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15”是个平常日子,来一次平常的聚会,也最平常不过了。</p><p class="ql-block">东信港大酒店是一个平常的餐饮点,但因位置好,离地铁八号线黄兴公园站出口处近在咫尺,只要抬腿即到;离杨浦区的大绿(黄兴公园)也是两处对视,隔路相望;所以,这里一直是逊克知青聚会首选场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入九月,魔都渐渐挣脱“暑都”笼罩,迎来久盼的一丝丝凉意。还没有被凉透浑身的逊克知青已经开始酝酿“秋聚”。</p> <p class="ql-block">9月中旬伊始,逊克县松树沟公社东发大队知青方良与逊河公社跃进大队知青张玉泉协商,邀约各公社知青好友来一次“入秋之聚”,时间订在九月之中(15号),地点订在东信港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邀约发出后,很快得到响应,达到一次小规模聚会的人数。确定36人报名出席。</p> <p class="ql-block">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聚会当天,不到九点,张玉泉与陈志贵、王开连、范梅英等人就开始张罗布置聚会场所,挂起了横幅,亮亮堂堂地写着“黑龙江畔 岁月如歌;逊克知友 涛声依旧”,鲜红的几个大字饱含着曾经的沧桑岁月。</p> <p class="ql-block">原定的集中的时间是十点,结果参会的朋友在九点半之前就陆续到场了。</p> <p class="ql-block">老朋友见面,不免一番热情宣泄;女士一概紧紧拥抱以示温暖;男士也紧紧握手或抱一下拍拍肩膀。</p> <p class="ql-block">方良与新兴公社知青王开连合影。王开连后来也参加“三线”建设。</p> <p class="ql-block">方良与老伴王丽华见到老朋友刘淑华很高兴,连忙拉着合影。</p> <p class="ql-block">车陆公社西双河大队知青顾玉龙(右)与本公社知青曹钊俊合影。顾玉龙在“知青岁月”中后期参加本县公安队伍,没有随“返城风”离开逊克,在干岔子公社派出所担任领导。后又参加边防部队,服役多年。退役后,上级组织安排他在上海市某事业单位工作。</p> <p class="ql-block">李曰胜(右)与逊克知青笔杆子黄建强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位参与当年逊克“三线建设”的老战士合影。左起:朱隆声(曾两度进山,后任反修公社团委书记)、吴建民(反修公社五连主要干部,后任宝山乡主要领导、任县税务局机关干部时,深入调解大平台建设项目)、朱萍萍(参与早期三线建设)。</p> <p class="ql-block">然后是问长问短,一时不肯落座。不大房间散布开来。经过半小时的“见面礼”,说开了一段因长时间未见面的思念与问候,才各自寻找桌位落座,开始与本桌朋友聊了起来。整个场面热烈且有层次。</p> <p class="ql-block">咔嚓嚓,手机与照相机从开始时就没有闲着,拍照是必须的。单人照取景会标,双人以上的集体照也一样,喜欢会标作背景。摆拍,随拍,抢拍,都有效果。都是高手!</p> <p class="ql-block">一时间,三桌人马基本到齐。每一桌上聊天欢乐,对话频频,忆当年“黑龙江畔岁月如歌”,看今朝“逊克知友涛声依旧”。看到这个场面,召集人(主持人)的心情无比舒畅。</p> <p class="ql-block">召集人(主持人)拿起话筒,叫停各桌的聊天,讲集体使用一小段时间,完成两个议程。</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颁发“捐献证书”。由召集人(主持人)方良受逊克县博物馆委托向捐献人刘文琴颁发“捐献证书”。原来是去年四月的事,刘文琴向县博物馆捐献了自己多年收藏的三册知青岁月的日记本、干岔子公社颁发的劳动奖品原件、知青岁月自用品等,县博物馆收到后,很快就寄来了“捐献证书”,因没有合适的机会,此事搁置下来。今天终于在众多逊克知青的见证下,“捐献证书”送到了捐献人手中,仪式感满满。</p> <p class="ql-block">接着,请边疆大队百合大队王金保发言。他在今夏自驾万里,奔波大东北,饱览美丽河山,痛饮南北美酒,特别是在逊克境内逗留,接受乡亲们的盛情款待,感受真切。</p> <p class="ql-block">王金保发言中有一句话是金句:“逊克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好,比上海人一点不差。”这句话给在桌的各位一个很好的汇报。</p><p class="ql-block">因为,大家都希望老乡们过得比我好!</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发言的是边疆公社团结大队毛亚宁。</p> <p class="ql-block">他是逊克知青中的高产作者,写了三本个人回忆录,自印发送读者;他是《北疆青春之歌》系列丛书(三册)的撰稿作者与组稿人员;他是知青论坛(微信群)活跃的发言人。</p> <p class="ql-block">今天,他讲新的组稿计划与方法。发言时间很短,但内容清晰,给大家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第三位发言人是松树沟公社东发大队高月青。