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海陵岛原名叫螺岛(或罗州、螺洲),那是因为它的地形真象一只横着的海螺壳。</p><p class="ql-block"> 海陵岛内拥有大角湾、十里银滩、马尾岛等天然海滩。</p><p class="ql-block"> 十里银滩位于海陵岛的东侧海岸线,而“南海一号”博物馆位于海陵岛十里银滩的西侧。 </p><p class="ql-block"> 该岛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广东第一大岛为东海岛(湛江);第二大岛为南澳岛(汕头);第三大岛为上川岛(茂名);广东第四大岛为海陵岛(阳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里银滩:海陵岛最大的海滩,直线形湾。</p><p class="ql-block"> 洁白宽阔的沙滩,阳光白沙。</p> <p class="ql-block"> 海陵岛闸波大角湾,这里群峰环绕,每一座山峰都朝向着浩瀚无比的大海。原来这里的沙滩形状酷似牛角,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大角湾海水湛蓝,沙质洁净。</p> <p class="ql-block"> 大角湾拥有2.45公里月牙形沙滩,沙质细腻均匀。</p> <p class="ql-block"> 马尾岛位于海陵岛西南端,以日落景观和原生态海滩著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马尾夕照”,夕阳将沙滩染成金红色,晚霞映海时呈现“浪涌浮金箔”的梦幻景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马尾岛灯塔位于马尾岛西侧,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湄尾角灯塔。</p> <p class="ql-block"> 北洛湾位于阳江市海陵岛西南端,滩长约0.6公里,宽60—150米,三面环山,南面临海,沙质细腻、水质清洁,呈螺线形湾。海湾东南侧分布礁石群。该湾为海陵岛四大海滩之一。阳江海陵岛的四大海滩包括:十里银滩、大角湾、北洛湾和马尾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悬崖泳池和临海栈道</p> <p class="ql-block">阳江北洛湾的日落以绚丽著称。夕阳西下时,天空会被染成金黄色,霞光与海面倒影交相辉映,形成"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 南海1号博物馆,又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它位于十里银滩,背山靠海,这个以海洋文化为主题,外形仿南宋古船“南海1号”,由五个椭圆形关联舱体组成,里面是古代造船龙骨结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海一号”是一艘宋代商船,沉没于阳江海域水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整艘商船约长30米、宽10米,是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它于1987年最初被发现。</p><p class="ql-block"> 根据考古发现,该船为南宋初期(约12世纪)建造的木质古沉船,从泉州港出发,在广东阳江海域失事沉没。 </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从两汉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开始,我国中原及沿海地区商贩就把陶瓷、布匹、丝绸(可能还有谷种)等商品装船,从广东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运埃及、罗马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水下考古队曾对“南海一号”进行小规模试掘,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数千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沉没区。在这里用大量图文资料,去为游客揭开这起古船沉没之迷。</p> <p class="ql-block"> “南海一号”为南宋初期商船,从泉州港驶出,目的地为东南亚或中东,沉没于广东阳江海域(台山与阳江交界处),距今约800多年。2007年采用钢沉箱整体打捞技术移入博物馆“水晶宫”。</p><p class="ql-block"> 滑行入位:通过气囊装置将沉箱滑入博物馆的“水晶宫”,该结构为巨型玻璃缸,模拟海底环境以保护文物;原址保护:沉箱在“水晶宫”内完成考古发掘,文物被移至博物馆展厅进行展示。 整个过程耗时近一年,最终实现沉船与文物原状保护。</p> <p class="ql-block"> 2007年12月22日完成整体打捞出水,并运往“水晶宫”保护。 </p><p class="ql-block"> 制作沉箱:根据沉船体量定制无底钢结构沉箱,尺寸与沉船外形匹配,沉箱总重量约5000多吨;包裹沉船:将沉箱罩在沉船上方并包裹,仅保留两侧26根钢梁连接沉箱与沉船;切割分离:在水下切割沉箱与钢梁以下的沉船部分,使沉箱与沉船主体分离;打捞出水:利用半潜驳船将沉箱及部分海水、泥沙一并打捞出水,随后通过起重船吊装至博物馆码头。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与其它博物馆不同的是,南海一号博物馆是将将古沉船连同它周边的淤泥一起,整理的移进了博物馆,然后考古人员再在博物馆中,慢慢的对古沉船上的文物进行系统、细致的挖掘,而这个挖掘的过程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直到现在依然没有结束,在博物馆的中间,我们隔着玻璃依然可以看到大量的工作人员不停地忙碌着。</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是探秘区,隔着密封玻璃,这里重现考古现场,让观众看到当初考古人员的现场发掘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古沉船的文物中,除了大量的瓷器之外,也有不少的金银首饰,比如金项链、金腰带、金戒指、金手镯等,而且它们都没有生锈,至今仍闪闪发亮。它们的尺寸也比较粗大,像金腰带长1.8米,手镯有四两重等。</p><p class="ql-block"> 从“南海一号”沉船中打捞出的金器,被命名为“宋金项链”,该金器长172厘米,重566克,由四股八条纯金线编织而成,一端为葡萄纹长条带钩,另一端有四个环状搭扣,表面呈现人字形麻花纹路。</p><p class="ql-block"> 它是“南海一号”沉船中首件被打捞出的金器。作为“南海一号”重要文物之一,该金器被列为镇馆之宝。成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宋金项饰并非是当时船上的货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阳江的航运业极为发达,经常有大量的中国货物经由阳江远航欧洲,而南海一号便是其中的一艘,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它出了阳江港之后不远就沉没了,而且它的沉没很特别,这不是侧翻,而是垂直的沉没,所以里面的货物基本都保持了原状。</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博物馆之中,一楼中庭是一个展示宋代阳江码头情景的系列雕塑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