记录学生创造性表现。她强调,在智能化时代,教师需深入理解技术本质,基于 TPACK 框架(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进行教学设计,让技术成为教学的 “助推器” 而非 “替代品”。例如,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利用多个技术平台,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设计个性化练习,既兼顾学情差异,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br> 培训尾声,邢至晖教授鼓励全体学员,在 “双新” 实施背景下,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主动探索评价改革与智能化教学的融合路径,将教学数据转化为改进教学的动力,真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全面发展。 此次培训让顺德区全体参训学员受益匪浅。大家纷纷表示,邢至晖教授的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顺德区推进评价改革、探索智能化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顺德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将继续组织此类高质量培训,推动区域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搭建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