她讲“法国印象”。因她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任教法语几十年,退休后的十几年里十几次短期逗留法国。她比一般知青更多地了解法国。所以,她用一点时间谈“法国印象”,接法国“地气”,谈法国普通人、有身份人、交往熟的人,举例生动,很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三位知青的发言,费时大半个小时。结束会上安排的发言后,由聚会另一召集人逊河公社跃进大队张玉泉主持会场。</p><p class="ql-block">全场进入自由发言环节,边疆公社高滩大队陈建华、干岔子公社红卫大队刘文龙与车陆公社工农大队曹钊俊等三人作了简短发言,受到欢迎。</p> <p class="ql-block">刘文龙发言。</p> <p class="ql-block">陈建华发言。</p> <p class="ql-block">曹钊俊发言。</p> <p class="ql-block">在数位随堂发言之后,主持人张玉泉宣布开始进行文艺演出。</p><p class="ql-block">首先由松树沟公社兴亚大队洪凤美演出京剧节目。</p> <p class="ql-block">她演出《红灯记·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与《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两个节目。这是五千上海知青中精选出来的演员,表演水平上乘,获得满堂喝彩。</p> <p class="ql-block">随后是松树沟公社兴亚大队朱鸿邦亮的口琴表演。他称得上口琴大师,一直活跃在上海口琴演艺圈与少儿培训班上。他表演的节目是《高高的兴安岭》,水平上乘,获得欢迎。</p> <p class="ql-block">然后是边疆公社黎明大队范梅英表演手舞。</p> <p class="ql-block">范梅英下乡那年,是上海市第六十中学69届初中毕业生,人品真的是善良,年轻颜值高,校花一朵。同学们看着她,要到哪里去?她报名参加“创业兵团”,奔赴北疆逊克县插队。同学们傻眼了,不敢,不敢同去,那是多么远、多么冷、多么荒凉……这是她的勇气,也是她的幸运选择!在那里,她找到了最好的插队朋友。</p> <p class="ql-block">压轴戏是逊克知青男高音、新鄂公社冯志敏演唱拿手节目,一首《欢聚一堂》把全场气氛调动起来,第二首《码头号子》,更是灵,是杨浦区群众文艺馆的保留节目,也是由他领唱。那是精品,在知青小聚会上演唱,他发挥得最自然最好。</p> <p class="ql-block">冯志敏与方良曾在新鄂公社中心校同事,还同炕睡觉。拉手合影,开心!!!</p> <p class="ql-block">在大家的期待中,会场迎来了高光时刻,黄仁伟到场并发言。</p> <p class="ql-block">黄仁伟是上海市第六十中学70级学生,在1970年年初,69届初中毕业生动员下乡的日子里,他结识了一些69届毕业生,自愿报名参加“创业兵团”,到北疆去见风雨识世面。人小体弱,起初大家都不待见他。没过几天,“创业兵团”战友们都不得不敬佩这位“小兄弟”,反过来怂恿他一起插队,帮他从家里“偷出”户口簿去报名,还让他起草“创业兵团”的“北征宣言”。</p> <p class="ql-block">到插队地方,他与一批志同道合者又报名参加逊克“三线建设”,在那里先后担任两个连队的主要干部以及反修公社领导班子成员。</p> <p class="ql-block">在1977年,他在那里参加高考,高取本科大学,走上求学之路,并连续研学,成为当今国际问题专家。</p> <p class="ql-block">比起十二年前的黄仁伟,他说:老了,老得快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要介绍几位第一批奔赴逊克县插队的“老知青”。</p><p class="ql-block">李曰胜,1969年3月17日离沪,到干岔子公社前卫大队插队,是该大队上海知青的骨干,经一两年的锻炼 ,他成为大队干部,后又挑起生产小队“一把手”担子。他年轻有朝气,也有文化知识,有聪明才智,把生产小队搞得风生水起,合并另一个小队,组成大队,仍然是一个“红旗大队”,正名叫向明大队。(图中,中间者即李曰胜)</p> <p class="ql-block">刘淑华,边疆公社边疆三队知青,第一批上海知青骨干,下乡第三年参加县妇代会,被选为县妇联成员。她从边疆公社报名参加“三线”建设,担任反修公社一连团支部书记。(图中,前左即刘淑华)</p> <p class="ql-block">沈晓冰,是第二批赴逊克插队知青,先是在奇克镇四新大队插队,后又被县委动员到逊河公社双河大队务农,参与宣传金训华烈士事迹。她是许多逊克知青熟悉的“大姐”,她的到来,许多与会者很兴奋。</p> <p class="ql-block">逊河公社双河大队俩才女沈晓冰(左)与韩依群合影。</p> <p class="ql-block">沈晓冰与黄建强合影。</p> <p class="ql-block">沈晓冰与黄仁伟合影</p> <p class="ql-block">茶话会总要结束,转入聚餐阶段,会场更加活跃了。很多人“不安其位”,离桌串到别的桌子上,聊开了。也有的,三三两两跑到房间的空挡处聊开了。