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拓宽青少年科技视野,增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在宿城区科协的关心支持下,埠子中心小学的同学们暂别教室,踏上了一场融合“科技农业、历史人文、传统文化”的秋季研学之旅。从田洼智慧农业园的智能大棚,到宿迁市博物馆的千年文物,再到埠子蚕海桑田营地的蚕桑故事,每一段旅程都像一本鲜活的课本,让知识在行走中落地生根。</p> 田洼智慧农业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在大棚里解锁“无土种植”的科技密码</b></p> <p class="ql-block"> 刚走进田洼智慧农业园,同学们就被连片的智能温室大棚吸引。不同于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田,这里的大棚里没有泥土,只有整齐排列的种植槽、悬挂在空中的藤蔓,以及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温湿度数据——“原来种地也能靠‘高科技’!”</p> 宿迁市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在文物里读懂宿迁的“千年故事”</b></p> <p class="ql-block"> 从充满现代感的农业园出发,同学们走进宿迁市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展厅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静静陈列,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 最先吸引大家目光的,是“下草湾人”化石和象牙化石展台。同学们围在展台前,认真听讲解员讲述早期人类在宿迁的活动轨迹,新石器时期的石器、陶器映入眼帘——粗糙的石斧、带着纹路的陶罐,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先民“刀耕火种”的智慧;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泛着青绿的锈色,复杂的纹饰背后,是古代工艺的精湛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 在汉代文化展区,精美的铜镜、古朴的陶楼模型,展现了当时宿迁的繁荣景象;而运河文化展区的石雕、瓷器,则诉说着宿迁因运河而兴的商业故事。“原来古代的宿迁,就是热闹的‘物流枢纽’呀!”孩子们恍然大悟道。最后,在近代历史展区,城市考古成果和革命文物让气氛变得庄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一站,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同学们读懂了家乡的“前世今生”。</p> 蚕海桑田研学营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在蚕桑里触摸中华文明的“柔软脉络”</b></p> <p class="ql-block"> 研学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埠子蚕海桑田研学营地。刚踏入营地,浓郁的桑香扑面而来,实物展品区的蚕茧、蚕丝、古老织机,以及场景复原区的“古代养蚕作坊”,瞬间将大家带入蚕桑文化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你们知道丝绸是怎么来的吗?”随着营地老师的提问,一场关于蚕桑的“历史课”正式开始。从远古时期人们偶然发现蚕茧能抽丝,到慢慢掌握养蚕、缫丝技术;从丝绸成为古代中国的“奢侈品”,到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中外交流的“文化名片”每一个故事都让同学们听得入迷。大家还近距离观察了不同阶段的蚕宝宝,触摸了柔软的生丝。</p> <p class="ql-block"> 当了解到蚕桑技艺伴随中华文明数千年,且融入了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时,同学们纷纷感叹传统文化的珍贵。这一站,蚕桑不再是陌生的词汇,而是能感知、能体会的文化符号,让大家对“中华文明”有了更具体的理解。</p> End <p class="ql-block"> 当研学巴士缓缓返程,同学们的书包里装着采摘的桑叶标本,脑海里回放着智能大棚的画面、博物馆的文物故事。这场“走进智慧农业 探索科技兴农”的研学之旅,不仅让大家看到了科技对农业的改变,读懂了家乡的历史,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对于埠子中心小学的同学们来说,这趟旅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那些在实践中收获的知识、在探索中萌发的热爱,终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指引他们未来继续探索世界、热爱家乡、传承文化。</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六年级组</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蔡 佳 倍</p><p class="ql-block">初 审:王 震</p><p class="ql-block">终 审:李 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