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之旅(一)

泾县翟小康

<p class="ql-block">走进中国宣纸文化园的那一刻,阳光正斜斜地洒在墙面上,“中国宣纸文化园”几个大字在石壁上沉静而庄重。我们四人站在车旁,背靠着这方承载千年技艺的土地,仿佛也成了文化传承中的一环。没有人说话,但笑容里都藏着一种默契——这不仅是一次旅游,更像是一场朝圣。</p> <p class="ql-block">天色微阴,水面如镜,映着不远处那座线条流畅的现代建筑。它像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波浪,温柔地起伏着,与天空、水影融为一体。我沿着水边小路慢慢走,风从湖面吹来,带着湿润的凉意,脚步也不自觉地轻盈起来。行人三三两两走过,没人喧哗,仿佛都被这片宁静驯服了。</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白色波浪墙前,指尖轻轻触碰墙面,像是在读一首无声的诗。我的动作很轻,却让我驻足良久。那堵墙不只是建筑的一部分,更像是时间的褶皱,把过去与现在温柔地折叠在一起。我忽然觉得,所谓艺术,不过是在某个瞬间,人与空间达成了某种共鸣。</p> <p class="ql-block">在一道弧形的走廊深处,我们手拉着手,身体微微倾斜,像风中摇曳的芦苇,又像一串流动的音符。我们的笑声没有传出,可我却仿佛听见了。黑白的画面让一切显得遥远而永恒,那不是刻意的摆拍,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欢愉。她们用身体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舞步,在建筑的曲线中找到了节奏。</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内部空间如海浪般起伏,光影在曲面上流动,仿佛走进了梦境。我弯下腰,调整角度,想把头顶那道如潮水般的曲线拍进镜头。快门按下的一瞬,忽然觉得,这建筑不只是空间,更像一首写给光与风的诗。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的举着相机寻找最佳角度,有的靠在弧形墙边低声聊天,笑声在穹顶下轻轻回荡。这里不像展览馆,倒像一个临时的社交岛屿,陌生人在波浪之间相遇、微笑、交换片刻的温暖。我拍了几张照片,其实并不在意成像如何,只是想留住那种轻松的氛围——当空间本身成了艺术品,人便成了它最生动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另一条长长的拱廊里,我们的背影正牵手前行。我们的手臂高高举起,像在迎接什么,又像在告别什么。阳光从高处洒落,打在光滑的瓷砖地上,泛起淡淡的光晕。我们的身后有位摄影师在拍照,我们的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那一刻,我们都想牵起摄影师的手,走向那尽头的明亮。</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片开阔地,一位裹着浅色围巾的美女停在一座巨大的拱形结构前。她没有回头,只是静静地站着,目光投向远处那棵绿树。风撩起她的围巾一角,像一只欲飞的鸟。我站在几步之外,不忍打扰。那画面太完整——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没有界限,只有呼吸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沿着水边小路继续前行,波浪形的建筑在视线中若隐若现,山影在远处淡成一抹青灰。树影斑驳,脚下是碎石铺成的小径。一对母女牵着手走过,孩子指着墙问:“妈妈,这墙是不是海浪变的?”我笑了。童言无忌,却道出了设计者最深的隐喻——建筑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大地的呼吸、水的律动。</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到一幅名为《槌药》的画面前,看到这幅画正轻声交谈,笑意已浮在脸上,像是被画中那位坐在地上、仿佛在捣研某种古老的药材,神情专注得近乎冥想,又听见了木槌与石臼相碰的声响,闻到了草木微苦的清香。看着那幅画——没有激烈的色彩,也没有夸张的构图,可就是有种沉静的力量,仿佛时间在这里被轻轻敲碎,又缓缓重组。她们讨论着画里的隐喻,我则在她们的低语中,听见了艺术最柔软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在一面纹理独特的墙前,一位穿紫衣的女士停下脚步。她微笑着,手腕上的表闪了一下光。她没有拍照,只是静静地看着墙,仿佛在辨认某种密码。我路过时听见她轻声说:“这纹路,像不像宣纸上的肌理?”我心头一震。原来,我们从未真正离开过那个主题。