</p> <p class="ql-block">各式名目的合影留念,必不可少。</p> <p class="ql-block">全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逊河公社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松树沟公社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干岔子公社知青合影。这里有三位同志都是当年的各大队主要干部,他们是仇国平(图中左二)、战敏(图中左三)与李曰胜(图中左五)。他们中的俩人(李曰胜与战敏)参加1976年由县委组织的知青骨干赴外地参观考察团。战敏在“知青岁月”后期参加“大平台建设”。</p> <p class="ql-block">车陆公社知青合影,邀请黄仁伟参加。</p> <p class="ql-block">逊河公社小公河大队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新鄂公社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何抗建、冯振凤夫妇与方良、王丽华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方良、王丽华夫妇与方良的中学同学高月青、小学同学洪凤美合影</p> <p class="ql-block">参与逊克“三线建设”同志合影。</p><p class="ql-block">此图人物前左:毛亚宁、何抗建、战敏、沈康儿;后左:方良、王丽华。</p> <p class="ql-block">这一张是“逊克大三线建设者”合影。图中前左:朱萍萍、刘凤娟、刘淑华、范梅英、黄仁伟;后左:吴建民、王金保、陈建华、毛亚宁、何抗建。</p> <p class="ql-block">朱隆声(图左一)也是三线建设者。</p> <p class="ql-block">逊克县“大三线建设”始于1969年,也就是大批上海知青来到那里的时候。初始阶段是以开发“三线”,建立起本县战略后方基地的名义,又称“反修基地”,名称为“反修农场”,后改为“反修公社”,辖七个生产连队以及一些社办工业。</p> <p class="ql-block">反修公社所在地取名“卫星基地”,有着历史意义与革命传统。当年的事,很值得一提。1970年4月24日,这边,逊克县三线建设指挥部所在地因故(与军马场争执)决定移至库尔滨河口;那边,当晚听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东方红》歌曲悠扬地播唱太空。指挥部所有成员听闻了,情绪激扬,当场决定新址定名为“卫星河口”。</p> <p class="ql-block">《东方红》歌声鼓舞着逊克人民;从建址起,接着苦干了半个多世纪,把第一个“三线”从“卫星河口”又拓展到“大平台”。在库尔河畔新建了几个公社(现在改成乡镇)、几个水电站、几个较大规模的企业、守住“北红玛瑙”矿资源、成为逊克县潜力深厚的东南开发区。</p> <p class="ql-block">在这半个多世纪里,知青做出自己的努力,从最初的修路、建点、定居连队、开荒种地、脱离原生产队自食其力、缺粮挨饿、缺气候条件生荒地绝产或减产、无收入或收入少到后来,熬过三四年,不断创奇迹——荒地变熟地,粮食增收,随年岁长,知青由“学农”变“知农”,由普通社员变“老把式”,各生产连队都有知青挑起主要干部的担子。抓主业,搞副业,增收入,生产队有了积累,社员们衣食无忧(低水准)。</p> <p class="ql-block">这是讲“反修公社”与“知青岁月”重叠的历史阶段,大致是1969~1978年。随后的“大平台初建阶段”,从1977年算到1980年,也有数量达近百名(或百十名)外地知青的参与。这些知青主要是建设连队的普通战士,也有指挥部工程部技术员,还有各个连队的主要干部以及指挥部各机关干部。到“大平台建设”中后期,建设库尔滨水电站以及“大平台区域”若干个垦区,也有一批数量不多的知青(留守逊克,直至办理退休)参加那里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任然遨游太空,逊克县人民记得“东方红一号”与开发大三线(即开发东南山区)的历史渊源,讲好这一段故事 好吗?</p><p class="ql-block">好!!!</p> <p class="ql-block">逊克知青很乐见“东方红一号”继续遨游太空,指引我们逊克知青与逊克人民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也是此次聚会开心欢乐的源头。劳动最幸福!</p><p class="ql-block">奋斗最快乐!</p> <p class="ql-block">逊克知青已经在“古稀岁月”,夕阳高照,天际是橙色的,还可以有所作为,集群抱团,互助互利,关心关爱,善群利人,过好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次,找机会再来一次茶话聚会,好吗?</p> <p class="ql-block">本次美篇选用的照片、视频均由参会者提供,谨向原作者致敬!特别感谢黄建强、朱银龙、仇国平、范梅英制作美篇、小年糕、集图,反映本次聚会,传播广,宣传逊克知青,宣传逊克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