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13日清晨,在酒店用完简易的早餐——一杯豆浆,一片面包,就一小碟当地咸菜,简单却也可口。之后决定逛一逛积石山县城,看看这座依河而建的小城在晨光里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步行到吹麻滩河边。河水在县城中心拐了个弯,当地人用错落的蓝河坝拦出一片宽阔的水域,水映着岸边的树,倒有了几分江南的柔。可再往下走,过了一座桥,水流就细了,顺着河道慢慢往远处淌——就像这座城的节奏,热闹是浅浅的,安静才是底色。</p> 积石山县城的格局,是被吹麻滩河悄悄“牵”出来的。这条河不算宽,水流也算不上充沛,却像一根温柔的线,把县城清晰分成了两半:东北侧是新起的楼盘,钢筋水泥的高楼立在岸边,玻璃幕墙映着晨光,透着一股子新鲜的生活气息;西南侧则是老城区,两三层的砖混小楼挤在交错的街巷里,墙皮有些斑驳,窗台上摆着几盆绿植,却透着过日子的踏实劲儿。 这座城没有正南正北的规整,早上八点多,太阳从街巷的拐角处爬上来,斜斜的、暖融融的光洒在老城区的屋顶上,把砖瓦照得发亮。街上人不多,车也跑得慢,偶尔有骑着电动车的人经过,车筐里装着刚买的青菜或牛羊肉,车铃“叮铃”响一声,倒让这安静更显真切。 店铺开得零零散散,最惹眼的还是羊肉铺——门口挂着整只剥了皮的羊,红肉白脂,透着新鲜;旁边的鸡肉店敞着门,老板娘坐在小马扎上,慢悠悠地拔着鸡毛,见我们望过去,腼腆地笑了笑;服装店的门帘半掩着,花店里的鲜花摆得整齐,文艺又时尚,整条街没什么招揽生意的吆喝,却把“慢”字悄悄写在了每一处角落。 走在路上,还能撞见不少带着民族特色的身影:中老年女性大多头戴黑纱巾,身上的衣服和我们汉人差别不大,多是简约的外套和裤子,透着朴素的干练;偶尔看到一个年轻女孩,头上围着粉红的纱巾,搭着一条及踝的长裙,纱巾被风轻轻吹起,隐约能看出她俏丽的身形,让整条街都多了几分灵动。<div><br></div><div>我忽然想起,临夏州这些民族地区的女性,有信仰的她们穿衣自有特色——不似伊朗、阿富汗那边的服饰那般厚重包裹,而是在传统与日常间找了平衡,既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符号,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便捷,透着一种温和自在。</div> 顺着老城区的路拐弯抹角,不知不觉走到了县城的文化广场,离之前去过的五十三大院不远。广场旁边花坛里种满了大丽花,花瓣层层叠叠,色彩鲜亮,甚是夺目,花朵比常见的牡丹花还要大,在晨光里开得热烈。另一端是积石山县博物馆,可惜正赶上装修,大门紧闭着不对外开放。 显眼的是广场另一侧的巨型彩陶雕塑——那是“彩陶王”的复刻版。之前在临夏州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都见过它的介绍,知道这是甘肃文物的标志性符号,真正的彩陶王藏在国家博物馆,而它的出土地,正是积石山县这片土地。如今这尊雕塑立在广场上,朱红色的陶身带着原始的纹路,倒像是把这片土地的历史,悄悄融进了县城的日常里。<div><br></div><div>整个广场和县城的节奏一样,安静得不拥挤:锻炼的人很少,只有两三个老人在慢走;一个摊贩摆着玩具摊,五颜六色的玩具摆在地上,却没什么人光顾;花坛边坐着位老汉,双手搭在膝盖上,静静望着来往的人,不知在想些什么。</div> 从广场走出来,这种安静和不匆忙的感觉愈发明显。走在积石山的街上,能清晰地感觉到“慢”:没有永靖的洋气,没有临夏的热闹,连新楼盘的钢筋味里,都透着几分拘谨。可这份“慢”里,藏着不慌不忙的踏实——羊肉铺的老板认真地割着肉,河边的老人慢悠悠地散步,吹麻滩河安安静静地流着,文化广场的彩陶雕塑沉默立着,把日子过得像手里的面团,揉得实在,煮得暖心。 像临夏州其他地方一样,这里的饮食也满是“肉”的味道。手抓羊肉是招牌,端上来时热气腾腾,肥瘦相间;河沿面片更实在,面片煮得筋道,上面铺着一层羊肉片,一口下去全是肉香。当地人吃得津津有味,可我们连着吃两顿,就有些扛不住——他们把对肉的喜欢,刻在了饮食习惯里,像老城区的砖混小楼一样,朴实得没有一点虚的。<div><br>积石山没有惊艳的风景,没有发达的经济,却有着属于自己的节奏——像吹麻滩河的水,不慌不忙地流,不声不响地把日子过下去,透着一股子让人安心的“实”。