</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在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前驻足。画中山峦叠嶂,云雾缭绕,题字遒劲有力,墨色浓淡相宜,这就是宣纸的微妙。姐妹们站在画前,有人轻声念出诗句,有人默默凝望。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一路的建筑如此讲究曲线与留白——它们不是模仿自然,而是在向传统致敬。每一扇拱门,每一道波浪,都是对水墨意境的现代转译。</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一间明亮的车间里,同大国工匠、省级非遗传承人周东红大师合影留念。窗外天光未尽,屋内笑声不断。有人整理衣角,有人调皮地比着剪刀手。没有谁刻意摆姿势,可每一张脸都真实得动人。这不像是一次结束,倒像是某种开始——关于美,关于文化,关于人与空间如何彼此成全。</p> <p class="ql-block">大家围在柜台前,桌上摆着几件红绸包裹的宣纸,像是很有价值的纪念品,又像是信物。周围,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轻声讨论着今天的所见。我们听到这些零碎的对话,心里却异常安静。原来,最深刻的体验,往往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里。</p><p class="ql-block">离开时,暮</p> <p class="ql-block">参观快要结束时,经过一条现代长廊,连续的拱形结构向上延伸,像通往某个未知的维度。穿紫色上衣的美女扶着栏杆,身影优雅地融入光影之中。我停下脚步,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一整天的行走,不只是在看建筑、看画、看风景,更是在寻找一种生活的姿态——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出自己的弧线。</p> <p class="ql-block">宣纸博物馆参观的尾声,我独自走到场馆的屋顶。天是灰的,山也是灰的,但绿意却格外清晰。远处的树影在雾中若隐若现,像被水晕开的墨点。我靠着栏杆,风从山谷吹来,带着湿润的凉意。城市的声音被远远甩在身后,只剩下心跳与呼吸的节奏。这一刻,世界很轻,心也很轻。原来宁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当你听见风,才发觉自己一直都在。</p> <p class="ql-block">山色空蒙雨欲来,</p><p class="ql-block">青峦叠翠入云栽。</p><p class="ql-block">笑看掌中生妙意,</p><p class="ql-block">一襟清思共徘徊。</p><p class="ql-block">细雨如纱笼远岫,</p><p class="ql-block">衣染苍苔色未衰。</p><p class="ql-block">谁言天意多阴晴?</p><p class="ql-block">我自含笑对芳菲。</p><p class="ql-block">手中物事轻如梦,</p><p class="ql-block">点破心湖旧日漪。</p><p class="ql-block">不问归程何处是,</p><p class="ql-block">此间风物已忘机。</p><p class="ql-block">生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这片混凝土森林时,阳光正斜斜地穿过柱列,在地面上投下整齐的影子。我停下脚步,忍不住笑了——这些建筑像是把时间切成了均匀的段落,每根柱子都像一刀刀宣纸站立在,更像一页静止的日记。我摘下墨镜,让视线顺着它们延伸到尽头,仿佛能看见某种秩序的诗意。穿行其间,脚步不自觉地放慢,像是怕惊扰了空间本身的呼吸。这地方没有繁复的装饰,却让人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宁,像是一首极简主义的诗,用最少的词说出了最多的情绪。我靠在一刀纸旁拍了张照片,光影恰好落在肩头,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也成了这建筑叙事里的一个标点。</p> <p class="ql-block">这趟短途旅行没有壮阔的风景,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却让我一次次停顿、凝视、微笑。原来所谓“看见”,不只是用眼睛,更是用心去感知那些细微的、柔软的、藏在日常褶皱里的光。无论是画前的沉思、阳台上的静望,还是人群中的片刻融入,都像是一次次与自己的重逢。而旅行的意义,或许正是这样——在陌生的地方,遇见熟悉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