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临夏市吃完午饭,约14:30出发前往积石山县,走106省道,进入临夏县,两侧山峦树木密集,团团簇簇,尚为深绿色,或许半月光景就层林尽染了。之后转入310省道,进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海拔渐高,到达力加垭口附近,山上已不是树,而被绿毯般的草完全覆盖。 越往上走,路越贴紧山梁。透过车窗能看见,山谷上方架着一座高高的桥,银灰色的桥身在黄土与灰蓝的天色间格外醒目,那是临共高速路上的一座桥梁。 大桥如一道飞虹,从山谷一侧的崖壁凌空跨向另一侧,桥墩深深扎进黄土层里,把天堑变成了通途。看着桥上车流平稳驶过,再低头看脚下蜿蜒的山路,忽然觉得,现代的高速与古老的山道,在这山谷间撞出了奇妙的对照:一个快得风驰电掣,一个慢得能听见风的声音。 <div>终于到了垭口,风一下子涌了过来,带着高原特有的劲儿,吹得人头发乱飞。垭口中央,玛尼堆堆得高高的,彩色的经幡从堆顶垂下来,红的、蓝的、白的、黄的,被风扯得呼啦啦响——当地人说,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像把玛尼堆上的经文念了一遍,这风里便藏着祈福的心意。经幡旁的空地上,停着一辆汽车,从山那头走下来两个藏族同胞,穿着深色的藏袍,腰间系着彩绳,脚步慢悠悠,阳光落在他们的藏袍上,连风都好像慢了下来,透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惬意。</div> 顺着垭口的路拐到另一侧,眼前豁然开阔——新铺的柏油观景台平平展展,画着清晰的黄线。站在观景台边往下望,远处的山谷像被巨人用手铺开的绿绸子,一层叠着一层,谷底的溪流细得像银线,隐约能看见几座藏式的小房子,红顶白墙,散落在绿草地上。这边的山不像甘肃一侧那样裸露着黄土,坡上长满了低矮的牧草,偶尔有几丛灌木,把山染得更绿。风依旧大,却带着草的清香,吹走了赶路的疲惫。 站在垭口,一脚踏在甘肃的黄土上,一眼望着青海的绿谷,忽然懂了这处交界的妙:这边是太子山余脉的苍劲,黄土崖上的高速大桥写着现代的便捷;那边是青海山地的温润,山谷里的牧草藏着游牧的悠闲。经幡在风里作响,玛尼堆沉默矗立,藏族同胞的身影融进山色里,连风都好像带着祈福的温柔。 近四点从垭口返回,山路逐渐下行,在临共高速路桥下有一片空地停车歇息,沿山麓奔流而下的小溪水势湍急,漱石枕流、飞珠溅玉。头顶的两道路桥像自天边而来,午后的阳光给大桥镶上了一道银边,仿佛赋予了它一种神性的光辉。 继续沿S310往积石山县赶路,行驶至小关乡西侧附近,通过G310线转入太子山旅游大通道,在积石山县小关乡大茨滩村附近,有一处精心打造的观景台,瞭望四周,近处是长满灌木的缓坡,稍远处则是短草铺盖坡地或沟壑,草地上有悠闲吃草的牛羊,又一次让人感受到过渡地带的特色。 继续向县城赶路,经过一个叫尕护林的村庄,民房大多是白墙红顶,屋顶呈四面体,覆盖的方瓦鲜红亮丽。路边偶尔遇到的村民头戴白帽或黑纱,民族风情浓郁。 尕护林位于积石山麓中部、县城吹麻滩以西1公里处,是积石民俗村的所在地,景区占地面积6.5万多亩,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735-2600米,由积石民俗村景区、黄草坪景区和石海景区组成。 这里气候清爽宜人,空气、土壤、水源均无污染,茂密的人工林与满河谷的鹅卵石相映成趣,淙淙的流水、弹唱的小鸟、遍地的野花构成了独特的风景,是盛夏季节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此外,尕护林还是中国花儿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体系在此交融。当地各民族群众每逢县城三、六、九的集日,会在尕护林对唱赛歌,常有数千人的红火场面。<br> 快进入积石山县城时,映入眼帘的是吹麻滩镇上一片新建的楼宇,感觉这积石山县也是一个很新兴时髦的县呢。<div><br>积石山县县城所在地叫吹麻滩,而吹麻滩镇是包含吹麻滩(县城)区域的行政单位。贯穿积石山县县城的河叫吹麻滩河,它是黄河上游一级支流,发源于小积石山下,它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吹麻滩,整个积石山县城的建筑和街道都依河而建。</div> 9月12日下午近五点半,赶到预定好的积石山县鸿瑞大酒店,据说这是县城最好的酒店,一间房每天200元,酒店大堂很小,挑高也就一层楼,就是寻常小县城小旅馆的水平。房间也不大,就是二十多平米的普通标间,地毯和被罩床盖似乎都不很清爽。 放下行李,向前台打听到县城最有名的五十三大院用晚餐。<div><br>五十三大院是积石山县的一家清真餐厅,坐落于县城临夏路黄金路段。它以独特的美食而闻名,其制作的瓦罐馓饭在当地颇具特色,餐厅内用于盛装馓饭并保持其温度的大缸也让顾客印象深刻。此外,五十三大院还获得了“积石山婚庆宴金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其在当地餐饮界的地位。</div> 除了美食,五十三大院还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而受到广泛赞誉。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五十三大院向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及县城周边的几个乡镇免费配送了20多天的饭菜,总价值达14万多元。<div><br></div><div>2021年疫情防控期间,又陆续送出价值约5万多元的爱心餐。2023年积石山地震发生后,该餐厅在地震初发3小时后就开始为受灾受困群众准备食物,积极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然而这些故事,我们都是事后查阅资料才得知的,用餐时对此一无所知。</div> 在临夏州大地行走几天,特色美食几乎都是手抓羊肉、河沿面片(面片上铺满了羊肉片),对于平时吃肉不多的我们真是无福消受。五十三大院亦如此,我们点的饭菜大多都不是他们的特色,比如凉拌山野菜、浆水萝卜、凉拌土豆丝、青菜粥,羊肉实在吃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