</div> 到大河家 9月13日早上,我们在积石山县城用完早餐,在城区转了约一个小时后,约9点半左右出发,再次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朝着大河家镇的方向行进。<div><br>沿途的美景不时勾着我们停车拍照:路边生长着许多当地称为‘刺蓬’的植物,此时花穗已发白发干,枝干也透着干枯的质感;透过这些干枯的植物往下望,便是黄草滩——眼下的草还没完全变黄,鲜绿、深绿交织着,个别区域已透出微黄,一簇一簇地铺在地面;远处的山峦则像被绿毯整个裹住,满眼都是厚实的绿意。</div> 山路一拐,就到了黄草滩观景台。太子山旅游大道上的观景台修建得格外精致,隔不远就有一处:木质栈道蜿蜒向上,有的栈道延伸得很长,两侧长满高原特有的灌木,一丛一团,展现出浓郁的高原风貌。每个观景台的四周风景都各有不同:一端可能是平缓如潮的草坡,另一端则可能是裸露着青灰色岩石的坚硬山体;观景台所在的山脊上,地貌也多样——有的地方覆着草,有的地方裸露着黄土、红土或岩石,有的地段长着一米多高的灌木,有的则是低矮的草本植物。 远处能看到一大片蓝色的光伏电板,在绿色群山的映衬下泛着光亮;电板群中间立着一栋三层小楼,白墙红顶,像从画里拓出来的一样。旅游大道两侧的护坡也经过精心维护,以防滑坡;每个观景台下方几乎都配套了便民服务站,有商店、开水供应点、洗手间和停车场,设施齐全又时尚——连休息的亭子都挂着纱幔,屋顶是仿茅草设计,透着文艺气息。 当天是星期六,可9月初学校已开学,景区里几乎见不到其他游人,这么壮美的大山大景,显得格外清净。偶尔遇到过一个四五人的小团队,听口音是四川人,攀谈后得知他们从重庆过来。我们问起这里的景色和重庆比如何,他们笑着说“这里景更好”——不知是客气,还是长期生活在人口密集地区的他们,真被西北的辽阔与壮美震撼到了。 站在观景台的栈道上时,看着眼前的画面,总觉得这蜿蜒的栈道像在迎接天上的神仙,我们仿佛走在一条天路上。<div><br>途中还遇到过几群花牛,它们慢悠悠地横穿马路,完全不避让汽车。我们也格外耐心,全程不按喇叭,静静等牛群全部走过,才缓缓启动车子。看着这些自在的生灵,感觉人与自然格外和谐,心里也变得柔软起来。</div> 我忽然觉得,人若是总拘泥于刻板的日常与琐碎的生活,不定期走进大自然,与天地、与历史对话,生命便会囿于重复,失却其广阔的意义。 继续沿太子山旅游风景线前行,路边牌子上清晰写着“大山庄峡”,但这里可能维修,通往峡谷的道路被人为阻断。再往前开一段,透过车窗边的玉米田,往下望向河谷,能看到一片整整齐齐的联排建筑,像精致的别墅,停车拍照,这些别墅样的楼群墙体是淡淡的橘粉色,屋顶覆盖着两面坡的青灰色瓦片;村庄前方则是成片的塑料大棚,这是大河家镇灾后重建的梅坡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文艺、典雅、时尚。 再往下走,就到了大墩观景台。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的大墩村、梅坡村、甘河滩村,是保安族最集中的三个村庄,合称“保安三庄”。<div><br>保安族大约自明朝初年起,居住在青海同仁的保安城、下庄、尕撒尔,当时俗称“保安三庄”。清同治年间,保安族因受压迫东迁至甘肃积石山,定居于大河家镇的大墩、梅坡、甘河滩三村,仍沿用“保安三庄”之名。</div> 大墩观景台就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村,是太子山旅游风景线积石山段的主要节点之一。站在台上眺望:西侧是积石雄关的中部,关河(即黄河)从其间流过;东侧则是大河家镇的关城,山河景色尽收眼底。<div><br></div><div>积石关位于积石峡东口,南靠积石山峭壁,北临黄河深渊。积石峡内黄河奔涌,两岸峭壁千仞,危石险峰林立,急流冲出石峡后向东流去。</div> 站在大墩观景台的那一刻,黄河近在眼前——水色比想象中清澈,泛着淡淡的绿色,岸边的土黄色与水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两岸的山体果然陡峭如悬崖,裸露的砂石是丹霞地貌特有的红褐色,粗犷壮观。<div><br>自大墩观景台继续向北,就是太子山观光旅游大通道最北端的一个景区——被誉为“西北西双版纳”的大墩峡风景区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