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洪湖家庭农场”的大门,阳光正洒在门头的牌匾上,映出几分温暖的光泽。脚下的路平整宽阔,眼前是一片开阔的绿地,远处楼宇错落,绿树掩映,电线横过晴空,像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在这片宁静之中——一场属于老干部们的田野之约,正悄然铺展在秋日的怀抱里。</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木质平台上,九十六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何老安详地坐着,脸上浮着温和的笑意。她没说什么,只是静静望着前方,阳光落在她的发梢与肩头,仿佛时间也为之放缓。她的眼神里有岁月的沉淀,也有此刻的满足。这不正是我们一路追寻的生活本味吗?在自然与建筑交织的角落,人与时光达成了最温柔的和解。</p> <p class="ql-block">往前,是一片金黄的稻田。稻穗低垂,在风中轻轻摇曳,像大地写给秋天的情书。我们停下脚步,静静凝望。一位老同志轻声说:“这稻子熟了,就像我们这一代人,走过风雨,终见丰收。”远处山峦起伏,天空湛蓝,几栋建筑静静伫立,仿佛也在聆听这片土地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片林荫,我们来到一处池塘。荷叶层层叠叠,翠绿如洗,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光影,水面泛着细碎的金光。一位老同志轻声道:“这荷叶,像不像我们那代人?根扎在泥里,却把干净的花举向天空。”众人默然,随即会心一笑。</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着浅色衬衫的同志站在田埂上,肩上挎着包,脸上是掩不住的喜悦。他不是在视察,而是在感受——感受泥土的气息,感受阳光的温度,感受这片田野所承载的希望。他说,党史研究不只是书斋里的文字,更是脚下这片土地的呼吸与脉动。</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同志站在稻田深处,深色外套衬着金黄的背景,目光望向远方。他想起当年乡下时的岁月,那时肩挑手扛,只为争一口粮。如今机械化收割在即,稻浪翻滚如海,他却依然愿意站在这里,用脚步丈量丰收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田边搭着一顶白色帐篷,像是为这次活动特意准备的休憩点。农具整齐摆放,稻草堆成小山,处处透着劳作后的安宁。我们围坐下来,有人掏出随身带的茶杯,泡上一杯热茶。茶香袅袅,混着泥土与稻谷的芬芳,竟比任何会议室都更让人清醒。</p> <p class="ql-block">戴眼镜的杨正玉同志站在草坪中央,深蓝Polo衫被风吹得微微鼓起。他不说话,只是静静看着大家,眼神温和而坚定。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希望的田野”,不只是眼前的稻浪与绿意,更是这群人身上不灭的精神光芒。</p> <p class="ql-block">党史研宄室何巡视坐在户外的椅子上,蓝衬衫衬着红伞与绿植,神情惬意。他说:“退休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我们点头,心照不宣。党史研究室的老同志们,从未真正离开过战场——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书写忠诚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活动尾声,大家在室内合影。橙色的沙发,木质的天花板,窗外绿意盎然。墙上挂着画,角落立着花瓶,整个空间温暖而亲切。我们站在一起,笑容自然流露。这张照片不会登上什么展览,但它记录了一群人最真实的状态——从容、团结、心怀希望。</p> <p class="ql-block">拍完照,有人提议唱支老歌。于是《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在房间里轻轻响起。声音不算整齐,却格外真挚。那一刻,我们不是什么干部,只是曾经热血沸腾、如今依然心有所信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看见的不只是风景,更是自己走过的路。那些年,我们研究党史,也活在历史里;今天我们走进自然,其实也是回归初心。稻穗低垂,如同谦逊的品格;荷叶亭亭,恰似不染的信念。这片土地,不仅长出粮食,也滋养着记忆与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程的路上,没人说话,但每个人心里都亮着一盏灯。</p> <p class="ql-block">二0二五年九月二十四日于郫都</p>